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丹
作者单位:人民网研究院
文化群体感召是网络直播的持久粘性:
网络直播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3)
扎克伯格曾说过:“当你在直播中互动时,感觉用了更人性的方法与人做连结,这是我们在沟通上的重大进展,也创造了人们聚在一起的机会。”陈汉泽更清晰地表达了类似看法:“其实无论什么年龄层的人,都有各种未被满足的文化需求。只能说‘风口’之下,各家互联网企业都在探索。但年轻人渴望被认同、渴望找到同类的想法,相信仍是这个文化圈层最显著的特征。”对于网络直播平台来说,聚集不同的群体,并为不同的群体提供展示和找寻同类的机会,是发展用户规模、增强用户使用粘性的重要契机。任何一种兴趣都可以在网络空间开辟一个自洽的空间,汇聚起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网民。
不同于现实社会交往中传统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等强关系,在网络空间成为网络流行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纽带的,往往不是强关系,而是共同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对于12岁-28岁的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网络的“原住民”,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对于他们来说,互联网不仅是工具性平台,更是展现自我、创造流行文化的平台。以“趣缘”为纽带汇聚成“部落”“圈”“群”将青少年跨阶层、跨性别、跨时空地连接起来。就像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所说的那样:“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少年时期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少年那样深陷于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少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对于作为互联网的使用主体、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青少年群体来说,“趣缘”形成的群体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和创造力。
网络直播的形式可以说为不同文化群体找到了最为直观丰富地传播亚文化符号和意义的关键通路。对于青少年文化群体来说,这种新的网络平台不仅能够迅捷地传递海量的信息,而且为青少年群体展示自我和寻找志同道合的同路人提供了直接的、相互激发的传播平台,从而构建起身份归属和集体认同的新的趣缘部落,:“正是社会行动者们使用他们文化的、语言的各种概念系统以及其他表征系统去建构意义,使世界富有意义并向他人传递有关这世界的丰富意义。”
网络直播平台的呈现方式也有助于巩固趣缘群体的纽带。网络直播发挥了网络超链接的信息搜索优势,无需依赖他人的解答,可以自行进入空间式、立体式、跃进式的信息展开方式中,自如地了解和组织信息的广度与深度。用户还可以参与到直播的进程中,并针对其参与行为得到反馈和回报,还可以在线“吐槽”“评论”,尽情发表感想、发泄情绪、同频共振。而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用户寻找群体的效率和使用直播平台的“获得感”。据视频信息软件公司Tubular Labs统计显示,自从Facebook去年推出Facebook Live以来,用户已经创作了67.5万段直播视频,观看次数超过85亿次。而新的“内容发现中心”支持用户按照地区或类别浏览直播视频,很可能促使这些数字进一步增长。Facebook还很好地利用了视频直播的定位功能,将用户直播时的位置信息进行整合,勾画出一幅令人咋舌的直播地图。而2015年以来迅猛发展的VR 技术,无疑会大大提升直播体验,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为直播平台延伸出新的产业链条和盈利增长点。
未来的网络直播平台,发展模式的清晰,必然与个体、群体前所未有的丰富再现共进。
本文节选自《南方电视学刊》2016年第4期
媒意见编辑:曾 瑜
媒意见美编:严汉钦
南方电视学刊公众微信号 | 媒意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投稿邮箱:nfdsxk@163.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