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谈:古代中国运动会 (十项全能者)

谈:古代中国运动会 (十项全能者)

2020-10-07 12:22:01



 那些伟大的古代运动员



  1.射箭(射击)

  运动员:李广

   射箭,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了。最早的石箭头是在山西发现的,距今两万八千年,表明当时人类就开始用箭,之后石箭又演化为铜箭、铁箭。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箭就是重要一项,孔子、荀子、墨子个个都是射箭好手,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把少数民族的箭术引入内地,把射箭运动推向了高潮,而清代中后期由于火器的普及,射箭逐渐从领域中隐退,演变为一种纯粹的比赛。

   要说古代的射击好手,首推“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他祖籍陇西郡成纪县,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汉文帝14年,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作为爱国青年,满腔热血投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百发百中,匈奴人躲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但其实李广是个言辞木讷,挺无趣的人,由于身材高大,两臂如猿,射箭的本事像是娘胎里带来的,即便其子孙,也无人能及。平常李广完全把射箭当娱乐,没事就在地上画军阵,和别人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赌酒。而且他的射箭方法是要求自己箭无虚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即应弦倒地。

   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就讲述了李广月夜射石的故事——装上白羽箭,对准老虎的罩门和准心,瞄准基线,有效射程可达100米,可谓最早的百米移动靶射击冠军,与国外“罗宾汉射”齐名,被体育界命名为“李广射”。只可惜这位骁勇善战的神射手,一生都没得到封侯,估计也跟奥运健儿总与金牌失之交臂般抱憾终身吧。




  2.贵由赤(马拉松)

  运动员:夸父

   田径比赛中跑是重头戏。从战国开始,由于车战改成兵团作战,所以士兵的走、跑是主要训练方式,在汉画《车马出行图》中,奔马前常有两个奔跑的武士,他们叫“伍伯”,在传递信息时就发挥马拉松的作用。秦汉以后疾跑更为盛行,元代还流行一种名为“贵由赤”(蒙古语,意为快行者)的长跑赛,在元大都(今北京)和元上都(今内蒙古)分别举行。这比近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1896年)的马拉松赛跑,早600多年,距离也长两倍多。

   据中国古代神话典籍《山海经》记载,夸父,是中国第一位长跑健将,马拉松爱好者。他住在北方大荒之中的一座高山上,生得人高马大,手长腿长,就是心眼太实,一根筋,他每天追着太阳练习马拉松,越高山,涉险流,过沼泽,累得筋疲力尽。眼看火红的太阳就在前边,胜利在望之时,却因为被烤得口渴难耐,大汗淋漓,只得暂停。他停下来,饮干了黄河与渭水,仍然解不了渴,最后由于过度干渴,这位巨人轰然倒下了。

   现代马拉松也许是吸取了教训,赛跑通常安排在公路上进行,沿途每千米设置里程牌以示距离,每五千米则设一个饮料站,并在两饮料站之间设置饮水点,如果夸父现在来参加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估计喝得滋滋润润,奥运会马拉松金牌稳稳到手了。

      虽然“夸父逐日”有点缺心眼,但那精神也算是马拉松的真理,现代人处处以车代步,身体越来越荒废,马拉松却让我们见识到身体的潜力。





  3.赌跳(跳高)

  运动员:达摩

   除了跑,跳也是田径运动的重要内容,战国兵书《六韬》、《吴子》里都记载着这么一项:选择善投掷、善跳跃的兵组成特殊兵种进行训练,如此促进了田径运动中跑以及投掷、跳跃的发展。南北朝时期,民间还流行过一种跳跃运动,叫做“赌跳”,就是赌谁跳得高,以此为胜。当时刘宋皇帝就鼓励大臣和军队举行跳高比赛,这对跳高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看奥运跳高比赛,横杆在中国运动员跳后颤巍巍的掉下,当时就分外懊恼,企盼少林达摩祖师显灵,别说这破杆子,房顶他老人家都能跃上去。少林寺武僧总教头释延奥就称确实看到过少林老师傅能平地跃至房顶。

   少林历史上还有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记载,传说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儿子,精通佛法,学识渊博。他传化佛法到了长江边,无船过岸,于是把芦苇放到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如此潇洒惊得岸边人一愣一愣的,难怪古龙说轻功是种浪漫的功夫。

   其实,达摩这种功夫和武侠小说中常提到的“踏雪无痕”、“燕子点水”等,在《少林七十二绝技》里统称“轻身术”。练习法是练功者身穿砂衣、腿绑砂袋,从土井内向上跳跃。土井由1尺增至2、4、7尺。6年后,砂衣达到40斤,土井增至1丈2尺,再练3年,砂衣80斤,已经能跳上屋顶。这些功夫今天都已无法验证,不过训练方法倒类似奥运跳高选手般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堪称十年磨一剑。





  4.弄潮(游泳)

  运动员:阮家三兄弟

   现在的弄潮指的是“敢于冒险有进取精神”,可古代“弄潮”却指游泳。这项运动同样源于战争,东周时,南方各国都提倡水战、舟战,所以常进行水上士兵训练。秦汉以后,“弄潮”以活动形式推广,敦煌莫高窟就有一幅《弄潮游泳图》,画面上四人的泳姿跟现在基本一致。从魏晋到宋朝,“弄潮”与“天下奇观”的钱塘江潮联在一起,成为一种风俗,还出现了一些比赛,到了明清,游泳在全国得到普及。

   提到“弄潮儿”,不能不提阮家三兄弟——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人称阮氏三雄,他们是梁山泊旁边石碣村人,兄弟三人靠打鱼为生,据说这哥仨比赛摸鱼,结果分别摸了一条二斤重的,一条五斤重的和一条七斤重的,便以鱼重为名,得名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他们自幼习武,练就一身好功夫,尤其是水性特别好,在水里也能睁着眼看东西,在河里可以隐藏三天三夜,这本事当时在水泊八百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堪称知名“水鬼“。他们还有统兵之才,率领的水军多次击退高俅的军队,由此大出风头,建立伟业奇功。

   只可惜,那时的英雄结局总是黯然,哥仨最后死的死,退的退。要放在今天,蛮好加入中国游泳队,保准金牌拿得手软,退下来后,还能成立个“阮氏兄弟国际游泳培训中心”,一定学生挤破门槛,桃李天下,成为体育界的“新东方”。





  5.扎猛子(跳水)

  运动员:周处

   唐代《因语录》记载了一个在跳水方面有高超技艺的人,“百尺桩上不解衣服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宋代的《东京梦华录》则更确切的记载了这项运动,那时的名称叫“水秋千”。水秋千架在船头,起到了活动跳台的作用,可谓是难度极大的跳水表演,连宋徽宗都喜爱不已。

   跳水运动当然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的。当人们从岸边或船上跳入水中的时候,这个“跳水”的动作就产生了,也就是我国民间流行的“扎猛子”。若说起最著名的“扎猛子”运动员代表,当推公元三世纪的周处,《晋书·周处传》中写道:“(周)处投水搏蛟……”

   这也是我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跳水的最早记载。周处年少时身材魁梧,武艺高强,纵情肆欲,横行乡里,被乡民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周处知道后,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打击,幡然醒悟,于是一个人先上山打死了虎,又“跳”下水与蛟搏斗。请注意这个姿势,周处是“跳”下水,不是“摸”,也不是“滑”,这一“跳”,也许是前空翻360度,也许是侧空翻180度,也或许是倒立屈体起跳,具体细节尽管我们不得而知,但周处毫无疑问为今天跳水运动员的精彩动作树立了典范。完成了这历史性的一“跳”后,周处在水中与蛟龙搏斗了三天三夜,冒出水面,手指竖起了“V”字。遗憾的是,周处从此一心向学,认认真真拜师学起了文武,对“跳水”一事不免就疏远了,否则以他的聪颖头脑和运动天赋,肯定会在这个方面大有作为。好在从此以后,每年进行的各种规模的水上活动,“跳水”总是其中的项目之一,也算是传承下来了。





  6.击剑

  运动员:公孙大娘

   剑原来是军队的装备之一,前人曾经说过,“所谓用剑,短兵击敌,欲制死”。到了春秋以后,一种不同于征战的斗剑活动开始在社会上盛行,庄子的《说剑篇》记载,赵文王喜剑,并招募了很多斗剑士,日夜相击。《吕氏春秋·剑伎》云:剑技乃“持短入长,倏忽纵横之术也”,可以说概括出了中国古代剑术的基本技术特征。

   中国的剑术渊源流长,几千年来,活跃其中的运动员多如繁星,随便推出一个,都能让传说中的独孤求败颜面扫地。如历史上有名的“越女剑”,越王勾践为了报仇复国,请了一个埋名隐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剑术家越女给他的士兵传授剑术,没想到这个看似文静的少女,一交手却招招杀敌致胜。这还不算,还有位剑术大家庄周庄先生,据记载:有一天,庄先生到喜剑的赵文王那里应聘,他缓步而行,见王不拜。赵王问:“你剑法很牛吗?怎么这样子傲慢?”庄先生说:“我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赵王大吃一惊:“靠,你无敌了!”上面说的这两位算是剑术高超的运动员,但还有更高的,公孙大娘是也,此大娘将剑术与艺术相融合,形成了另一种杀伤力。大诗人杜甫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50年,在看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的表演时,不禁回首当年,记忆犹新,写下了千古名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更绝妙的是,大书法家张旭,还因为常去观看公孙大娘舞剑而深受启发,从而草书大为长进。由此可见,公孙大娘的剑术一定是神形融合,剑身如一,不愧是一名优秀的击剑运动员。





  7.掌上舞(平衡木)

  运动员:赵飞燕

   明代小说《昭阳趣事》里有一幅《赵飞燕掌上舞图》,图中,赵飞燕站在一个宫人手上,做出各种舞蹈动作,扬袖飘舞,其御风之势,宛若飞燕。明代画家仇十洲的《百美图》中,赵飞燕在一小块方毯上翩翩起舞,她双臂平展,长袖轻拂,右腿微屈,左腿轻提,头部微倾,表情温婉。这种表演所需的技巧和功力,与现代平衡木运动,实在是相得益彰。

   在手掌上翩翩起舞,不仅要保持身体的平衡性,还要保持优美的动作和迷人的微笑……古代赵飞燕皇后,经常在宫廷里向皇帝做汇报演出,还得挖空心思,增加这种掌上舞的难度系度,以期获得更高的得分。不过,那时不发奖牌,发金子。与赵飞燕的运动场地相比,现代长5米、宽0.1米、高1.2米的平衡木,给运动员的空间实在是大得多喽。能够成为汉代著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掌上平衡舞运动员,赵飞燕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她自幼精心研习歌舞,练成了一身超群的舞蹈技艺,再加之会吐纳控制呼吸,容姿步态飘逸如鸿翔,真正做到了轻捷似燕飞,名字也由此而来。后来,汉成帝为之痴迷,将她封为皇后,有了头衔的赵飞燕,更加勤奋表演,汉成帝也常常亲自击节应和。有一次,正当歌畅舞酣之时大风骤起,赵飞燕凭借风势扬袖举袂尽情欢舞,看起来好像要乘风飞去一般。汉成帝怕她真的被风吹走,急呼左右一把拉住了她,随后命人修筑了“七宝避风台”,又雕了一只大水晶盘,命宫人托举盘子叫赵飞燕在盘上作舞,就此舞蹈新种类——“掌上舞”横空出世。赵飞燕的“掌上舞”对成套的动作难度和空中技巧串均有严格的要求,光听来就美不胜收,因此给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8.角力(摔跤)

  运动员:鳌拜

   南朝人任昉著的《述异记》中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种“蚩尤戏”就是我国古代摔跤的雏形。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摔跤的名称很多。古代称摔跤为“角抵”、“角力”、“相扑”、“争跤”、“掼跤”、“摔角”,到了近代才叫作摔跤。

   几千年来,我国的摔跤运动员也是人才辈出。《角力记》中记载了一个唐朝末年的摔跤能手,只因他“拳手轻捷,擅场多胜,受赐丰厚”,人送外号“蒙万赢”。也许是因为时代太久远,或者这位“万赢”的社会知名度不高,所以今天知道他的人不多。与之相比,清朝的大臣鳌拜,在这方面要更负盛名些。满语称摔跤为“布库”,为了训练士兵的力量和搏斗技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和蒙古族联欢之用,因此清王室一直提倡布库。作为一个有野心的贵族子弟,鳌拜当然不会放弃这些出风头的机会,多年的勤学苦练,倒也成为了一位“布库高手”。但是,这位“高手”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他居然会栽在这个上面。由于鳖拜手揽朝廷大权,完全不把小康熙放在眼中,终于激怒了这位小皇帝。于是,康熙以训练布库为名,从八旗中选拔出身高力强的壮士。看到小皇帝成天和一帮侍卫“玩”在一起,鳌拜暗暗高兴:“到底是小孩子。”于是放下心来。终于有一天,康熙看到时机成熟,让前来议事的鳌拜和侍卫们“布库”一把。没有戒备心的鳌拜上场没多会儿,就被一拥而上捆了个结实。现在想来,康熙是严重犯规了,以多对一,实在算不上“角力”啊。





   9.马戏(马术)

  运动员:关羽

   马术活动,在中国古代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体育运动,包括赛马,还有马戏等等。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的岩画里边就发现了史前的赛马术。到了明清,马术表演除了民间,还作为军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羽,史上第一位需要动物配合的运动员,山西运城市解州人。作为一名马上的将军,关羽与名驹“赤兔”一起创造了叹为观止的马术奇迹,“千里走单骑”,并运用自己的马上技术,“过五关,东岭关、洛阳城、汜水关、荥阳和黄河渡口”。个人最好成绩是汜水关前斩华雄,万军突杀斩颜良,一人骑赤兔宝马,偷袭万军之中的颜良,得手后快马跑回去。整个过程完美展现了骑士与马的默契,骑手马上动作的和谐流畅,而赤兔也淋漓尽致的向世人展现了它的惊人耐力和灵敏度,从而身价倍增。需要指出的是,关羽同时跨界举重领域,能在马上同时举起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

   而今年,唯一代表中国参加奥运马术项目的中英混血儿华天,给自己的战马取名“汉亭侯”,希望赛时能得到前辈关羽的灵魂附体,顺利“过五关斩六将”。





   10.石担子(举重)

  运动员:项羽

  司马迁《史记》记载,秦武王很有力量,又非常好胜。他把当时有名的大力士都封为大官,经常和他们举用青铜制成的鼎器来比试力量。从唐武则天时开始,举重列为选兵条件。嘉靖年间,《钦定武场条例》中有举石科目。石叫“石墩子”,两边有扣手,以便抓握,重300斤。武考的人,必须把石墩子提离地面一尺以上才能通过。

   举重是一项相当古老的运动,由于力量从来都是衡量男性征服力的最直观标志,所以无论在古希腊、古罗马或是古代的中国,举重运动都是相当普及的力量运动之一。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举重更被作为“高考体育达标项目”,列入了科举武考的内容之中。就连孔圣人,都能力举“门关”。

   铁打金刚化力气,霸王举鼎显神力。楚汉相争时期的楚霸王,以力能扛千斤鼎而闻名于世,并且至今保持着举重界的世界纪录。要知道,现代奥运110公斤级挺举纪录还停留在266KG。他的传记作者太史公在《项羽本纪》里写道:“籍长八尺,力能扛鼎……”完美打破了举重运动员都是五短身材的诅咒。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项羽对举重成绩不愿多谈,只是气贯丹田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可见,“霸王举鼎”是实力保留之举。如今,每看举重,天王托塔、霸王举鼎之形象立现眼前。


  11.拳术(拳击)

  运动员:张三丰

  《诗经·巧言》中有这样的记载:“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说明当时的拳术已经出现萌芽了。到了汉代,拳术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仅《汉书·艺文志》收录的,就有《手搏》六篇,这是最早的有关拳类著作的记述。

   “刀光剑影不是我门派,天空海阔自有我风采”是拳击选手张三丰的座右铭。曾经,张三丰是不修边幅的“邋遢真人”;曾经,张三丰是单拳击杀贼百人的莽汉。然而,自从他被收入国家拳击队后,一改“拳头才是硬道理”的做派,在拳击场上立功无数。更加喜人的是,在他退役改任教练以后,他集合一生修为,参研毕生对手,创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太极十三式”以饷后人。据金庸老师讲,但凡修成内功者,基本不受年老力衰定律的拘束,能越老越犀利。张三丰老师,百岁高龄,不论是拳击或赛跑,依然打遍元末明初无敌手。

   “没有动,哪有静,手中无剑心中无尘才是我胸怀”,和摇滚主帅一样,张教练还跨界娱乐圈,写就24首《无根树》,用通俗的文字把玄奥的修真理论化为脍炙人口的曲词。只要学会它,嘿,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上场再也不用咬耳朵了!

  

  12.投石(投掷铁饼、铅球、标枪)

  运动员:东海力士

  在战国时期,秦军为了统一全国,曾经在部队当中提倡一种“投石超距”的训练方式,提高战斗能力。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记其旅途所遇之事云:“忽有四人持镖负弩,悬剑橐矢,自后奔突而至。”明方以智《通雅·器用》:“今滇兵皆用标枪空掷,谓之标子。”

   标枪是人类历史上有据可靠的最早的远程兵器之一。把标枪的使用,从劳动生活领域转入竞技战场,是秦朝。而史上最强悍的标枪纪录也是诞生在秦朝。

   秦举行过标枪表演公开赛,著名经纪人张良远赴东海,觅得的标枪种子选手因为语言不通的问题,没有留下姓名,姑且让我们称他为“东海力士”。这位力士为夺冠,特制了一具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预备从悬崖峭壁投射山下经过的始皇车队队旗。在埋伏的过程中,他还对过往车辆进行了热身训练。秦始皇车队经过时,东海力士运起全身力气,挥动铁锥,在空中划了几个圆圈,对准龙旗猛力投掷。结果,这位力士脱靶,铁锥不偏不倚砸中副车,整个车厢砸得四分五裂,驾车的六匹黑色骏马受到惊吓,跳起来嘶叫,车内观众当场死亡,而秦始皇躲过一劫。

   随后国际田联宣布:以防运动员投得太远伤到观众,将标枪进行改革。从此,男子标枪只准800克重,并且人为地将标枪的重心向后移动了数厘米,以便控制速度,同时取缔了移动靶的竞赛。


  13.十八般武艺(十项全能)

  运动员:李存孝

  “十八般武艺”始见于南宋华岳编的兵书《翠微北征录》,他在书中自称“臣闻”,可见“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实际上还要早。可惜宋代的兵书多毁于兵燹,今存者寥寥无几,“十八般武艺”的原始出处和内涵今已无从查考。谢肇浙在《五杂俎》中也对“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作了记述:“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奥运会中的十项全能比赛,是由跑、跳、投等十个田径项目组织成的综合性比赛项目,对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要说中国古代十项全能运动的佼佼者,非十三太保李存孝莫属。做为晋王李克用麾下的一员骁将,李存孝勇冠三军,百战百胜。他经常带领骑兵做李克用的先锋,喜欢身披沉重铁甲,腰挎弓箭长矛,独自挥舞铁楇冲锋陷阵。这铁楇可不比铁饼轻,搁现在,李存孝一定是个掷铁饼的高手。另外李存孝还有个绝活,常常带两匹马做战,可以在阵地上身轻如燕地自如换马骑,跳高和跳远的能力也有目共睹。

   李存孝的个子虽矮,然而身体灵活,跑起步来也不是吹的。据说,他训练出的士兵,十有八九奔跑灵活,要速度有速度,要体能有体能,跨越障碍的能力相当之强,各个都是百米跑和110米栏的好苗子。

   要是在当代,李存孝一定是一名十项全能运动员,不但发扬了中华“十八般武艺”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传统,更生动地诠释了十项全能这个项目赋予人类的最自然而本质的意义。

  




文章来源:东方文化周刊



推荐阅读


里博闭馆通知

http://mp.weixin.qq.com/s?_



【洪水天灾,文物无恙】——里耶秦简博物馆拯救国宝背后的故事 

https://mp.weixin.qq.com/s?__



里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简报【 2 】 

http://mp.weixin.qq.com/s?__








关注“里博”微信公众号
关注方法:
1、搜索添加ID:lyqj55

2、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并关注



联系方式
地址: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里耶镇
咨询电话:0743-2820388
邮箱:liyeqinjian@sina.com

官网:http//www/.lyqjbwg.com/

微博:liyeqinjian@sina.com

淘宝店:里耶秦简博物馆8


交通路线


里耶,位于湖南省武陵山脉腹地,湘、鄂、渝、黔四省市在此交界,处于湖南张家界、重庆武隆世界自然遗产、贵州梵净山同旅游线。

交通方式:高速公里、公交、铁路、水路、机场等。

里耶秦简博物馆,距里耶古城遗址1公里,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它是集保管、研究、陈列秦简及自然、文化、艺术等方面实物和标本的公共建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