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在我不在天”之由来
从人类开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大自然开始,便产生了对自身从生到死的命运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古人提出了“天命论”,认为生死祸福都是由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掌控着。从最早的天,到人格化的天帝,再到主宰阴司的阎君,随着历史的演变,人类命运的主宰者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种具有浓重宗教思想的神学观点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当普遍的,但惟独具有现世实践精神的道教却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即“我命在我不在天”。
我命由我不由天(资料图)
我命在我不在天,这句话最早出于东晋著名道士兼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原文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葛洪在炼丹实践中发现,通过技法、配伍与火候的调制,可以完全改变某些物质的基本属性。那么把同样的道理运用到道家修炼上,通过对自我生命的炼养,则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现有的生命状态。所以葛洪提出了这句惊世骇俗的“我命在我不在天”,意指人们寿命的长短、生命质量的高低其实完全取决于自身,并不是由上天来做决定的,通过修炼身形、调和心性等一些具体的方法,或许可以实现得道成仙的终极追求。
其实在此之前,儒家早已经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认为人的生死祸福都是命中注定且无法更改的,而葛洪提出“我命在我”的观点则第一次开始重视人自我的价值,抛却了对虚空神明的过分依赖。道教亦有“夺天地之造化,与天地同寿”的说法,鲜明地表达出了道教独具有的实践与探索的精神。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道教的修炼术具有了从外丹向内丹转变的理论背景,同时还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以人为基本前提和中心的基础上的。并且这一过程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即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资料图)
《道德经》二十五章写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道祖的观念中,人是可以与天地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去认知的,并且宇宙中的一切又都是可以放在道的层面去统一考虑的。所以一句“道法自然”,指出万事万物都是在按照自我的规律运作,人若能够找到生存中的自我本然之道,就可以实现与天地同久的宏大愿想。只不过这里提到的“久”,并非是指时间上的同一性,而是从道的层面来看,天地万物也不过是在遵循着东出西落、秋收夏长的自我规律,人若能够认识到生老病死、旦夕祸福都是一种生命规律而淡然处之,由此也就体会到了独属于人的“道”,这与天地之道乃是同一概念,故可以实现与天地同日而语的“长且久者”。
究竟如何才能够实现对尘俗的超越
那么,紧接着提出来的问题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变化,我们究竟怎么做才能够实现对尘俗的超越,达到把平凡人生进行哲学化抽离的境界呢?答案的重点依旧是这句“我命在我不在天”。
《真气还元铭》中提到“天法象我,我法象天。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意即说明天地与人皆法于道,而人之道是在自我人身,无须向外去所求,为“死生在手,变化由心”。《谷神赋》进一步点明“养神在心,不死由我”,是说若想要实现“不死”,则要从心上入手。万物皆有形,有形之物便有生灭。想要实现身形上的不死是虚妄,从心念上实现对俗世生命的超越,以此推进对肉体生理的炼养以及对尘世功行的实践,进而实现“虽身死而名垂万久”的长寿。所以邱祖在面对成吉思汗的长生之问时回答说:“世上没有长生之人,但有长寿之人,如能静心修持,皆可寿逾百岁。”
天法象我,我法象天(资料图)
“我命在我不在天”这句话的要义在于,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决定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唯有通过修炼才能达到调和自身阴阳的目的,实现内心与外界相通,把生命的消逝上升为另一种形态的升华、蜕变。而只有真清静之人,才能实现此等超越。道教认为,只有清静才是进入“真道”境界的唯一途径。《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强调要知足、寡欲。《西升经》云:“圣人者去欲而入无,以辅其身也”。
从有返归于无,从无臻达于无无,在得重玄之奥妙的同时,才更能体会到万物浮华的本真,从而促进自我修真之性的萌发。悟大道之理,是一个澄心涤虑的过程,是把尘世的浮华慢慢沉淀下去,用一颗明澈的心去观照到自身之道,从我们每个不同的人身上参悟到不同的“自然”。《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应当顺其本来的自我,不可有意作为。孙思邈真人在作《福寿论》时提到“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指出世人所有的因缘果报都是自我功过的累积造成的,人们妄心不断,总是在奢求超出自我能力之外的事情,从而使得心神不宁,长久以往的结果便是“反误了卿卿性命”。如此,又何求于长生呢?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资料图)
道教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平经》中又说:“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人类通过自我修炼来改变身心性命的行为,必须要建立在尊重他人、他物的前提下。成玄英在《南华真经注疏》说:“随造化之物性,顺自然之本性,无容私作法术,措意治之,放而任之,则物我全之矣。”道家修行的最高目标是“物我两全”,而非是对自我私人的成全,更不是对自然世界的强行改变。因此,“我命在我不在天”这句话就不单单是只用于对人类的修行法则,而是把一切有情有性之物都涵盖于其中的。唯有“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才是道的最高理想;唯有让宇宙万物任自我之性发展,使万物之命各在自我,方得各自圆融的理想境界。
文/李远国 李黎鹤
远古时代的“圆”文物
阴阳与太极的思想始于远古,即新石器时代。中国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3000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约5000~4000年。中国是世界上陶器出现最早的地区。对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进行的年代测定中,就确定了其出现的时间约为距今一万八千年,这要比学术界之前普遍认定的一万年要早上八千年,而随着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早期陶器的年代的成功确定,我国南方陶器的出现年代又被提前至两万年前。
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罐,其上绘制了大量的图案纹饰,题材相当丰富。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罐,除了蛙纹、鸟纹外,还有大量的漩涡纹和波形纹。雁儿湾的彩陶罐经常使用旋转和中心对称的纹样。到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大量地采用漩涡纹、大圆圈纹等,其形象丰富,构图新颖,构成了一个“圆”符的世界。
玉璧 良渚文化类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资料图)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看,史前时代的几乎所有创造,都莫不与圆形紧密结合在一起。仰韶文化的各种玉器,除了一些动物的造型外,其中绝大多数如环、佩、玦、琮、璜、璧等皆为圆形。
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所有的陶器,或整体器形为圆形,或剖面为圆形,或纹饰为圆形,表现了先民们力图追求圆的意识,其造型在总体上呈现出圆形及其变体。因为圆所产生的圆满感和稳定感等因素,最易为人类所接受,这一点具有世界性。正如古希腊哲学派别毕德哥拉斯派就指出:圆和球型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美的形体。
圆形符 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程金城认为,以圆形为始点,开始了陶器造型的演变。从老官台裴李岗文化的出土陶器,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甚至延续至今的瓷器器皿,虽然多样多样,千姿百态,但是,圆形是一种最为基本的、主要器型原型。甚至可以说,一切器皿都是在圆形基点上的变体。“对圆的喜好是人类的天性。圆是器物形的基本的原型。”(《远古神韵:中国彩陶艺术论纲》)
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按照荣格原型心理学理论来分析,圆是人类普遍的、共通的、世代相承的原型之一,也是人类原型中最重要的原型之一。圆形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它所造成的潜意识心理和集体无是深远的。钟钟书先生曾说:“吾国先哲,言道体道妙,亦以圆为像。《易》曰:蓍之德,圆而神。”(《谈艺录》)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尤其让人惊叹的是,黑白比例是如此完美,它不是展现在平面上,而是载附于立体的器物上,古人是怎样做到的?为什么他们要绘制如此标准的圆符?《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中国哲学中的“道”、“器”范畴的起源,首先产生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实用器物,由其最基本的实用功能逐渐升华,从而引导出形而上的超现实的意义。彩陶的圆形纹饰,正是形象的展示了虚与实、阴与阳、道与器的内在联系。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原始先民们是怎样发现圆形的和合之美
那么原始先民们是怎样发现圆形的和合之美呢?它是否取象于何种物类?显然他们所师法的对象就是葫芦。葫芦属爬藤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中国考古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中国最早将葫芦称为瓠、匏和壶。在《诗经》《论语》中均有葫芦被提到。《诗经·豳风·七月》中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开始种植葫芦,而用葫芦作为盛水的用具则要早于陶器和青铜器。
葫芦(资料图)
“葫芦”名称众说纷纭:一是因为葫芦有很多品种,这是古人的一种分类方法。如陆佃《碑雅》认为:“长而唐上日瓠,短颈大腹曰匏”、“似匏而圆曰壶”。他的意思是瓠、匏、壶是三种葫芦的名称,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外形上。瓠即用来当菜吃的瓠子,细而长,犹如丝瓜;匏即农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芦;壶即扁圆葫芦。据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统计,提到葫芦的古书有近百部(篇)。在这些书里,有的写葫芦的种植方法,有的写葫芦的食用、药用及日常器用的价值,有的是歌咏葫芦的诗文,还有大批有关葫芦的神话传说故事,不少道教的仙人或是腰挂葫芦,或是手持葫芦,行走于江湖。
葫芦(资料图)
葫芦正是陶器的原型,古人正是仿照葫芦的形态制作了陶器,并留下大量的实物。从距今7000多年的老官台文化遗址,到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溪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等出土的陶器,绝大多数都是圆形。可见“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老子说: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周行不殆”就是围绕圆圈无休无止、无始无终地运动,这形象地说明了道的本质:其运行既没有起点,又没有终点,它不断地向前运行,又不断地返回自身,这种终而复始、无始无终的特性,正好就是圆的特性。
圆形符 彩陶纺轮 屈家岭文化 湖北省博物馆藏(资料图)
圆以动为性,动是天道的永恒特性。《淮南子·原道训》曰:“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钧旋毂转,周而复匝。”扬雄《太玄经·玄首都序》曰:“驯乎!玄,浑行无穷,正象天。”驯,意为顺,玄是《太玄经》的最高范畴,扬雄认为,玄就像圆天一样,周行无穷而不殆。天圆则动,地方则静,动静相宜,成一生命整体。在上述言论中,整个宇宙被形容为一轮转不息的圆环,来往穿流,万世如斯。正如孔子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论语·阳货》)将天地比喻为一运转之环。中国人关于天道圆环之喻,不在于强调人生无常、世事屡迁的漂泊感,而在于天道中所蕴含的生生不已的精神。从时间上说,宇宙是一生命流程;从空间上说,天地一轮转,万物自在圆。
圆是相对于缺而言的,圆就是不缺,不缺谓之圆满,故圆有“满”意。人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生命的一份用心。对圆的生命意义的发现,是与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分不开的,它的根子就是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意识。
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道”是如何与圆结合的
中国人认为,天圆而地方。《庄子·说剑》曰:“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扬雄《太玄经·太玄莹》曰:“天圜地方,。”天莽莽苍苍,笼盖四野,如一圆盘罩住漫漫尘寰。中国哲学用圆代表无形,方代表有形;圆代表浑沌,方代表浑沌的落实。老子的“道”、“一”,在易学中又叫做“太极”。《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万物化生之源,人们将太极视为一个圆,以圆包裹阴阳。
太极图 彩陶纺轮 屈家岭文化 河南淅川出土(资料图)
陶纺轮,新石器时代常见的纺织器具。河南淅川出土的陶纺轮,屈家岭文化遗存(公元前3300~前2600年)。陶纺轮上的圆形纹饰,这是最古老的太极图。图中由黑白二色构成的图案,阴阳互依,犹如两条活泼的鱼,头尾互动,正是阴阳契合、太极思想的完美演绎。
太极图(资料图)
太极图,道士黄冠顶上的钻石。《心易发微》: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外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陈抟曰:此图不立文字,静观以悟其神妙。
易学史上常常把太极当作浑沌之别名,雷思奇《易筮通变》卷下说:“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故曰易也。易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是说也,重见于《易纬》之《乾凿度》,亦固谓然也。由是而观,则《易》之有太极,而太极也者,特浑沦之寄称尔。浑沦而上,既有谓易,谓初,谓始,谓素,凡四其称,而至于浑沦而五,故以浑沦为太极,是之谓五太也。是则太极也者,既先含其五于中矣,”
入静状态中的脑电图(资料图)
1985年10月,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用空间脑功能扫描技术,对气功师夏双全入静状态后的大脑进行扫描后,摄下的脑电波图,犹如太极图。就是人脑本身存在着二股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的动态平衡结构图。
物质、反物质对峙图(资料图)
1976年美国太空船在探测火星途中测得。美国宇航科学家认为:假如物质与反物质如此图中所示的情况相遇的话,它们相接触之处会爆发阵阵的辐射线,把质量转化为光子。正物质和反物质遵循着同样的对峙规律,在蜕变着宇宙的质地。太极图不仅是一个完美的镜象对称模式,亦是质量与能量转化过程中理想的对峙势阵典型。
太极图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易学以太极之圆为天地之大本、万物之宗府。《周易》以“圆”作为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运转不息的,万物彼此蝉联,组成一交交互网的世界.二是变化莫测,它蕴“几”蓄“微”,包含着生命世界的全部秘密。三是周遍万物,旁行不流,圆神不倚。使得万物一体,天人合契,从而圆成一生命世界。类似的图案还有一些,它或由对鸟组成,或由双鱼构成,即为不同形态的古太极图。
阴阳图 彩陶罐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资料图)
由方入圆,因圆识方。天圆地方是人们感性直观的结果,由此生发出许多玄奥的哲理。大而言之,物物有形,亦是方,方是具象,是可感可触的物体。人们观物仅仅停留于此,就会滞于形迹,必须由方入圆。圆如天,天道虚廓飘渺,生生不息,故天的精神是超越具象的,是万物深层所蕴含的流转不息的生命之流。故由方入圆,即由具象到超越,由外表入深层,从而去领略其生命之旨。《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得圆者即得自然之妙韵。《庄子·齐物论》曰:“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宣颖云:“五者本浑然圆通,今滞于迹而向方,不可行也。”可见,滞于方则惑于形迹,入于圆则得其本性,披方入圆,即由表象而入圆融无碍的生命之流中。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圆有空意。圆形物体中间有空的,如圆环,有实的,如圆盘。然而在中国哲学中,由于受到表现独特的哲学观念的需要,则偏重于它的空虚的特点,这是和中国哲学重视生命的基本思想分不开的。圆在中国哲学中,可以用来表现色相全无、恍惚幽渺、不可言说的境界。道家以“环中”来描绘圆空之状。道家认为,方有形迹可循,圆无具象可踪,因方入圆,即由实转虚,从而进入道的天地,也就是进入“环中”,这环是宇宙之环,环中乃是虚空寥廓,唯有生气鼓吹,心灵于环中可与真实生命随意舒卷,优游徘徊。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庄子·齐物论》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有此是乎哉?彼数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郭嵩焘云:“是非两化,是道存焉,故曰道枢,握道之枢,以游乎环中。中,空也,是非反复,相寻无穷,若循环然,游乎环中,不为是非所拘,而后可以应无穷。”所谓环中之喻,也是为了说明道体的空虚特征,如圆环流动而空虚,道之空正是动的根基,空者,不待他动而自成,环中如有枢轴,故能应无穷之变。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道家将得道的境界称为臻于大圆的境界。《庄子·盗跖》曰:“无为君子,从天之理,若枉若直,相而天极。面观四方,与时消息,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道如圆机,是永恒的生命之环。君子与道徘徊,就如同执“圆机”,同于大道。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周易》不仅以圆为化生万物之根源,而且将生命的最高境界也归之于圆。《易·系辞》曰:“是故圣人以通天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周易》以“圆”来描绘道的神秘特性,在此基础上又把“圆”作为一种终极境界。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吕氏春秋·圆道》中,“圆”的境界义就与“道”结合在了一起,而称之为“圆道”。曰:
“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日夜一周,圆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圆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圆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圆道也。黄帝曰: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圆道也。”
“圆道”概念的形成,说明老子道家哲学所构建的形而上的“道”范畴之内涵,在后期道家那里得到进一步地发挥,而使“道”之“圆境”义得以完整地呈现。
(转自:腾讯道学 编辑:玄朴)
热文推荐:
※ 【道法真谛】你想皈依的道教是什么样的信仰?
※【道法解密】道教符咒治病的科学依据,符咒并非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