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此谈的感觉还是挺原旨主义的,的中国化与禅宗净土宗大概以后会另开一篇.......另题图来自可达君的票圈
小时候演出《音乐之声》饰演玛利亚时得到一条十字架项链道具,在剧中需要餐前晚祷念阿门,在胸前画十字。也许入戏略深,好玩之余感到某种不可名的神秘力量,于是有小半年一直戴着十字架,大小考试前向主祈祷。,我这种不去礼拜,不一日三祷,有时候还坐在马桶上祈祷的过家家行为估计不能成为信仰,甚至还会被信众痛批渎神。
后来因为外婆信佛,耳濡目染对各种菩萨佛祖也颇有感情。高一暑假去河北参观了很多寺庙,响堂山石窟里的南北朝佛像秀骨清像,慈悲神秘,当时很受震撼。这种感觉在看了男神的《眼泪为谁而流》后更甚,他的文章受影响很深,有超脱悲悯的骨相,眼光极冷峻,胸怀极浩渺,用字极克制。他信的应该是藏传的密宗,我才疏学浅,看不懂咒语,但高三学业紧张身心俱疲的时候常会重读他的文章,高考前夜念三遍心经,向诸佛发了愿。当时以为自己算半个信徒了。
实际上进了大学后我基本上没有看过,考试前挑灯夜战顶多换个马克思头像哪里有空祈祷。遂深思:是因为之前是中国人式信仰,逐利而往,抱抱,故而心念不坚;还是因为学习社会学祛了魅,再看宗教只看到仪式、象征和集体欢腾?
思考之后,我确认自己不是一个绝对唯物的无神论者,而是一个相信宇宙间有永恒自有的终极神秘力量的泛神论者,这种力量被称为因缘,希腊神话称之命运,在那里化身为上帝罢了。
但这一认知仍混混沌沌,直至读了圣严法师的《正信的》,虽然不能说言下顿悟,但很多疑惑得到了解答,很多偏见被纠正,深感正信在学理上的系统性。向所有对宗教有兴趣的人推荐此书作为入门。
缘生性空
的世界观既非唯物也非唯心,一切事物的本性就是空,因而坚持的是唯识和缘生论。所谓缘生性空说的是缘生缘灭,变化无常,唯识所现,一切皆空。世上的一切实体不过是业力造作,业力现行的产物,所以总是变幻流转,又因为其非永恒而非实在,这里的非实在并不是说不存在。
缘生论放在现世看来很神棍,。的时间以劫为单位,一小劫大概就约等于10的七次方年,一个中劫是二十小劫,一大劫又由成、住、坏、空四个中劫组成,时间上何其广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空间上一个日月系是一个小世界,一千小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即三千大千世界。对于不相信来世的百年蜉蝣来说,华服佳肴、香车美人自然不是、也不能是空的,但佛站在那么高的地方看众生,前有无量前生,后有无量来世,才深觉苦海无边,深觉世人贪恋的财色之乐如同小儿刀锋舔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
世界欢乐如同手瘙疥疮,瞬间快活后是长久苦痛。享乐不能抵消苦痛,连死亡都不能解脱生死。作为一个受“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实践理性影响颇深的中国人,我之前很难理解割肉贸鸽、舍身饲虎,乃至把孩子都赠送他人的“乐善好施”的须达拏太子,觉得这种善行近乎可疑与残忍。但如果一个人相信人有无数生生死死,那么对于生就不会过分执念,对于死也不觉得如何解脱。
好在苦海无边,仍有光明:的苦纯粹是个人的事,它来源于无明覆障和业感报应,与上帝无关,与祖先无关。在非预定的宿命论框架下,虽然人往往由惑造业,由业感苦,因苦生惑,永无了期,但只要空去五蕴:色受想行识,并修习佛法获得智慧,就可以去除无明覆障。
大乘与小乘
宣扬众生平等是真正的众生平等,因为认为不存在创世者,世间一切不过是众生共业化形。
以前去庙里拜拜这个佛拜拜那个菩萨,还一直以为是,读了法师的释疑才知道是无神教。不过是人间的觉悟者,并非独一无二,众生都有佛性,也都具备成佛的资格。即便无法成佛,欲界六道(天道、人道、修罗道、旁生道、鬼道、地狱道)之内,所有的有情众生都要经历生死流转,神不比人高贵,鬼也不可怜可憎。
为了成佛就需要修行,中土的大乘修的是天人道和菩萨道,东南亚诸国修的是小乘的解脱道。
天人道由天乘人乘组成,是凡夫走卒、普通僧众修的法门,其基本要求是五戒十善,这些戒律都是十分朴实的做人道理,没有太多神秘的宗教意味。修天人道的信众可以在来世获得果报,投个好胎,但终究无法脱离生死。而小乘的解脱道(分为声闻乘、独觉乘)则可以截断因果相续的生死之流,不再受业力造作之苦,修成般若空性。解脱修到极致就是阿罗汉,但只管自己解脱而不顾众生是无法成佛的。唯有菩萨道虽最艰难却是成佛唯一途径,菩萨全译为菩提萨捶,即“觉有情”,同情一切众生苦痛,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菩萨道是天人道和解脱道的结合,既自我解脱,又身入俗世,共同沉浮,如《法华经》中说“未有一微尘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
空去我执,解脱生死,才进入涅槃;空去法执,随类应化众生,才称为菩萨。
伦理与理性的宗教
的人性论也很有意思,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强名之为善恶解脱论:对于自我执著的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是人的一体两面,善恶混合;对于解脱生死的佛菩萨来说,无善无恶,所以即便以金刚怒目之身现形杀死恶人,也不是出于贪心或嗔心,而是出于悲悯之心——为了不让杀人者因业堕入地狱,而选择自己堕入地狱。所以针对未解脱的众生提出的戒律要求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相比于增耀上帝之类,的戒律是很世俗伦理的。
这一点同样见诸于其报恩观念,是出世的宗教,但徒仍需感念四恩,即父母、众生、国家、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为 “母慈悲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以徒要负责赡养父母;因为感念国家与众生,所以每逢战乱饥荒,僧侣往往募捐布施,反哺于人,甚至还有抗敌救国的事例;皈依佛也是感念亲证解脱之法并赐予众生的恩德。
此外,是理性的宗教,它不相信人类有原罪,也不相信有存在能赦免他人之罪。比起拥有人格的神明,更信仰“法”,佛不能代人解脱,法却能使人自行解脱,正信的徒绝不会为了避祸致福而崇拜,定业现前,亦无能为力。
对于异教的态度也可见的理性,它称异教为外道(不向内求明心见性而朝外求鬼神的赐予)。外道者,殊途但平等,“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正信的很有理想的世界大同主义,不反对他人供养外道,不否定外道的价值,甚至赞同自己的信众读外道书。
的修炼也很有趣,读到什么“大千世界的共主是大梵天王”、“六根清净就能六根互用”之处,经常就开始开脑洞,脑补一套玄幻修炼法则,。
这样理下来,确实觉得与我的宗教观最为契合,虽然还有一些问题不得解,比如吃肉的问题:在家居士不能杀生但可以从屠夫那里买肉是不是说他人之恶非我之恶?
还有为什么女人必须转为丈夫身才能成佛,父权逻辑下的众生平等是否是般若?
非永恒证明了万物皆空,但非永恒是否等于不实在?
大凶大恶者念阿弥陀佛可令业障消除是否取缔了善恶的界限?
希望以后能渐悟或顿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