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兹山合是神灵都——漫说太姥山的“神仙世界”

兹山合是神灵都——漫说太姥山的“神仙世界”

2021-08-13 16:52:27

白荣敏∣文

全文共3542字

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冯木波 摄

明代戏曲家屠隆写有一首七言古风《太姥山歌为史使君赋》。史使君为时任太姥山所在地福宁州知州史起钦,与屠隆同为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因史起钦常于同乡面前自矜于辖内名山美景,引起屠隆的钦羡之情,故有屠隆此作。实际上屠隆并未曾有太姥之行,只因史起钦的津津乐道(史还编有《太姥山志》,估计屠也能读到),故诗中所写尽得太姥之妙,诗的最后还展示了一幅太姥山的“神仙世界”——

吾闻太姥主名岳,尧时得仙启关钥。

朝游昆仑暮蓬莱,来往笙箫控鸾鹤。

兹山合是神灵都,力牧容成此炼药。

……

绛雪仙丹传玉札,彩云天乐侑琼筵。

我欲寻真来采药,解衣烂醉卧其巅。

李文越 摄

诗中描绘太姥山是一处神灵聚集之所,尧时有太姥入主此山,并为山神,与仙界来往频繁,而且力牧、容成等仙人在此炼药。“绛雪仙丹传玉札,彩云天乐侑琼筵”,真是一个美轮美奂、快乐逍遥的神仙之境。

关于太姥山的神仙之境,开闽第一进士、唐代福安人薛令之的《太姥山》一诗就这样写道:

扬舲穷海岛,选胜访神山。

鬼斧巧开凿,仙踪常往还。

东瓯溟漠外,南越渺茫间。

为问容成子,刀圭乞驻颜。

薛令之 像

此诗所展示的太姥山,是地处东南海陬、云雾渺漫之中的一座神山,这座神山之上,有神仙的身影来来往往,有传说中的容成先生在此修炼。此诗是现存关于太姥山的最早文献,它说明至少在唐代,太姥山已是人们心目中的神仙之山。其实从那时开始,关于太姥山的神仙之境,古之诗文涉及者众,一直吟诵不绝,比如:明代另一位福宁知州殷之辂《蒋洋道中望太姥山》曰:“望里仙踪渺,烟霞沧海东。径迷丹灶外,人转大还中。”明末爱国诗人夏完淳《南越行送人入闽》中有“古南越,武夷太姥神灵穴”句;清康熙间出任福宁府知府的郭名远在《观<太姥山志>有感》诗中也提到:“太姥由来古,才山浪得名。幻从尧代著,仙自汉时评。” 清初左天墉《洪山赋》亦云:“尧母孕灵兮山称太姥,地托秦人兮犹名秦屿。”民国福鼎名士卓剑舟先生在其《太姥山全志》的《自叙》的开头一句就是:“太姥古称仙都,殊绝人境。”……

李步登 摄

这座东海之滨的太姥名山,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神仙之山。

神仙之山要有神仙,太姥山第一位神仙当然就是太姥娘娘。关于太姥娘娘,不管是最初与女娲、西王母一样有着显赫身份的神话人物,还是后来作为普通女子(被称作“蓝姑”)而最终成为一方神祗,都是以一位女神的形象活跃在太姥山区民众的心目当中。这种活跃的存在,首先见证于口口相传于太姥山区的民间传说。有以下几个版本:一说是尧帝奉母泛舟海上,突遇风雾,迷失方向,待日出雾散之时,忽见东海之滨出现一座仙山——太姥山,遂移舟靠岸,徒步上山游览,而帝母却留恋此山风景,乐不思归,从此便栖居半云洞中,闭关修持;另一说是尧帝登山时,见一老妇酷似其母,便封她为太母,后改母为姥,俗称太姥娘娘;还有一种传说,说是尧帝时,有一老母在才山(太姥山)居住,种蓝为业,其为人乐善好施,深得群众爱戴,老母辞世后,人们感念她的恩德,奉祀为神明,后代人称她为太母,名此山为太姥山。

李步登 摄

太姥山区口头流传的传说见证了太姥作为一位古老的民间神祗,在这个地方得到了信众的普遍认同和社会的广泛接纳,而且有被不断丰富的过程。

而书面的记载,除了上述历代文人雅士的诗文作品,还有就是地方志和一些宗教专门书籍。我们先看《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对太姥的记载:

混沌初开,有神曰圣姥,母子三人占此山。秦时人号为圣姥,众仙立为太姥圣母,今人祝庙呼太元夫人是也。

白荣敏 摄

按照这个说法,太姥是混沌初开时就有的神。而《道藏·仙真衍派》则把太姥和西王母牵上了直接的关系,太姥成为西王母的第三个女儿:

王母第三女太姥夫人青蚔至闽中托土以居。因不事修炼,形容衰退。后独处南闽山中调摄。西母在度索会后,念其苦行多年,乃放驾来山,顾传以九转丹砂。太姥炼而服之。太姥所居山有三十六峰,汉武改名太姥。后闽王封为西岳。

马忠泉 摄

西王母就是王母娘娘,她是中国民间群体性崇拜的代表性世俗神,战国以前是神话中的半人半兽形神灵,到了汉代成为雍容华贵的女神之母祖,所以,太姥娘娘作为王母娘娘的第三个女儿,自然,他的身份也应该与王母娘娘无多大差别,都是属于民间集体崇拜的世俗神范畴,只是因为“独处南闽山中(太姥山)”而成为东南一带的区域性女神。

太姥娘娘画像石刻(郁风画)

而宋淳熙《三山志》引东汉末年王烈《蟠桃记》的记载又与上述两种有所不同:

尧时有老母,以练蓝为业,家于路旁,往来者不吝给之。有道士尝就求浆,母饮以醪。道士奇之,乃授以九转丹砂之法。服之,七月七日乘九色龙而仙,因相传呼为太母。山下有龙墩,今乌桕叶落溪中,色皆秀碧。俗云:仙母归即取水以染其色。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文,乃改母为姥。

刘自得 摄

在这个故事里,太姥是一位得道成仙的仙人(女仙)。“仙”与“神”有所区别。“神”为先天自然之神,是先天就存有的真圣;而“仙”是后天在世俗中修炼得道之人,凡是通过长期的修炼,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将闽中的许多民间信仰都纳入自己的神灵系统。”(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一卷))太姥山地区有了道教之后,太姥娘娘就被道教“改造”成为一位他们教派中的女仙,被纳入了道教的神灵体系。

道教协会举办太姥娘娘巡游活动

这种吸收和接纳,在太姥山发展过程中照样进行。据了解,山上的僧人们把太姥娘娘视为他们的护法神。考如今太姥山上各寺院,如一片瓦寺、国兴寺、白云寺、香山寺、青龙寺等,均有供奉太姥娘,就连专家普遍认为是摩尼教遗址的摩尼宫,内里供奉的也是太姥娘娘像。

一片瓦供奉的寿山石太姥娘娘雕像

我们回到先前的话题。陈支平《福建宗教史》说,福建偏处东南沿海,先秦时期为闽越族聚居地,与中原联系极少,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不大。自秦始皇二十五年立闽中郡以后,中原文化才开始逐渐传入福建,其中神仙传说也在秦汉时期在福建流播。有关文献记载着数十名居住在福建境内的神仙传说,就太古时代来说,除了上文说到的太姥,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容成。

容成,《列仙传》称其为老子之师,又曾为黄帝之师,居太姥山修仙,后转徙崆峒山,年二百余岁,善导引之术,保精炼气,老而转少,面带幼容。是一位上古传说仙人中的重要角色。容成先生和太姥山的渊源不浅,《福鼎县志·方外》“容成先生”词条说:

黄帝时人。尝栖太姥山炼药,后居崆峒,轩辕黄帝师之。今中峰下石井、石鼎、石臼犹存。

应春柳 摄

传说中容成炼药的丹井在七星洞里,景区开发后修建石阶覆盖住了大部分井口,现尚留有一个狭长的口子供游人参观。以上这个记载《县志》注为转引自《力牧箓》。《力牧箓》是汉晋时期的书,早已失传,但我们又不免联想到“力牧”,在传说中,力牧是与风后、大鸿同为黄帝的三位大臣,力大无比,善于射箭,在涿鹿大战中战胜蚩尤,是远古畜牧民族首领。清乾隆版《福宁府志·地理志》说太姥山“相传尧时太姥业蓝处,又云殷力牧、容成子栖此炼丹”。 可见力牧也曾在太姥山修炼。

容成丹井 白荣敏 摄

秦汉时期,神仙方术为秦始皇、汉武帝等最高统治者所好,汉武帝对神仙方术更是迷恋,在位时派去名山及海上求仙人仙药等方士成千上万,据说东方朔就是其中的一位。《八闽通志》引《蟠桃记》的话说“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文,改‘母’为‘姥’”,相传白云寺后门石壁上“天下第一山”的摩崖石刻还是东方朔的手笔。东方朔最终也成为一位仙人:“一旦乘龙飞去,不知所适。”(《汉武帝内传》)

太姥山滴水洞口有一摩崖石刻“丹丘蹬”,与汉代茶仙丹丘有关。汉《神记异》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药,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丹丘子听说太姥山盛产茶叶,即入山修持。

伍哥 摄

另外,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汉钟离,也是在太姥山经太姥娘娘点化而得道成仙;东晋的著名道士葛洪曾在太姥山炼丹,相传其名著《枕中书》即写于太姥山中;唐代的司马承祯常栖太姥山炼丹修持,后隐居浙江天台山紫霄峰。……

学术界和道教界肯定了太姥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地位。《中华道教大辞典》说太姥山“峰峦奇特,洞壑玲珑。东汉至晋为道教名山,唐以后释、道并立”。何绵山先生之《闽文化概论》一书也有相同的论断:“闽东的太姥山……东汉至晋为道教名山,唐以后道教仍很兴盛。”福建道教协会编的《福建道教史》云:“闽东太姥山古称‘仙都’,则为道流修真的重要场所。”

刘定乐 摄

客观地说,以上种种如果要从地理学上寻找根据,是由于福鼎地处东南海澨一隅的缘故,崇山峻岭三向包围,只一面向海,陆上不易进入,经由海路登陆的方士和被流放到沿海的谪宦很容易把它认为是海岛,以此传闻的结果,更增添了太姥山的神秘性,所以,方外之士竞相入境修持这一事实,便顺理成章。再加上太姥山奇峰怪石,千形万状,而又常常云蒸霞蔚,雾幻烟迷,有海市蜃楼般的诡奇美景,为人们提供了足够充分的想象可能,产生太姥女神和各色神仙的传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版权所有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蓝字查看往期内容

翠郊,良“橙”美景等你来约……

太姥山管委会学习贯彻的精神宣讲团报告会举行

九鲤溪体育旅游项目步入“国家队”,魅力不一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