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金色的秋天,收获的季节。
一年一度的元氏作家协会、书画家协会工作总结会议,就是在这样一个金风浩荡硕果累累的季节里召开的。四十多名会员代表在常山广场聚合,分乘十多辆小车赶往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圣地-------封龙山。
封龙山因山势如伏龙欲飞故名飞龙山,封龙山景色秀丽,人文荟萃,以汉代碑刻著称于世,因封龙书院誉名天下。这里有伏龙欲飞风景的壮美;这里有寺院道观梵音的清幽;这里有《试剑篇》的神话演绎;这里有梁祝爱情的凄美传说;这里有碑碣崖刻的文化精髓;这里有国学文脉的渊源传承。
穿过封龙山脚下的“龙池”,再驶过刻着“封龙山”大字的牌坊,一行人等在封龙书院门口下车。“封龙书院”几个大字赫然醒目,大家争着在“文渊”牌坊下、古槐小桥边合影留念。整理修复中的书院暂不开放,让大家失去一次绝佳的游览机会。大家只好转道盘桓上山,奔“修真观”而去。在封龙山南坡山谷中,约创于唐代,相传是道士徐修道处,故名徐童观。宋政和三年(公元 l l13年)赐额修真观,宋宣和元年(公元 l l19年)增修。元代一度废弃,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道士张白玉重修,民国年间废弃,现己得到修复。路弯坡陡,山路难行,载人的汽车也有些气喘吁吁,于是大家纷纷弃车步行。年岁大的老师们挥汗如雨且走且歇;年幼的动作敏捷、身轻如猿,不安分地攀爬上路边的悬崖摘取酸枣。
行走间,突兀一块大石挡住去路,大石上书“封龙山”三个大字,戴永州老师讲,这便是修真观前的摩崖石刻,据传为宋代所书。绕过大石,从右侧拾级而上,便可看见“上观”二字,其后大石倾覆,俨然成穴。仰视洞顶,历代文人骚客吟诗作赋多留印迹。来至殿院,偏殿正值装修,民间工匠锛凿斧锯,手中的十八般兵器忙个不停。正殿东南方向的一块巨石将大家吸引过去,只见此石凌然崛起,刀削的石壁上,“试剑石”行楷大字雄浑潇洒,遒劲刚健。崔竹元老师说,这三个字为元代中书左丞史彬手书,堪称封龙山书法艺术中的精品。
绕过正殿,踏着石阶幽径继续攀登,道观中人领我们浏览了“希夷洞”。道观中人说,希夷姓陈名抟字图南。希者:指视而不见,夷这:指听而不闻。陈希夷少年举进士不第,后有出尘之志,其归隐诗曰:“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看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一般春。”遂隐居山野,常被视为神仙,尊称为陈抟老祖、希夷祖师,眼前此洞为他隐居修身之地。
从封龙山下来,会员们聚集于封龙脚下的窑上村一农业示范园。县文联、作协,书画协会领导分别做了工作总结,安排布置了今后工作,并表示要发展区域文化,大力挖掘封龙山文化,为繁荣发展我县文化事业而努力。
一阵轻风刮过,酒气荡漾,新潮怂恿。枝头的石榴大枣早已醉得面红耳赤一塌糊涂。风儿醉了,人心醉了,封龙山醉了,眼前的一切都沉醉在这八月金秋的丰收里--------
作者:王明书,现就职于石家庄市绿杰食品有限公司。元氏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俗协会会员,作品见诸于《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屡获省民俗协会征文奖项。
“元氏发布”是元氏县官方政务微信平台,有精彩内容我们将会第一时间发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