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一模试题的文学类部分,其中的选择题较为有争议,很多同学认为D选项“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即全知视角来叙事,“她”的见闻感受贯穿全篇,这样便于作者自由灵活地掌控叙事的节奏”有问题,即“全知视角来叙事”错误。在很多同学看来,这篇小说使用的应该是“限制性视角”,因为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张茜——知道的一样多,所以用“她”来叙事,并不是“全知视角”。
这个解释看似较有道理,其实的没有理解“视角”这一概念和人称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视角”的层面来细致地分析一下,看看这一选项是不是正确的。
所谓“视角”,就是讲述故事的角度,也就是从哪个角度来讲述故事的。其大致可以划分为“全知视角”和“限制性视角”,然后结合小说中的人称,可以划分为:第一人称全知视角,第一人称限制视角,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限制性视角。(参考胡亚敏的《叙事学》叙事视角部分内容)
按此类别的划分,我们可以这样对应:当小说中的“我”知道所有的故事内容并讲这个故事时,就是“第一人称全知视角”;当小说中“我”部分地知道故事内容并讲这个故事时,就是“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当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常常是旁观者、观察者角色)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来讲这个故事时,就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当小说使用第三人称(事件中人,故事的中人)部分地知道故事内容并讲述故事时,即用故事中的人物或角色来叙述故事,就是“第三人称限制性视角”。
其中,“第一人称限制性视角”和“第三人称限制性视角”有着某种近似性——都是部分地知道事件内容;“第一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限制性视角”也有着某种相似性——都全部知道整个事件内容。
可以用一个说相声的事例来说明:
比如,相声演员郭德纲在讲一个他自己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个搞笑的故事(注意,他讲的大多数的自我经历,都是为了搞笑而对事情进行加工,虚构),这个时候,郭德纲就相当于作者,讲搞笑故事中的“我”就相当于小说中的“我”,而非郭德纲。这个讲故事的“我”就是“第一人称全知视角”;当然,如果郭德纲讲的是其搭档于谦的故事,即从于谦的角度、用于谦的语气来讲故事,这个时候的“讲述者”就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因为“他”知道“于谦”的所有事情;而故事中的角色“于谦”则是“第三人称限制视角”。
当然,如果完全从角色“于谦”出发,并且“于谦”知道所有的内容,那么也可能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但是,“于谦”的背后仍然有一个“讲述者”——郭德纲——仍然是一个“全知视角”,纵然这个“这个讲述者”的存在可以忽略不计,就像说书人一样。
所以,按此解释,我们可以分别用两个小说来作为例子,一个是《项链》,一个是《罗生门》,前者主要使用的就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后者使用的就是“第三人称限制视角”。注意,这里有一个词“主要”,正如符号学家赵毅衡在其书《摇摆的叙述者》中所说,为了追求叙述的效果,作者常常会不断地变化叙述的视角以达到情节的变化。这样来看,就会更明白这一篇小说的叙事人称使用手法的变化。
具体到这一篇小说而言,很多学生之所以认为D项错,就认为这篇小说的叙事视角是“丁茜”,所以是“第三人称限制性视角”。可问题是,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各个段落的第一句话来进行一个思考:
“她想跟新邻居打个招呼”“ 她一直倚在窗口”“ 她并非真心要这样做,只想气气他”“ 她变得心灰意冷”“ 尽管丈夫成天和死神打交道,她却是第一次懂得回光返照。她怔怔地望着”“ 阳光很好”
这些内容明显都不是“丁茜”的视角,而是有一个“旁观者”一直在观察她的一举一动,所以这个叙事者才是主要的叙事视角。这个叙事视角对“丁茜”的举动了如指掌,甚至可以了解她的内心,而且从倒数第四段的第一句,透漏出了“死亡”的信息,而这个时候的“丁茜”是不知道“死亡”的。所以,这个叙事者是比“丁茜”知道得多,即属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至于说,学生(读者)为什么感受到这篇小说是“限制性视角”,即感觉自己知道的和“丁茜”一样多,不全知道。这只能说明这是作者的叙事技巧,更多是突出“丁茜”心理活动,故意用一种视角错位来进行遮蔽,即和“绿窗帘”的效果差不多,来吸引读者,产生一种阅读效果。
附原题:
绿窗帘
丁茜第一眼就看到对面窗口那湖绿色的窗帘,甚至隐约看出那帘子是手工缝的。不知女主人是过于忙还是疏于女红,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她住四楼,那个窗口自然也是四楼。因为它跟她对得那样端正,以致其他的窗口就显得远了。
她想跟新邻居打个招呼,但窗帘始终不肯拉开。且像是固定了,风也吹不动。
她一直倚在窗口。到夕阳在玻璃映出一团亮亮的光圈,绿窗帘里忽然爆出一句充满喜悦的男声:“琴,瞧!这是什么?”
“啊!”紧接着一个银铃般含嗔带娇的声音:“白杜鹃!白杜鹃!可是,太贵了呀。”
“可是,有什么能比你更贵呢?”
那柔情的声音,丁茜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了。她甚至忘了她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夸耀的自豪。她屏住了呼吸。
“可是,我什么都不能给你。”
“不准这样说,小傻瓜。”
一时寂静,什么声音也没有。但她知道,那绿窗帘里,涨满了爱,盛满了幸福。心底荡出丝丝缕缕的自怜自爱的感觉,她快快地离开窗口,发现泪已流过腮边。
丈夫竟比搬家前更早出晚归了,她觉得忍耐已到了极限。好不容易有一个休息日,丈夫又拎起了出诊包,丁茜抢上一步,“砰”地关了门:“医院给你多少加班钱?”
“我有一个病人……”
“他是你爹吗?”她想起了那束白杜鹃,心里腾起了烈烈的火。
“你轻点。”
“干吗要轻点?我不是你的奴隶。以后,我只管买菜烧饭,其他的事,全归你。”
他竟答应了。出诊箱消失在楼梯的拐角。
她并非真心要这样做,只想气气他,只想吵一架出口气。可竟也办不到。而就在这个时候,绿窗帘里传出了歌声,又那么柔美那么深情!她没有要求生活得公平,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
她变得心灰意冷。早晨起来,开了煤炉,烧了泡饭。在窗前漫不经心地梳头,一句清脆悦耳却又不知所云的外国话,把她的注意力吸向那总不开启的绿窗帘……
“今天是我生日?哎呀,我怎么会忘啦。好,今天吃长寿面。”
“等等,请先打开书橱。”女的声音里含着抑不住的欢喜。
“《鲁迅全集》?上帝呀!你钻进我的脑子里去过吗?你怎么知道我正需要这套书?”
“我是上帝吗?哦,不。我出的主意,妹妹出的劳动力。”
“可你不能拿这个钱……”
“为什么不能?你不希望我高兴……”声音中断了,断得突然。她急急关严了窗户,怕有什么再传过来。可委屈却关不住,由液态化成了气态,长长地叹了一声。
冬去春来,她已看熟了那块草地般的绿窗帘。她已不希望它开启了,永远。
然而,又是意外。五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那窗帘高高地撩起了,像是剧场的大幕。窗口,两个男的努力搀扶着一个女的。丁茜开始以为是个秃顶的老太婆,当发现是个年轻女子时,不由得大吃一惊。
那女的头发全部脱光,脸因浮肿而又圆又大,很是怕人,她极其无力,却又贪婪地将惨白的脸迎着蓝天和阳光。
尽管丈夫成天和死神打交道,她却是第一次懂得回光返照。她怔怔地望着。直到那女的疲软地垂下了脸。这时,她们的目光相遇了,丁茜看见她艰难却充满羡慕地笑了一下,便倒进身旁年轻的那个男子的怀里。
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唤:“琴——”
就在这一刹那,她看清了旁边站着的,那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另一个人——竟是她的丈夫。不等她喊出一声,绿窗帘滑过他们的头顶,飘飘地垂落下来,眼前又只剩一片绿色。
阳光很好。(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与下文“她极其无力”等照应,表明这是女邻居病体沉重,不胜操劳所致。
B.“……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这些议论表现了“她”对丈夫刻薄寡恩、不顾家庭的不满。
C.女邻居在爱人生日这一天为他准备了《鲁迅全集》作为礼物,由此可见“她”是个心思细腻、善解人意、重情重义的人。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即全知视角来叙事,“她”的见闻感受贯穿全篇,这样便于作者自由灵活地掌控叙事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