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田诚阳道长悟道证言(共178条完整版)

田诚阳道长悟道证言(共178条完整版)

2023-05-25 17:04:50

田诚阳道长悟道证言(共178条 完整版)


编者按:田诚阳道长,山东单县人。自幼随祖父学习中医和道学、易学等传统文化。十八岁高中毕业之后,赴东海崂山学道,是恢复道教之后第一批入道者,为玄裔全真龙门派第二十四代传人。在山中悟道六年,得到道教内外功法的传授。其间阅读了大量道教经典,1985年开始云游各地,寻访高真大隐。一九八七年在中国道教协会专修班学习,同年开始撰写道教文章。一九八九年任崂山太清宫副监院和山东省青联委员,同年由中国道教协会调入北京,担任中国道教协会教务处秘书,参与处理国内道教事务,其间研读明版《道藏》5485卷

按:此处所辑,乃是笔者田诚阳道长自最初几年的修真日记之中,摘录出来的悟道体会,首次公开(其后数年

的修真日记,由于内容繁多,无暇梳理,俟待他时)。因系得自真修实证,故名悟道证言。

 

一、未静之时,体会天地人我之先,万物未生,一切虚无,空洞之极。悟入此境,念自泯灭,而心自静矣。


二初学入静,则躁妄难行。故开始先须伏性,就是意志力和懒怠心较量,按住性子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心不求

静而自静,自然安逸。


三当身心大静、元神初显之时,自性如同新生婴儿,对于陌生的世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此乃元神不定,未

能成熟。持久养之,自可安定,而与天地为一,与日月同体,再无惊恐之忧矣。


四时刻把心态住定于童真懵懂之时,便无情识搅扰之患。再加修持维护之,自无走失之患 。


五天热出汗,易生心火。意想立身冰雪之境,便得清凉。天寒气缩,易生退怠。意想丹田,如同阳光温暖,便可

驱寒。此乃真意调身之法,可以改变环境影响,保障功修。


六惊雷闪电,不宜入静,以防惊动元神。如能安定身心,不为所动,又可以之炼性。所谓泰山崩于前而不悔,迅

雷震于耳而不动,正合修养之旨。一念住定,不受物扰。


七炁动之时,极易入魔,见到各种奇异境象。此乃炼性不定,意动念萌,故成幻化。倘能炼得性住,心地纯净,

决无魔境之患。


八初学做功,易生躁妄,难以持久。必须死心塌地,一切放下,彻底磨去火性与惰性,方显清静本性,而获自如


九茫茫广宇之中,万事万物惟在我心,到我无心地步,复有何物可以扰我?悟入此境,心无挂碍。世间万象,触

目皆空。更有何事不可静者?则不必求静,而自在静中矣。


十心中若无一念,万事万物皆归虚无,自然外缘无从干扰我心,悟入空洞之境,无往而不可也。


十一常人每日纷纷扰扰,驰逐于外,分分秒秒的光阴,很难属于自己。只有静心之时,神炁内敛,方能使自己属于本来真我,而获生命之真实。


十二只要活着没有病魔来扰,永保乾健之躯,精神充实,身心愉快,即为现实之神仙。


十三尘缘愈重,愈难见修持效验;定力愈深,愈能够放下尘缘。


十四功夫入门,先须炼己还虚,,方显先天真如。


十五清夜静寂,自己也仿佛与天地万物融合了。天人同一体,于此可见。


十六入于静境,周围万象悉归销溶。即使处于喧闹之所,亦能听之不闻,不受干扰,觉其声音如在百里之外。


十七混沌之中,有时出现魔境,欲撼我心:或声色来诱,或恐怖之境,或故惹嗔怒,或示以物利,……此时后天心识已泯,不能做主。能够战胜魔障与否,全仗个人智慧根基,及平日炼性之功。过得此关,方证真性不迷,内

景自得,而道功精进矣。


十八静则意灵,动则意乱。


十九修持境界的感悟,自心与外物没有分别。心物一源,物我一体。


二十中者静也,一也,道也,无也,虚也,……悟到彻底,都有同等含义,守中曰静,静曰得一,一合于道,道归虚无。于是文字可破,得其意而忘其言。


二一静,非一团死寂之谓,非固定不变之谓,乃在有动与无动之间状态。静而欲动、欲动未动之状态谓之静,不动不静、动静兼容之状态亦谓之静。


二二静到妙处,万物皆与我心心相通,万物与我皆有情,而我独超乎世俗凡情之上矣。


二三梦闻:“老子讲退死,讲良知化形,讲外生死,有离俗之方,以化生死。”醒来记之。


二四梦闻:“积阳而动,积阴而返。”


二五静到妙处,空洞畅快,无边道力,来自清静。有何理由不能一切放下,弃却尘累,归入清静,得大自在。


二六进道之时,往往是道魔并现。此时全仗平日修性之功,性定则进道,性动则入魔。


二七先天三宝元精、元炁、元神,本属一源,实不可分。老子曰:“此三者不可致诘,相混为一”是也。只有后天三宝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才有分别。


二八引经据典,谈玄论道,或可尽一时之兴。再去静坐下功,容易浮游乱想,必定心念难平。可见高谈阔论,有碍道修。


二九嬉笑打闹,扰神乱性,乃为心性浮动之表现。炼得性住,必然心平如水,一波不兴。以此性力,方固命基。故此有高深修养之人,必定沉潜内藏,大智若愚。


三十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者阻碍也。因修道是逆行,须反夺造化,颠倒生死,

故此必有阻碍。克此阻碍,则魔归于道,道乃大进。


三一真炁发动之时,而元神 (非识神)随之而动,且在一炁之先,方为炁之真

动,神炁合一而不分,性命合一而不离。


三二上乘修真之功,可谓“抱元守中,神炁合一”八字而已。只要能够悟入先天混沌状态,则炼精、炼炁、炼神三者密不可分,炼精即是炼炁,炼炁即是炼神,炼神即是炼精。打破一身有形之象,天地之炁悉皆归之,而吾独

与天地精神往来,一得永得,我命在我。一切内外景象,皆自然而然出现,全不用后天人为之力,何等自如。


三三眼前性光,口中甘露,皆为修炼进功之良好证验。若能蟾光夜夜圆,灵液日日生,即未登仙,亦已超凡矣。


三四夜梦清秀观音,人问之曰:“何谓佛?”其伸左手,良久方曰:“去。”又问:“何以成佛?”久之又曰:“去。”


三五精神必须能够战胜形体,方有修道之资格。先求忘形,即忘掉形体;再求脱形,即摆脱形体;进而入于化形,即化归虚无;最后精神与形体同归虚无,做到无形,即入道境矣。


三六体内炁动之时,惟有听其自然,外面保持原有形态不可改变,即使躺着亦不可坐起。内部静以应之,乃为真应。倘若形体一动,则其心必动,破坏先天,其景已失。再求进功,已堕后天矣。


三七上半月阳炁渐长,炁易发动;下半月阴炁渐生,炁易混沌。观乎月之盈亏,自知合乎人身炁机。故丹书云:“有人问我修行路,遥指天边月一轮。”


三八凡物有虚必有实,性命之理亦然。实者形也,虚者神也。形须神立,形去神离,故谓之神。形则有坏,神则无体;形有时限,神无终竟;形可长生 (非永生),神能久视。


三九浊源之水,可以意火炼之,去矿留金,以补后天。但是不能成药,更不能成丹,即成幻丹,亦必有漏。


四十阳炁发动,一意清纯,自会上升。若然一念转浊,其炁骤变,迅即下行。清浊

之判,就在一念之间,成毁立见,如影随形。所谓“一念之差,天堂地狱”是也。


四一修丹是在死中求生,若欲求生,反入死地。庄子云:“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古仙谓“活死人”是也。


四二心中无念曰静,静极必动,动极复静,动后之静曰定,故静与定有层次之差别。入静之后,心中忽生一觉,此动也。随后万籁俱寂,又入静地,此定也。再如静极之时,真炁发动,炁动之后,归入混沌,此又为定。静者

有可动之机,定则无动静之分矣。

 

四三静定互变,定中亦有层次递进之深化。


四四拾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才是人间修行路。


四五心燥之时,阅读丹经道书,则妄念于不知不觉中渐渐止息,亦为伏性之一法。


四六患病之时,心气较低,人事减少,妄念自消,反而易静,所谓“闲缘人事少,多病道心生。”无病之人,当思患病之心态,有何理由不能降服自性,收心入静。


四七修道人常用静心之功,应物坦然,处变不惊,则时时皆可保持道修。白玉蟾祖师云:“不必定在蒲团上求道。

 

四八乘车之时,观见窗外景色,似看非看,亦不昏倦,亦不躁妄,静观外化,逍遥物外,怡怡自如,与打坐之时心境仿佛,亦可帮助悟道。


四九所谓“悟”,一是心悟,一是体悟。心里要明白,还要在身体上实际修证,方为真悟。故曰知行合一,方为真知。


五十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在修道之人,不止眼观耳听,浑身毛孔皆可听之观之也。


五一万类皆自然,自然我本性,我心即自然,自然是我心。


五二道家长生,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的生命可以延长,至少可以尽其天年 (道教认为,

人的天年为一百二十岁至 150岁)。但是不会永远不死,因为有形躯壳终难永生。一是人的寿命可以自我控制

,即生死可以做到自主。既可以运用道家接命之法住世长年,又可以在厌居尘世之后撒手归去。有时修炼祖师

为了寻觅传人,便用长生之法延长寿命。如《道统源流志》说:“(龙门第四代传人周大拙)住世一百十年,始

得天台道者张宗仁承受戒法,又得沈顿空承传宗派。”然后方才离世登真。


五三丹家讲“窍”,窍者非针灸之穴。窍原无形,炁机发动之时,方显其形。


五四心不合道,道亦难进。


五五道本无心得之,勿以有心求之。欲求而不得,不求而自得。


五六和合者,天地人配合之大混沌也。


五七瞑目安心卧,卧中有一觉,一觉常相照,照见我真我。此睡中真境界也。


五八扫尽后天识神,尽化先天一觉,是为真道之主宰。


五九随时应当注意蛰藏封固,否则炁易散失。


六十真胎息者,乃为结丹之后,养胎之息。


六一不采之采,不炼之炼,此皆性功有基,促进命功自然成就也。


六二炁动之时,识神全泯,身心皆定,方为真动。全赖平时对境无心之功,方能做到。


六三功夫到处,心自澄清。再看一切形色,即觉隔世。自然断念去欲,惟愿守我本来。

六四静养功深,如入无人之境。虽应事接物,俱似虚无。入我心中,如同镜之照物,物虽见而镜不留,尽为虚

象。此时观事察物,皆一目了然。无需思考,于中自出。


六五打坐不打坐,心静皆是坐。


六六岂在火候老与嫩,得其中和方为宜。


六七道修在养,平日之间,常养静养炁,日久必有大效验。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与此理同。


六八一念之际,正邪立判,魔道顿别。止念之后,欲心即道心,魔念即道念。


六九阳炁发生,化清化浊,全系一念。


七十天地之自然,乃是自然而然。人能合于天地,则功修不在人为,无为之中而无不为也。


七一无念方生炁,无炁不生精。


七二人合大道,自然包含无限生机。


七三性主于命,无命何以修性;命系于性,无性何以炼命。以命修性,性天光满;以性炼命 ,命地有主。性命双

修,生道为一。


七四退去浮躁之性,收拾杂乱之念,内心自现无比清凉,无比甜蜜,此由外入内之功。而后返观于外,自然耿介拔俗,不为物扰,此由内应外之验。


七五清平星月夜,静默闻天籁,我立天地中,天与我合一。


七六进入虚空,搜求妙有,会得妙有,才知真空,才觉自在。此时再看天地,又是一番景象。惟觉一意独存,与虚空相照,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也。


七七心中无火炁自清,乃真火候也。


七八全身应一神,一神领全身。身神合一处,才是自主人。我神主我身,我身自有神。神机应万变,妙道化真身。


七九修道要求对境无心,心如止水。所有后天识性,必须去掉。倘若扫意不净,功夫出现良景之时,念头即起,如云蔽月,其景自失,寻之难矣。故平时须当注意止念定心,磨炼性情,所谓“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人心退

去,道心方见。佛家讲大彻大悟,见性成佛,是心性之功。道教讲长生久视,生道合一,是性命双修。


八十所谓去三心,即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其实就是一个现在心而已。


八一造化处,即夺造化处。


八二所谓自然,就是一种和谐的生机。


八三阳炁旺盛之时,也是心旌最易摇动之时。如果放任念头驰纵,则心火一起,冲撞性命,使性命不能合一,势必分离,堕入后天,防不胜防。故修道之人,性功至关重要。


八四真炁发动之时,真意亦随之而注,意动炁即动,全身皆有感应。此时神炁为一,乃为真效验。


八五天机应于人机,人机合于天机,独有道者知之。道不远人,修至妙处,人身自合道机。此中玄妙,功到自知。


八六静功非死寂不变之功,静中气象万千,因人因时因地而宜。尽在自然,不关人为。


八七惟从静中悟入,功夫自可进步。


八八修道之人,必得经过一定程度的身心证验,再加攻读丹经道书,以及师传点化,具备此

三项条件,方有可能入于丹道之门。


八九修至妙处,道义自明。心地豁然开朗,疑迷一通俱通。山重水复之中,忽见柳暗花明。得其一而万事毕,明其一而万化安。


九十开悟之后,心中无比轻松,一旦轻松,极易发狂。切忌此时万万不可发狂,狂则失道,坠入魔途。必须继续用功,攀登更高层次的修为。如此愈加深化,层层提高,功夫精进,愈趋精妙矣。


九一倘若只求开悟,开悟之后,不再下功。功夫断绝,知行脱节,则入魔道无疑。只有内外合一,即内修与外行一致,才是大道境界,才能守道不失。


九二道在自然,行功之时,不可用意念。当用微意,微意就在有意无意之间。意重则入后天,非道也。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微意之把握,全仗性功之澄彻。


九三只修命功,不修性功,乃为“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知深浅,恐有不测之虞。只修性功,不修命功,一则肉体难保,修证无据;二则欲念难伏,把握不住。


九四养静之际,恍然无念,不由自主,入于虚无。此时万象皆泯,唯我一灵独存,所有人间事物,与我恍如隔世。迈入此境,乃可脱俗。


九五修为不可过于执着,用意太过,反易出现障碍,欲速则不达。老子曰:“大道本夷”,“夷”者平常之意也。当平平常常而为之,贵在坚持,功效自见。盖平常之中出非常,此至理也。


九六老子曰:“为道日损”,“损”即减少之意,减少一切负担,逐渐放下,每天比每天减少,自然感觉轻松自如,心中安静舒适,而渐入于大道之门矣。老子又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若能“

损”之,则是易知易行,否则就是莫知莫行。


九七修道之“损”,就是减去心中的欲望,扫除后天识神之性,甚至包括后天的知识,都是修道的负担。多一层知识,就是在心上多一层障碍,犹如明镜上面蒙了一层灰尘。因为一切语言文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宇宙和

生命的真实都有一定距离,无法等同。所以后天知识,会使修道的智慧受到一定程度的蒙蔽。因此在修真之时

,应当放下一切,不以后天知识作为障碍,才能培养出生命的智慧之果,获得无边道力。


九八功入妙境,神炁太和,生意盎然,身心甜蜜。反观周围物象,皆与我心心相通。烦恼自失,怨嗔顿消。心火自然下降,欲发躁火而不能。此乃命功与性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之效力。


九九道家以清静为基,若能入静,则功修自入妙境,无需人为。故道在天地之间,惟静者能够得之。皆在无为自然之中,道不远人也。


一百人心动处,道心斯灭。

 

一百一

大道希夷本清静,清静之中万象生,万象生处天地合,天地合处造化生。道,即宇宙之生命力。

 

一百二

“活子时”者,关键在一“活”字。“活”字之义,即变化不定也。然而不定之中必有定,“定”在时至神知之时。时至神知之“神”,乃为先天元神,非后天识神,可见此活子时亦为先天之“时”,而非后天。明白先天,其时即定,未入先天,仍属不定。

 

一百三

意净,至为重要,意净则道自归身,而入于先天妙地。倘若炼意不净,导致念起扰心,堕入后天,则必失道。

 

一百四

道诀十二字:“扫万象,求心安,合天地,得自然。”先须扫除万象,了却外缘;再求内心安定,淡泊宁静;于是可以放下一切,诸虑皆空,心如明镜,莹彻光华,空空洞洞,合于天地;再去应接万物,而与自然为一,则大道已归自身矣。

 

一百五

修真有进,忽觉心地大开,一切迷惘顿然消失,好像暗室之灯,照烛昏暗。此时不明白的事情忽然明白,不了解的物象忽然清晰,许许多多的道理,忽然开朗自明。这是一种开慧的境界,绝对不可因此变得张狂,则易入魔。更有种种神通,偶现其间,尤其不宜惊世骇俗,道家之大忌也。

 

一百六

道者机也,得其机则昌,失其机则亡。

 

一百七

进道之人,最怕心火上升,难以自制,扰动真炁,伤身害命。其危过于常人,不可不慎,故尔性功至要。

 

一百八

有时有心静坐,感觉平常,有时无心静坐,登然入静。总以自然为好,但无论结果如何,皆宜多坐,则效验易得。

 

一百九

人能时刻保持不灭元神,退去识神,返归先天,则随时随地皆在道中。盖道无处不在,德无时不修。不修自修,方为妙境。

 

一百十心清炁自清,炁定心亦定。

 

一百十一

处于纷纷扰扰的尘世生活之中,欲求功夫之效验,归根结柢决定于静定之力,以性功带动命功之进步,又以命功促进性功之拓展,性命一体,相得益彰。

 

一百十二

性功之修习,首先在于止妄去念。心中放下一切,然后才能不断超越。无事之时,应当舍去心念,屏弃万缘,心地虚空,方得自在,乃至无处不自在,道自归身矣。

 

一百十三

应当时刻使心性得到滋养、增长和更新,在现实生活之中不断升华自己的心态,永远保持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这样随时都会有新的境界产生。如此则新“我”不断出现,而又不失我之本真。永远是我的新生,又永远是新生的自我。达到这一境界,则道心渐生而人心渐消,阳渐长而阴渐去,心无所住,自合于道。

 

一百十四

道何在?人在道中而不知也。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人在道中而不知道。《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庄子》曰:“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悟得此中微奥,可入大道之门。

 

一百十五

大道无为,妙在心悟。须知一切语言文字,乃为悟道方便而设,不可有执守或分别之心 ,则偏离大道远矣。如中、虚、一、炁、意、神、性、心、命、生、机、无、静、德、玄、真、常、清、先天、无为、无中生有、道法自然等等义谛,均须贯通为一,而又得其意而忘其言,庶乎可明大道本体矣。

 

一百十六

修道就是真“我”的不断新生,道无止境,真“我”亦生生不已,长生久视矣。

 

一百十七

彻悟大道之人,内在与道为一。则处处皆道,处处为修,大道无在无不在,吾人无处不自在也。

 

一百十八

体合大道,每时每刻都有新“我”之产生,旧“我”之消亡,亦即每时每刻都有“我”之生死。修道之人,明白乎此,守定真“我”,则一时一刻之间,足以了却生死大事矣。

 

一百十九

人之肉体存在新陈代谢,人之心性亦存在新陈代谢。惟须勿失其常,掌握得中,方合自然大道。人体之新陈代谢失去常道,则不健康;心性之新陈代谢失去中道,则不自在。中者,勿堕于太过不及两端。若人之心性系于旧境,是有不及之弊;若人之心性系于妄境,是有太过之患。皆不得中道,而为失道。非得合于中道,心境为一,则可随心所欲,真常应物。所谓想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来什么,非为无稽之谈,功到自然如此。

 

一百二十

悟得道妙,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生命在流动、交融、欢畅,体会到生命的真实,获得真正的自我。

 

一百二一

修真之人,理宜胸怀开阔,以无量之心,化尽浊恶之念。除去世间一切恩怨是非,归于和乐升平的道德境界。使天无氛秽,地无妖尘。所谓道在万里天,善在万人心,美在千江月。

 

一百二二

常人之身,非偏于阴即偏于阳。修真之妙,在于能够调节阴阳。首先收心入静,即养阴也。阴极而后生阳,即静默中出现炁之动机。采取之后,复归于静,阴极返阳。如此循环,动静往来,阴阳反复,直至达到阴阳平衡,归于中和。中和之体,乃脱胎换骨,由凡躯而入于仙体。此时跳出阴阳圈子,不受造化播弄。

 

一百二三

直悟先天,乃由中道入手,舍弃阴阳动静之执着,顿悟直超。其法以“先天地生”为体,自然而然为用,存神养性,与道合真。

 

一百二四

心念澄清,炁机顺畅,自然胸怀开阔,恢宏坦荡矣。

 

一百二五

炁定心自静,心静意自闲,意闲体自安。

 

一百二六

炁发神至,神领炁机,神炁相合,乃真道机。此时炁为先天真一之炁,神为先天不神之神,方为人体之真气候,人身之大自然也。

 

一百二七

所谓修道,必须体合自然,顺应天地,会得太空中虚无之生炁,以立丹基,则功成而道备矣。

 

一百二八

许多人都是在后天之中摸索用功,而对天地自然大道茫然不悟,如盲见日月,致道日晦 。

 

一百二九

丹经之中,或有岐义。盖做功景象,因人而异,悟道境界;各不相同。必须验之实修,方可明其真义。

 

一百三十

内动外静,是真内动。炁动意静,是真炁动。

 

一百三一

修真之磨性,就是磨去后天识神之性,使其化为先天元神之体,则元神为一身之主,方保丹功精进无差。

 

一百三二

感觉阳炁旺盛,即以微意收摄,免其散逸。神与炁合,炁即归身。

 

一百三三

养至虚极静笃,再看周围物象,恍如隔世一般,见如不见,此乃“视之不见”之真景象。功夫到处,自然可知。

 

一百三四

心合于道,无论入于何境,均可外却物象,体合虚无,无挂无碍,自在优游。须把日常生活中之一切烦恼,看作磨炼性情之良机,不为外物所动,方获超拔。

 

一百三五

道教观念,是以人与大自然的融合,求得身心的平衡圆满,以弥补人生之缺憾。因为大自然是最完美的存在,惟有回归自然,才有可能铸造完美的人生,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归宿。

 

一百三六

修道者,先须淡泊外缘诸象。外面的世界淡化了,内在的心境才会光明。

 

一百三七

做功之时,先要达到外在的身体如如不动,形体大忘,则内部之炁机才会真正发动。

 

一百三八

心火不起,下元无漏,真炁自然上行。

 

一百三九

功夫时刻在于循序渐进,推陈出新,随着时空发展不断变化,故曰“道无止境。”

 

一百四十

所谓命功,只不过是为了促进性功的证悟,保住自己的躯壳。躯壳早晚是要坏掉。若悟性极高者,即可顿悟直超,不愿长生,无需修术延命。

 

一百四一

所谓苦与乐,颇可参悟。并非劳动强度大叫做吃苦,真正的苦是对内心深处的磨炼。修真之士,敢于去做本心不愿去做的事情,以磨炼自己的性子,符合修身立命的要求,这样才是最苦。比如刘长生真人为了除去欲心,不惜到烟花巷中,就在欲心与道心之间磨炼自性,可想而知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吃苦。过去的修士外出化缘,也是为了磨炼自性。所谓:“一瓢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为了性命事,乞化度春秋。”化缘之时,有的人家可能热心对你,有的人家可能吝啬对你,有的人可能戏辱于你,有的人可能伤害于你。皆须低声下气,恭敬一切,这样磨炼,当然很苦。但却能够磨去心中的障碍,达到心性圆明的高尚境界,犹如中天宝月,光满太虚。当然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之下,并不提倡一定按照过去祖师的办法行持,但是他们的吃苦精神,却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故言真金不怕火炼,经得起火炼的才是真金。正是这样,修真之人才能具备超过常人的能力,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达到修炼的崇高境界。如此之苦,最后的结果是无极之乐。

 

一百四二

才闻修道,便欲入山,是不符合修炼的。因为自觉山林之中无牵无挂,能够了道成仙 ,是为自心仍受环境摆布。既然自心不能自主,如何能够修炼自身?想当然地认为一入山林,就可以万念俱消,一了百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古来大修隐士,提倡:“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故言“大隐居尘”。修真之初,先须和光同尘,磨炼自性,待到对境无心,功夫自然进步。具备一定基础,则居尘世可也,入山林亦可也。

 

一百四三

少年之时,无所谓认识红尘。因其对人世间阅历甚浅,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只有中年之后,对于人生有了充分体验,古云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才有资格参透红尘。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认清人生苦短,无常迅速,性命事大,从而趋向修真悟道,以求了结生死。亦有少年笃志修为者,则是前世根基所定。

 

一百四四

道教人士,立足现实人生,不讲看破红尘,要在红尘之中励志修真,故曰今生现得。

 

一百四五

道无时不行,德无处不修。

 

一百四六

以俗观道,道亦是俗;以道观俗,俗即是道。

 

一百四七

日常悟道,先求内心世界的宁静、平和、踏实、坦然,于是可以屏却外缘,放下一切,做到一尘不染,获得内心世界的无比莹净明彻,如同净空澄月,明镜无尘,此谓真空。再去反照现实,观察万象,乃有可能得到开悟。好象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再迷惘,一切都是那样地明确、安详、自然,而我与万物皆可沟通,此谓由真空进入妙有。有此体验,逐渐可以超脱于万事万物之上,乃近道矣。

 

一百四八

天人合一见玄关,玄关显象造化生,造化生处识妙有,妙有万象余心同。

 

一百四九

仙道为一,修仙必须合道,否则难至上乘。

 

一百五十

“吸舐撮闭”四字诀,来自于房中术。乃恐精走伤身,而强留之。以后流入清修,成为炼精化炁的一种方法。其实后天欲动之精,强留之亦不能成丹;先天无欲之炁,不必采而自可了道。故其法乃属后天有为之法,并非自然大道。

 

一百五一关窍不通,无以降龙伏虎。

 

一百五二一切气的变化,都是心的作用,此乃针对后天意识而言。

 

一百五三丹道大患,在于用念。

 

一百五四若非完全止念,不能入于先天。

 

一百五五

以丹道层次相比而言,有些气功之弊病甚多: 1意念太重,扰乱先天。2以意引气,难以深入。 3精神假想,易入空亡。4自发动功,不养真炁。5局部用功,破坏整体。6认假为真,妄言上层。 7追求功能,误入岐途。8迷信神秘,想入非非。9以妄为能,失于正常。 10打破正规,转入羸狂。11过度迷信,神经错乱。12道德为名,利欲为实。13集体授功,不顾个人。 14功法有弊,咎归练者。15违背自然,反言偏差。16引邪入正 ,悖于常规。 17妄解丹书,毁谤前贤。18执迷术法,淆乱正道。19做功出偏,正常现象。 20功法学成,原地徘徊。……种种不利,为初学功者所不知。

 

一百五六

中黄乃一身关窍之总枢,而非中脉。橐龠不开,任督不开;任督不开,八脉不开;八脉不开,中黄不开;中黄不开,周身关窍不得全开。

 

一百五七

阳举,阳微举,均非活子时,而不可采。一阳初动,为地雷伏,其炁始发,在内不在外。丹书喻之曰“黄芽”,即在土内初萌之嫩芽,尚未见于太阳。若见太阳,其芽转绿,而生中有杀,不可用矣。

 

一百五八

玄关开,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离乎身。

一百五九非人天之和合,不足得先天之一炁,此在丹道之三元丹法皆然。

 

一百六十

后天肉体本属浊质,先天精炁神乃属清灵。修道贵乎以清灵之先天,点化肉体之

后天,使其化为清灵之质,功成道备,即纯阳也。

 

一百六一

炼精化炁,即以炁化精;炼炁化神,即以神化炁;炼神还虚,即以虚化神。

 

一百六二

谭子云:“虚化神,神化炁,炁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修道之功,即从虚无之中夺取生机,而可不死,然后返老还壮,返壮还少,返少还童,返童还婴,返婴还形,返形还血,返血还炁,返炁还神,返神还虚。一切修为,皆在返还之功。

 

一百六三

“道”之义,在修炼概有四解: 1天人合一之道,即天与人沟通的一条渠道,亦即吾人返本还源的道路。 2颠倒之“倒”,张三丰祖师云:“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间颠倒颠。” 3盗取之“盗”,《阴符经》云:“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又云:“天生天杀,盗之理也。” 4宇宙运化之大道,即永恒不变之常道。修道者通过返本还源之手段,把有限的生命溶入无尽的宇宙运化之中,即为得道。

 

一百六四

炼精化炁,为有为命功;炼炁化神,为无为命功;炼神还虚,为有为性功;炼虚合道,为无为性功。此乃相对而言。

 

一百六五

佛家止修心性,本是走见性之途,舍弃今生之身,以求来世之果。道家以修今生为本,先求人身自在,再求元神解脱,此即性命双修之理。

 

一百六六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后天,可用语言文字表达;人与天之间的交流为先天,只可用信息相互沟通。此信息即无形无相之大道也。

 

一百六七

无形之精,不必采而自回;有形之精,即采之亦无用。修道功夫,妙在无为而得之,若有为反失道也。

 

一百六八

有所谓炼精化炁之法,先求丹田之炁冲入阳关,生出阳精,而后再用有为之法采炼之归入丹田。如此劳精劳炁劳神,何如将炁养在丹田,而后和合凝集而封固不失耶!故上乘修道之法,求其不炼精而自化炁。

一百六九外肾举时而采炼之法,用之化欲则可,用之炼丹则不可,止可结幻丹耳。

 

一百七十

炼精化炁阶段,须开任督乃至中黄,直至闭阳关、结丹为止;炼炁化神阶段,后天呼吸接通先天呼吸,以我之阳炁感通天地之阳炁,以为养丹,以上为命功;炼神还虚,纯为先天呼吸,息住脉停,阳神出窍,身外有身;炼虚合道,全为性功,修为旷劫不变之元神,天地有坏,这个不坏,即与道合真矣。

 

一百七一

修炼之功,有两种通经络之法,一有为法,一无为法。有为法即积精累炁,炁聚丹田,炁足通关,其效速;无为法即清静养神,神和炁融,渐通关窍,其效缓。其实神炁一元,唯有行功偏正之不同而已。

 

一百七二

性功与命功,其实不可分,性命原本为一,所不同者,唯其有为与无为之分而已。

 

一百七三

人身之炁机能与天地合,则守道不失,性命自主,可证长生久视;不能与天地合,则日趋衰老,性命无主,徒受生死摆布而已。

 

一百七四

做功之人,讲究潜修秘炼。一者用功需要没有干扰的环境,二者功修进步之后更须栖隐以防搅扰,三者免受社会视为怪异,俗言:“真人不露相”是也。

 

一百七五

精为人身生命之源,故道家宝之。丹书云:“要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添油之法,非在他求,当修之于自身。所谓:“一度不泻,一次添油。”老子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一百七六

原始之人,较少后天知识之累,能够做到浑浩肃穆,因而合乎自然大道,此即人道本一之根源。修炼之士当由此悟,庶几可以实际身心体验,返朴归真,叩开大道之门。

 

一百七七

修道之人,事有前知,犹如雪地鸿爪之象,但是存在先后之异。自然物象,是先有雪地无痕,如有鸟儿飞落,就会留下爪迹;人见其迹,可知已有鸟儿落此。道者前知,与此相反,好似鸟儿降落之前,已经先见爪痕,乃知必有鸟儿降落,其后定有鸟儿飞落地上,此为应验。这就是道家无形颠倒的力量,得其趣者生死可了。学者悟之,中有深意存焉。

 

一百七八心中有道,脚下有路。



喜欢请在页尾点赞转发功德无量



道教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

  


长寿山道观简介:

长寿山道观俗名牛头观,因其地形似一牛头而得名。创建于隋唐、兴于明清,宋末元初的马丹阳曾于此修道,民间广为流传的白蛇盗草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庙宇宏伟壮观,亭台楼阁俱全,气势之高雅富丽,可与金台观相媲美。因此有“渭水千回,以金台观为最胜;秦山百媚,以长寿山为最佳”之说。欢迎各界善信光临祈福迎祥。

驾车路线百度导航搜索“长寿山道观”即可

乘车路线宝鸡市市内乘坐40路车,汽车西站坐48路车,高铁站、高速汽车站坐7路车到火车站换乘3路、38路车陕西电子工业学校车向北即到


微信号:bjcssd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