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修仙就是力量|关于熬夜的诺奖科普

修仙就是力量|关于熬夜的诺奖科普

2020-11-17 13:40:17


又是一年一度的诺奖季,除了和大众一样关心下今年村上是不是又陪跑了(主要是因为其他奖项都看不懂吧QAQ),吾辈医学僧们最想了解的恐怕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了吧(好歹也是专业相关啊怎么说也能看懂一丢丢吧)



一句话总结本篇推送:

笔者熬夜查资料介绍研究者们熬夜研究来的熬夜对健康的危害,那么就麻烦各位熬夜读一读了……


首先,无论你是日常修仙,还是假期也早睡早起的好宝宝,都请花几秒钟念一下这三个名字: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杰弗理·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殊(Michael Rosbash),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机制



其中,生物钟研究者Rosbash老先生本人的生物钟由于其对于生物钟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而被打乱了。

(今天注定是一篇极为绕口的推送了)




相信经过一天的各方消息轰炸,大家对于他们的研究内容已经不陌生了,精简一些说:他们使用果蝇作为生物模型,分离出一个控制生物正常昼夜节律的基因——period基因,这种基因可以编码一种夜间在细胞内聚集、白天降解的蛋白质——PER蛋白,在负反馈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令PER蛋白水平在24小时周期内与昼夜节律同步振荡。




除此之外,TIM蛋白DBT蛋白及一些其他分子元件的发现填补了生物钟机制中不甚清楚的部分,而昼夜节律生物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广泛而高度活跃的研究领域,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有着重要影响。



看到这些内容,是否唤起了你的记忆:什么是生物钟?基因的分离手段有哪些?基因是如何调控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反馈调节的机制是什么?还有,怎么哪儿哪儿都有果蝇?


2013年,杰弗理·霍尔获得邵逸夫奖时,曾向多年来作为他们研究对象的果蝇致敬——“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研究就难以进行,更别说要取得这样的成果了。”

实不相瞒,这已经是果蝇第五次“获得”诺贝尔奖了(误),之前四次分别为1933年美国的摩尔根(丰富染色体遗传学说和规律),1947年摩尔根的学生穆勒(发现X线诱导基因突变),1995年美国的路易斯、德国的钮斯兰-沃哈特、美国的维西豪斯(发育的基因),2011年法国的霍夫曼(先天免疫的基因)。

自从遗传学家摩尔根把这种小小的身体、大大的能量的生物引入遗传学研究之后,果蝇的身影就遍布全世界各地的研究……以及高中生物试题中(微笑)


(果蝇:又要抖擞精神?)


那一天,笔者又想起高中被果蝇所支配的恐惧,四对八条染色体千变万化,无数生物遗传题目材料,只能说,我见果蝇多怨恨,料果蝇见我应如是



言归正传,这三位研究者和他们的团队在昼夜节律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对于全人类的健康都有着显著意义,而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展现的开放与合作精神更值得我们每一位有可能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后辈学习。


话说,什么时候研究一下值夜班的医生怎么样能通过生物钟机制调整好睡眠以及长期生活节律改变是否会影响医疗质量及医生健康啊……



撰稿:朱睿

部分内容来源:果壳网

排版:张祎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