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万山之祖昆仑墟在何处?

万山之祖昆仑墟在何处?

2020-09-10 12:19:20


昆仑山,又称昆仑墟、昆仑丘或玉山。之所以称其为中国第一神山,始终绕不开她的上古神话传说,而这些神话又构成了华夏文化的源头,更有意味的是,产自昆仑的美玉更是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唯一载体,绵延千年,流传至今。



地理:中华脊梁


昆仑山脉是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她从中国最西边发端,连同它周围的喀喇昆仑山、巴颜喀拉山等一路向东,再到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大别山组成了一条从中部贯穿中国大陆的山系。,而风水大师则更喜欢称其为“中国龙脉”。昆仑山脉东接秦岭山脉,中华至此分南北,巍巍昆仑依然成为中华民族之脊梁和象征。


从山系来看,昆仑山向东顺过来就是就是祁连山脉,向南就是横断山脉,祁连山继续向东就是秦岭,连太行山都算是昆仑山的余脉,以古代中国黄河文化发源来讲,离的最近的也就是秦岭,太行,那顺着秦岭追上去,就是祁连,昆仑,如果把山当成河流来看,那昆仑就是源头,甚至于秦岭东和南方向的山脉也都可以算作昆仑余脉。


从水系来看,虽然黄河并非发源于昆仑山,而是昆仑山脉南侧的巴颜喀拉山。但翻看古籍我们发现,“河出昆仑”的说法屡见不鲜。《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汉书·西域传》“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尤其是,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黄河之源是昆仑山的官方由来,此类记载累累于史籍。


于山于水来说,古人坚信养育了华夏儿女的黄河是一条伟大之河,其源头也必定是座纯洁神圣的伟大之山,古人对昆仑山的求索反而超越了对地理真知的追求,而成为一种对民族之根的探求,一种对理想精神的追寻。




历史:上古神话


昆仑山在神话中有崇高的地位,《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它是海内最高的山,在西北方,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昆仑山方圆800里,高达七、八千丈。上面长着一种木禾,高四丈,粗够五个人合抱的。山的每一面有九口井,每口井都用玉石作栏杆。每一面又有九道几每道门都有开明兽在那里看守着。开明兽是什么样子,是位半人半兽的神,身躯有虎那么大,九个头,长得都是人面,向着东方,立在昆仑山上。昆仑山是百神所在的地方。


当然,有关昆仑山的神话里,最著名的要属“西王母了”。人头豹身的“西王母”居住在山中,由两只青鸟侍奉,是道教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历史学家吕继祥在对昆仑山和泰山的文化特征比较中指出,在《山海经》中,昆仑是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神话中心,很多古代的神话,如夸父逐日、西王母与三青鸟等故事,都起源于昆仑山。


在昆仑神话系统中,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对后世有着较大的影响。关于西王母的早期形象,《山海经》谓:“载胜、虎齿、豹尾、穴居”;“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穆天子传》讲西王母宴请周穆王于瑶池;《汉武故事》及《汉武内传》中西王母变成了雍容华贵的群仙领袖;《神异经》等还讲西王母找了配偶(东王公);《西游记》中王母娘娘蟠桃会等,都是原居住于昆仑山的半人半兽形象的西王母神话传说的演变。




西王母是昆仑神话中最原始的女神,因此是中国神话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位神,对其信仰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汉代是西王母信仰的鼎盛期,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较大范围和较长时间里流行、具有民间宗教崇拜性质的、有着常人形态的神,故又被海外学者称为“中国第一神”。作为汉代文化中最庞大最普及的文化信仰,直到文化渐盛于中国,西王母信仰才渐渐淡化,这之前它是四五百年间中国人精神世界里最坚实的信仰。


除了神话传说,昆仑山乃是元始天尊的道场"玉京金阙"中的玉京,是道家的圣地,在中国道教文化里,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也是“万神之乡”,也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仑派)道场所在地。




美玉:玉出昆岗


昆仑山独特的地理存在,玄幻的上古神话,其自身产的和田玉便天然的成了够承载其历史文化的唯一载体。


中国是玉的故乡,中国的玉文化博大厚重,中国人历来认为玉可以辟邪,象征吉祥,能表达美好的祝愿。中国古籍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万山之祖”,《千字文》中也有“金生丽水,玉出昆岗”之说,因此,作为中国第一神山、昆仑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昆仑山留下了无数美丽的传说。相传姜子牙就是在昆仑山修炼出道的,昆仑玉有灵气、神气,能驱妖辟邪保平安。道教鼻祖原始天尊、西王圣母等许多大贤大贵之人都曾在此山修炼,昆仑山之圣洁灵气由此名扬万里,千古流传!



而对昆仑美玉的记载更是比比皆是。《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墟: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井槛多是木石制作,“以玉为槛”暗指昆仑山上的玉和石头一样普通,这是战国时人对昆仑山盛产美玉的夸张。《管子·轻重甲》:“昆仑之墟不朝,请以璆琳琅玕为币乎!”《楚辞·九章·涉江》:“登昆仑兮食玉英。”《战国策·赵策一》苏秦上书赵王:“此代马胡驹不东,而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又非王之有也。”《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上书秦王:“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殷墟出土不少和田玉,商代时和田玉已经输入中原。《史记·大宛列传》:“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可见,和田玉的悠久历史,在《史记》、《汉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等古书中均有记载。屈原也写过赞美“和田玉”的诗句:“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品德轩作品《蟠龙瓶》


诚然,自上古起就令中原人魂牵梦绕的昆仑山究竟在何处,从汉代以来一直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汉武帝定为于阗南山,司马迁质疑之。前凉定为酒泉南山(祁连山),李唐以来多有从之者,如毕沅、谭其骧。流行中国后,又有将昆仑山混同于阿耨达山者,郦道元疑之。唐代杜佑等以为在吐蕃,元代都实等同之。康熙进军西藏,定阿耨达山为冈底斯山。乾隆平定新疆,又定昆仑山为于阗南山。张穆、饶宗颐认为昆仑山是冈底斯山,魏源主葱岭说而否定冈底斯。张穆、徐松依违于冈底斯、于阗之间。又有调和诸地者,如洪亮吉、岑仲勉,岑仲勉后来又根据水系定昆仑为帕米尔高原。


昆仑究竟在何处?虽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但在华夏儿女心中,昆仑山已然是一种确定的存在了。


--EN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