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穿越时空爱上你,我与历史的故事

穿越时空爱上你,我与历史的故事

2020-10-11 09:41:11

穿越时空爱上你,我与历史的故事



前两天看了《国家宝藏》,我哭的稀里哗啦。第二期里面的云梦秦简的作者喜(就是撒贝宁演的那个),真是让人太感动了。一个在历史长河中,脆弱渺小如蝼蚁的人物,因为自己的认真与坚持,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一份宝藏,这种相遇让人不得不为之感动。


我们似乎太沉溺于历史过程中那些所谓的大人物,英雄将相的故事,有关小人物的描述太少。


而2000多年前的喜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我们尽管渺小,尽管卑微,尽管平凡,但也可以并不平庸。


我是一个眼泪窝儿比较浅的人,看节目总是喜欢掉泪。不过看这种大型历史科普节目能看哭,也是头一回。


流泪的背后,是我心里藏着的一个秘密,我一度想成为一个考古学家,只是后来因缘际会,便错过了。我曾数次的想象过自己手里拿着小刷子和洛阳铲,一铲一铲地挖开尘土,一刷一刷地刷开迷雾,一点一点地揭开真相。


但因为错过了,所以我从不敢声张。甚至不敢,明确的表示自己喜欢历史。历史是既定的,知道的少,就显得浅薄。而过于浅薄的我,喜欢历史,对他来说像是一种耻辱。


就像我虽然很喜欢文学,但从不敢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什么作品。因为觉得自己笔力太弱,难以参透这尘世的分毫,不配摆弄文字。


这是一种十分矛盾的情感,因为敬畏,所以自惭形秽。



我参观过最重口味的展览-干尸展


如果用一句矫情的话来形容我和历史的关系,那可能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因为我是出生在一个那样一个缺少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方圆百里没有一个祠堂,找不到长长的家谱,也找不到会说书的白胡子老爷爷。有的只是肥沃的土地,和更古不变的粗犷。


所以最开始,我和历史其实是没有什么缘分的。后来事情开始有了一点点变化,因为高中的时候选择了文科,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我的历史成绩总是班级第一。


这是至今都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因为当年的我对历史无知的可笑。我们班当时有一个精通历史的吴同学,在我还弄不太清楚唐太宗、武则天、杨贵妃与唐明皇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时,他就已经能很清楚的分明白他们谁是谁的公爹,谁是谁的奶奶、谁又是谁的太爷爷了。但奇怪的是,他就是考不过我。


其实我们省的历史题是有点古怪的,但我总是能莫名其妙地抓住一些采分点,这其中的原因我到现在也不得而知。也许我这个人,也有点奇怪?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越是缺失,所以越要去找寻。等上了大学可以自由地选择旅行目的地的时候,我的第一选择就是去各大古都。


一路马不停蹄地走过西安,走过洛阳,走过南京,走过开封、走过杭州。他们或庄重肃穆,或古拙朴素,或繁复杂柔、或真真假假。我好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好像又很不满足。


亲临实地,让我有了一种亲近感,但历史文化的缺失,让我离真正理解这些城市,还相差甚远。 


我始终记得自己在苏州际遇,那日闲的无聊,我和母亲在苏州城信步游览。走着走着,就走到了唐伯虎的故居。那间屋子与旁边房屋的景致无二,但凑巧的是门口有一株桃花。在那一瞬间我脑海里面浮想的都是唐伯虎的那首诗。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那一刻,我好像真的遇见了唐伯虎,也好想瞬间读懂了这个人物。于是我便渐渐有点明白,比起文物,更重要是他们背后的故事,也就是所谓的史实。所以到后来,我慢慢的停下了去探访的脚步,转而开始读起了的史书。(其实也没有看几本,现在想想也蛮后悔,当时只顾着看小说,对历史的涉猎还是太少。)


读着读着,便有了一些小小的感慨。


乾隆爷农家乐审美代表作之一-包袱尊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呢?


首先还是那个老生常谈,那就是“读史使人明智”。


龙应台有一篇文章叫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史哲?》,它里用了一个故事来解释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我觉得非常的完美。


那个故事大概是说她的一个朋友送她一朵沙漠玫瑰,刚开始的时候是一把枯草,很难看。但是在朋友的指导下,她把沙漠玫瑰泡到水里,然后一天一天的观察着它的变化,八天之后它最终复活,呈现出原来的状态。因为看到了沙漠玫瑰复活的过程,所以她非常兴奋,觉得它美的惊天动地。而隔壁的邻居则一脸不解,因为沙漠玫瑰即使复活了也是长得非常普通的一种地衣。(故事很长,但也写的很好,强烈推荐大家阅读一下。)


她在文章里总结说道“对于任何东西、现象、目的、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又如何判断它的未来?”。,我们离我们的原点,我们的谱系,我们的历史,非常非常遥远。”


刚开始读到她这段话的时候,我有些触动,但并没有很深的认同感。直到后来年岁渐长,阅历增多,便对这番话有了更深的体悟。


了解历史,就是一个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历史为我们根植了一种文化基因,这种基因可以让我们可以追寻我们的来时路,可以让我们不孤独。


当我们望月思故乡,不是因为月亮真的让人感觉到凄苦无依。而是文化基因告诉我们,看见月亮,你该想家了。


当我们每逢佳节吃饺子,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想吃饺子了。而是在过去的时候,饺子是美味佳肴,你的文化基因告诉你,过节了,你应该吃点好的了。


按照“路径依赖理论”的观点,我们的一切大多都有迹可循,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也是古人当时的困惑。我们现在的很多病症,也是古人当时的症候群。


时代就像一个窑炉,而我们是瓷器。无论我们是青花瓷还是珐琅彩,无论我们的外表变得多么不同,本质其实都是china-瓷器。


所以,我们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独一无二的,可以尝试着去历史里寻找问题的答案。


兵马俑博物馆的“冻手”兵马俑

读史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更加清醒。


因为历史最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解历史可以挑战一种叫做“常识”的东西。


他既不是为了突出杨家将英勇而故意被抹黑的潘仁美,也不是因为不给老乡走后门儿而被污蔑为负心汉的陈世美。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说法。这个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至少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所以其实很多我们信以为真的常识,往往都是谬误。很多我们认为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其实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编撰。


了解历史,便知道自古英雄也是枭雄,世上没有那么多伟光正。


了解历史,,很少能有人幸免。


了解历史,,治不好就会死。


了解历史,你便可以更容易的分辨谎言和真相,已经没有以前没有那么好骗了。


博物馆奇物之-囊

前两天看了新中国第一个女老生王珮瑜的采访,提到选择唱老生的原因,她说是因为老生的装扮。因为老生离她心目中君子的形象更近。


我很理解她的这种想法,因为我也有着同样的感慨。作为一个女性,本身从性别上的差异而言,想成为一个君子,太难。


大学的时候我曾看到过一句话,当时就很感动,至今也未曾忘怀。


“弱冠之年读史正逢君,七尺之躯许国亦许卿。”


读罢这句话,一位高冠博带文质彬彬的儒生仿佛就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他衣袂飘飘,容色淡然,很有君子之风。


儒生的形象,在我眼里,是最接近君子的形象。也许是因为经史子集是儒学的必修课吧,所以总感觉他们的骨子里就有一种令人心折的浩然。


这份浩然是不偏激、不淡漠,是博览群书后的一种洞悉,是博古通今后的一种旷达。他们温润,但不软弱。他们执着,但不执拗。


因为在经史子集中了解乾坤之大,所以更怜草木之青。借用一句诗,也许就是“不问鬼神问苍生”吧。说到底,也就是一句说烂了的话,所谓的人文情怀吧。


所以我更相信,读史是可以让人更有情怀,更像君子的,可以让人不孤独、不糊涂,甚至还能更有温度。


推荐几本书和几部纪录片给大家吧

书籍:(历史专业书籍就不推荐了,以下皆是杂文小说)

刀尔登《中国好人》《旧山河》《不必读书目》

李零《丧家狗》

曹升《流血的仕途》

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唐德刚《袁氏当国》

冯梦龙《三言二拍系列》

刘义庆《世说新语》

纪录片:(特别火的我就也不推荐了)

《中国通史》

《楚国八百年》

《河西走廊》

《帝陵》

《大明宫》

《世界遗产在中国》



希望这篇文章你能喜欢,感谢每一位愿意倾听我的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