《小巷故事 》一作者黄新诚
离开老家常熟五十多年了,但总忘不了童年老家小街小巷。
我的老家前门临颜港,后门是线香弄,我上学的坛南中心小学就在线香弄,离我家很近,在家就能听到学校的钟声。读书的小伙伴大都要经过线香弄,都要经过我家门口。那时上学沒有家长接送,家门口同学们结伴而行,追逐戏笑,好不热闹!家门口许多小伙伴的身影有的还依稀记得……
线香弄陪伴了我成长的童年。那时我一直在想,我家门口小巷为什么叫“线香弄”呢?附近并没有制作"线香″的作坊呀!我还纳闷,线香弄没有“线香”,却有阵阵难闻的“粪臭”!
我记得家斜对面有两座大厕所,两层结构,上面“蹲坑”,下面储粪,在当时蛮高大上的。有時上面有人如厕,“天女散花”、“粪花四溅”,下面掏粪的惊呼“难墨勿好哉!”,我们一阵哄笑开心!
对门豆腐店徐巧明老人家磨豆的毛驴就栓在旱厕的下间,不时传来几声震天的吼声,我们也会去逗逗小毛驴,既惊俭、又刺激。
夏日晚上,家家都在门口摇扇乖凉,两个旱厕的味道肯定好不了,但当时因无处可纳凉,也毫不在意,一直和平共处、相安无事。那年代也没有环保意识,也不懂投诉求助!每天晚上,巷子口“高朋满座”,孩子们戏闹玩笑,听大人们谈天说地,还是很开心快乐!
三年困难时期,物资紧缺,粮食紧张,肥料也紧张,大粪也成了“香饽饽”。线香弄口两个旱厕经常有人去“盗粪”,甚至出现械斗,“城门失火、泱及鱼池”,搞得家门口乱糟糟、臭哄哄。于是旱厕主人派人拿了武器(扁担、杆棒)把门站岗。“肥是农家宝,种田少不了”。记得常熟城一度四处盗粪成风,斗殴打架,治安事件频发,直至惊动了地方政府当局。据说由当年德高望重的“朱阿伯”(革命老前輩朱英县长)亲自过问,才偃旗息鼓、平息事件,我家门口也恢复了平静。但现在想想那年代农村人也是很吃苦耐劳、纯朴可爱的。他们为了生存,起早带晚,无偿进城清理粪便,收集有机肥,种植有机粮,保证食品安全,觉悟杠杠的。即使为了争粪源动粗了,但县长父母官说话了,也都遵命臣服了,矛盾就平息了。给我印象当年物资是匮乏的,但人与人之间还是很念亲情、友情、革命情的。而如今为了解决生活排污,政府化费巨额财政,改造市政设施,“雨污分流”,加强环卫队伍……但环境污染还是令人头痛!
时过境迁,儿时家门口的“线香弄”早已不复存在,但“线香弄”的童年记忆还縈绕在心头,一缕淡淡的幽香,令人心旷,令人神怡……
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