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十轮经-菩萨的念佛法门(89)

十轮经-菩萨的念佛法门(89)

2021-09-14 07:28:00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静虑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静虑大甲胄轮?善男子,菩萨静虑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静虑?谓诸菩萨依着诸蕴修习静虑,依着诸界修习静虑,依着诸处修习静虑,依着欲界修习静虑,依着色界修习静虑,依着无色界修习静虑,依着三律仪修习静虑,依着三解脱修习静虑,依着四念住修习静虑,依着四正断修习静虑,依着四神足修习静虑,依着五根修习静虑,依着五力修习静虑,依着七等觉支修习静虑,依着八圣道支修习静虑,依着地界修习静虑,依着水界修习静虑,依着火界修习静虑,依着风界修习静虑,依着空界修习静虑,依着识界修习静虑,依着乐受修习静虑,依着苦受修习静虑,依着不苦不乐受修习静虑,依着虚空无边处修习静虑,依着识无边处修习静虑,依着无所有处修习静虑,依着非想非非想处修习静虑,依着此世修习静虑,依着他世修习静虑,依着小想修习虑,依着大想修习静虑,依着无量想修习静虑。如是静虑,有漏有取,有所依着,是名菩萨世间静虑,如是静虑,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静虑大甲胃轮”,这就是“定”,静虑是思惟修,也就是“三昧”。“三昧”翻“静虑”,也翻“定”,也翻“思惟修”。要是菩萨摩诃萨成就这个轮了,从他一发心,能断除五欲,“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那么就应当供养承事守护他,这是重复的说。

  “云何静虑大甲胃轮?善男子,菩萨静虑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静虑?”诸菩萨依着诸蕴修习静虑,依着色修行静虑,依着受修习静虑,静虑就是静心观察。

  我们举个例子,依着色,“色即三昧”,“心即三昧”,“一行三昧”。色就是一切有形有色的。那么,静虑就是思惟。我们前面讲,一切诸法无常,观一切诸法无我,空的。这个静虑是二乘的静虑,你得到人间的定,九次第定,依着这个世间习定,你得先修。像我们讲数息观,你依着,这也是静虑。数息观还在世间静虑里,这是初步的世间静虑,能够使你的心静下来了。先寂静下来,再生起观照,依着这个色受想行识,你观照一下,能寂静下来。观照就是慧,能静止下来,寂静下来,就是定。

  像我们在三界的欲界,依着欲界的静虑,依着色界的静虑,或者依着无色界的静虑。依着“三律仪”,修习静虑,依着“三解脱”修习静虑,依着“四念住”修习静虑,依着“四正断”,依着修习静虑,依着“四神足”修习静虑,依着“五根”修习静虑,依着“五力”修习静虑,依着“七觉支”、“八正道”修习静虑。

  “依着地界修习静虑,依着水界修习静虑,依着火界修习静虑,依着风界修习静虑,依着空界修习静虑。”这个要讲讲,空本来就没有的,怎么念静虑?大家观想的时候,依着空,修习什么静虑?空是显法的,空是形容词,依着空才能安住一切诸法。因为空,我们才能建造房子,因为空,才能容得下南赡部洲。南赡部洲是在空中的,南赡部洲底下是水轮,大家可能还认为地底下有个水轮,不是这样,这个地球整个在空中,水轮也在空中。

  以前的佛经是这样讲,有些人或者不信,现在卫星已经上天了,从卫星里头回头一看,地球总是蓝色的。地球外头就是水轮,那水轮包着地球。这个道理我们最初听到是水,这地球在水里头还不沉下去?水底也还是风,风里头持着这个轮,整个的华藏世界海,底下是一个大风轮持着他。风轮有二十种,一个风轮持一个风轮,一个风轮持一个风轮,都有名字的。必须得佛的智能才能够知道,我们的智能不行。我把这个静虑总说一下。

  若知道空,你还追求什么呢?你静下来,不用说你与真空相合,就以这个空,你也可以得到“空无边处定”。你修唯心识观的时候,得到“识无边处”,“空无边处定”,依着这个修,依着识修“识无边处”,依着乐受修习静虑,依着苦受修习静虑。你想,一切苦是无常的,苦的性体是什么呢?没有。要是经常这样想,效果是有的,但你并没有经常想。真正的苦来了,你临时观一下,当然就可以减少几分痛苦。

  你修观,用空或者无我,你说谁执着痛?或者你心里想到一边去也可以,转移目标,痛苦可以减轻很多。或者如果时间长了,磨练那苦,就靠修观。这些修静虑的,都是世间的禅定,这都是小想,不是大想,这叫依着小想修习静虑。依着大想,就依着无量想,那就不容易。修习静虑,如果在世间法里头,大想也好,小想也好,有所依,有所着,有着相,都叫世间定。依着世间禅定修,什么是无相?什么是出世间?修真空绝相观,安立一切相。修空观,修假观,一切诸法都是假的,一切诸法都是空的,这是不究竟的,是菩萨位,但是不究竟。得修中观,中观才是最究竟的。

  中观在华严的解释又不同了。“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事事无碍观”,就像我刚才讲的,空跟有两个合了,空是理,有是事,理跟事两者合为一体;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事理融合了,其它的教理就叫终教。

  这个中道,就是事即是理,理即是事,理事无碍,叫“理事无碍观”。但是最后有一个“周遍含融观”,随拈一法无非法界,他又是法界了,含摄无量无边的一切诸法,都在法界里头。每一法又是一法界,这叫穷穷无尽。

  《华严经》所立的三观是这样立的,四教所立的三观是空、假、中,像

三论宗他只立一个中观;各个宗派说的不一样,但是所起的观照是一样的。修静虑的时候,依着文字,依着这个次第,这叫“禅觉”。这是“有相禅”,这不属于禅宗那个深奥的“无相禅”。神秀大师在北方传的,就是依着有相,一步一步的精进。惠能大师在南方传的是“无相禅”,叫真空绝相的,无执无着的。这两种都可以渐渐的修。

  像这个就是一部大的学问,你要学的时候,要想把这些名相都理解了,我们天天讲也讲不清楚,要边用功,边学习。“四禅八定”,你要学习很久。等我们讲完的时候,再重头讲数息观。我们现在下手的,都不是我们所应当修的。数息观简单又明了,而地藏王菩萨教给我们的数息观,就照那个修,你也能契入。数数还不会吗?这个数可不是数一、二、三、四、五、六,而是数你的呼吸,出相、进相;从粗的,数到细处;细处了,息没有了,止了,定了。好像没有息了,息也止了,也没有出息了,也没有入息了,这叫定。

  如果是你拿手指看一看,不出气,把他活埋了,就是这样子,他入定了也不知道。他说,他不出气,绝对没气,要是没有人动他,他一大劫也死不了,他就那么定进去了,他的身体不会坏的,这是不可思议的。你要是把他架上用火烧,他当然坏了。要是掉到海里去,就泡涨了。这是讲修定的,这些都不是菩萨摩诃萨,前面所说的这些定是跟二乘人共的。

  “云何菩萨出世静虑?谓诸菩萨远离诸蕴修习静虑,远离诸界修习静虑,远离诸处修习静虑,远离欲界修习静虑,远离色界修习静虑,远离无色界修习静虑,远离三律仪修习静虑,远离三解脱修习静虑,远离四念住修习静虑,远离四正断修习静虑,远离四神足修习静虑,远离五根修习静虑,远离五力修习静虑,远离七等觉支修习静虑,远离八圣道支修习静虑,远离地界修习静虑,远离水界修习静虑,远离火界修习静虑,远离风界修习静虑,远离空界修习静虑,远离识界修习静虑,远离乐受修习静虑,远离苦受修习静虑,远离不苦不乐受修习静虑,远离虚空无边处修习静虑,远离识无边处修习静虑,远离无所有处修习静虑,远离非想非非想处修习静虑,远离此世修习静虑,远离他世修习静虑,远离小想修习静虑,远离大想修习静虑,远离无量想修习静虑。如是静虑,能发贤圣广大光明,无漏无取,无所依着,是名菩萨出世静虑大甲胄轮。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静虑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我们讲唯心识观的修习静虑,不要看文字;文字都是离文字相,从文字上,你看了,也莫名其妙。为什么呢?要离一切相、离一切法来修习你的思惟,这就是空观。

  最初,大菩萨的空观跟二乘是有所区别的,二乘也是空观成就了,而入涅槃寂静,他也证得涅槃了,也不生不灭了。他认为是空了,但是他不度众生,从空里头不能出有,从空入假,从假入空,这个道理他体会不到,所以这个叫世间的禅定。世间二乘的都是依着世间修的。

  大菩萨他不依着这个世间修,他依着这个“能发贤圣广大光明”,凡是有想、有相、有取着,都不是菩萨的境界。大菩萨修行的是出世的静虑大甲胃轮,那还是要修这个出世的空观。空观,这个空就是真空绝相,《占察善恶业报经》,那个也是地藏王菩萨说的,地藏王菩萨要修那个观,一个“唯心识观”,一个“真如实相观”,入实相境界。一个是“观”,就是照,一个是“定”,就是止。奢摩他、毗婆舍那,菩萨是修毗婆舍那的观。观跟慧两者要合起来修,单有定没有慧,属于声闻,二乘必须止观双运。若能成就这个大甲胃轮,从他最初一发心,五欲都能除断,这是一样的,得名菩萨摩诃萨。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为舍己重担  修有所得定  永断自烦恼  非真智者相

  依器有所观  求解脱修定  取着此彼岸  非利乐有情

  为利乐有情  修定舍重担  灭一切烦恼  是真智者相

  为润诸有情  修无依着定  永断诸有爱  是名大慧者

  为解诸有缚  令住无畏城  修行寂止定  是名摩诃萨”

  这个重担是什么重担呢?舍己,只为了自己,就是二乘人。上面所有的定,都是二乘人所修的。菩萨把他反过来了,上面并没有说菩萨是专修什么的,专修就是把二乘反过来,那就是菩萨所修的。菩萨修空观是不空的,不空在什么地方显呢?要度众生,让众生都能明白了,这个世间是苦的,乃至于到了世间也是不苦不乐的,二乘人跟小乘不同。

  所以就是为了舍己重担,自己感觉到负担太重了,想把这个舍离,修有所得定,得什么呢?得那个涅槃寂静,那是二乘人涅槃寂静,永远断自己的烦恼,断见思惑,这不是智者的,非真智者相,这不是智者所修的。“依器有所观,求解脱修定,取着此彼岸,非利乐有情。”这也不是大乘菩萨所修的。

  这个观不是真正的智能,要依什么呢?依止正觉世间。这个观是真观,是为了求解脱而修定,这是指着二乘而说的。我要解脱烦恼,这样来修的定,没有智能,没有利益众生,智能不大,取着此彼岸。我就在这个岸,要到彼岸。六波罗蜜不是到彼岸吗?那是形容的,拿那个作比方的,没有此岸,也没有彼岸。假使你要求解脱,修定,取着,执着。我在生死岸,要到涅槃岸,这个不是利乐有情的,也不是菩萨摩诃萨。

  “为利乐有情,修定舍重担”,我是为了利益众生,让众生都能得利益。这样来修行,是为了修定,让众生舍重担的。修定是要灭众生的一切烦恼,这才是真智者的相。是大菩萨摩诃萨,为润诸有情,修无依着定,永断诸有爱,是名大慧者。不是为了自己,修定也好,乃至修一点点动作也好,所有精进度也好,他这个定,是无依无着。

  修定的方法,并不是坐着才能修定,立着就不能修定。“那伽常在定”,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你都可以修定。坐着的时候,修定有两种障碍,一个散乱,一静下来,八十年的往事都想起来了,影子都浮现了,想想坐不住,会发脾气。跟谁发?跟自己发。那个时候不该那么做,所以到现在都吃亏,你后悔了。散乱一到,定下来就昏沉了。有时候,一定下来睡一两个钟头,醒了还不知道,你看看钟点已经过去了。

  我们在禅堂里头打坐的时候,一支金锭香,有的人他定很好,有的心里急的不得了,愈瞅,愈不走。那金锭香很粗的,这么长,最少两个半小时。你看那个香炉,它还在那儿,也不往下烧,看它简直不走。有的他根本不看,根本不管,他入了定,睡着了。两三个钟头过去了,等一打板,他醒了,过去了,他干什么也不知道了。

  有时候,我们坐功好,腿子也不痛。不过,坐功好的,那最糟糕了,他一睡两三个钟头,你看他好像入定的样子,其实是睡着了。这要从练习中得来的,从外面看,看不出来,他在睡觉,自己感到很舒服。入定的轻安,就跟睡觉一样,得了轻安,什么也不想了,他真的放下一切,他就在那轻安里头,那是不开智能的,必须精进勇猛。

  要是为了滋润众生,修这个定,无依无着,永远断了三界诸有爱,这可不是说他自己,润诸有情,让诸有情无依无着的入定,能永远断绝一切的爱缚。这就是“大智能者,为解诸有缚,令住无畏城,修行寂止定,是名摩诃萨。”为令一切众生,解脱所有的缠缚、束缚,住在无恐怖惧城,无生无灭城。

  这样的来修止、修定、寂止定,这才是大菩萨。大家要是看禅定的书籍,就知道这些,现在只是取个名词,这不是我们要修的,等我们讲完的时候,好好修修地藏王菩萨所说的数息观,同时再好好念佛。真正念佛的人,修数息观,跟修静的功夫,是同样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