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修道之人如何修“善” —— 十善十念(上)

修道之人如何修“善” —— 十善十念(上)

2023-05-25 17:04:50


十善


一念孝顺父母。

二念忠事君师。

三念慈心万物。

四念忍性容非。

五念谏争解恶。

六念损己救穷。

七念放生养物种诸果林。

八念道边舍井种树立桥。

九念为人兴利除害教化未悟。

十念读三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具。 



十种善念,十种涵盖十方,指上下及八方,加起来就是十方。所念是从思想上的观念作转变。若是不知所念,必定不知所行。因此从思想上学起,才能使身彻底实行。凡人常行此五诫十善,恒有天人善神卫之,永灭灾殃,长臻福佑,唯在坚志。

 

十种善念该如何理解:

 

一念、孝顺父母。父母是长辈在上,故所念向上修持。遵崇孝道是道教的基本理念,信奉道教必定要孝顺父母。父母是此身体的根本来源,若无父母则无此身进修道业。所以学道先懂得感念恩惠。人若不懂感恩的心,就是忘本,如同树木断根,抛弃本元的人,哪有好的结果?现代不是不谈孝道,但懂得孝道重要的人,往往是有了年纪之後的人。在经过为人父母责任之後,慢慢体会辛苦真是惨不忍睹!这个时候发现父母已经年老不行了。知恩图报是做人的本分,修道家重复行善的第一念头孝顺父母,就是「念恩」。人生有恩情的存在,才能产生所有的善行。同时能造就更多的无私,这是对善人的鼓励,同时帮助更多无能为力的人。若是受人恩惠,不知感恩,那就形同低级动物的禽兽。鼓励人行善,那一份荣誉心很重要。这世上有几人,不喜欢排场及掌声的舞台,但鼓励归鼓励,千万不可妄作错误的示范,不鼓励人去作善人善事,却鼓励人专作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类似善恶行为的教化,不如劝此行善的第一念,懂得念恩就是气功修道人。

 


二念、忠事君师。所念向上尊敬的修持。忠为忠诚。事为侍奉或任职。君在国为王,在人为心为主。师为亲近学习的榜样。忠诚心是学道专注的心思,忠贞是在锻链志节。学道不能无立志向,不忠诚之人,不得安身立命,焉能入道修行。


 

三念、慈心万物。所念向於内外修持。慈心於万物是形而上学的入门观修法。修道能慈心者,必能顺气养身,所以慈心万物能不逆心违物。若能秉持慈心看待所有事物,那一切务必是美好且祥和的回应,这当然是修心的必要想法。修道念其慈心力量大,若要求神通,不如求慈心来的稳当。尤其是化解所有雠怨时,若非秉持着慈心之力,无法化解开纠缠难解的仇团。慈心如同母爱,对儿女的付出永不变质而且周详。修道用慈心去关怀万物,您就能了解看清万物的真相。反之,仇恨心虽然可怕,那是心有偏颇的观念,只有处处贪人便宜,计谋人後者,才需要随时戒护着他人的损害。所以慈心亦能化解贪心。


 

四念、忍性容非。所念向内修持。忍耐性情的折磨,容纳他人的过失。原本修道就得驾驭情性之上,若是对内不能调伏和顺,当然无法忍受外在他人的过失。修道所以忍性,并非刻意作心强忍之忍,必须能达无忍的境界。其所以无生忍,必须知其忍性,无有对性发生,令其无有忍处,故能无生忍。

 

世上属人最灵,但性情是最复杂的。第四念忍性容非,忍自性不有胡作非为,容纳他人时有的过失。想想!自己都难免有犯错,何况是他人?人自私自卫的心,不修道永远难以释怀,做起事来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顾及他人的存在。当眼前发生利益冲突时,自卫的个性一来,就按照主观的想法生气对付他人,这是一种自我设限的想法。使自我心量局限於一处,只能看到自己的世界,不能有容纳他人的地方。所以说:「容己有尺量,纳人唯寸许。」



难道只有修道要忍性容非吗?如果他人是恶意的犯罪,难道也要坐视不理吗?当然不是。修道的过程上,凡夫身心交织的变化太多,完全是性情的主导作祟,使其难以驾驭如野马。所以忍性是对著对象而言,我们都喜欢模仿别人,看著别人收穫的成果,忽略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同样能完全的仿造。这个对应即能產生不能忍的性情作用。容非是指心量的扩充。容就是数量的计算,非是超越定则的行為。大道修行,在於修改恶念恶行,并非自私自利,总之,容非在使心量达宽,而有辨别是非的智力。


 

五念、谏争解恶。所念向外修持。谏争即是谏挣,指对上进劝,解除恶事的发生。有心人必唯恐天下不乱!进而看见非处,不加以劝止,反而还添油加醋!谏争解恶重在於明白事理,在奉劝他人之前,得以自己学好正确的理念。道教目前传教最大的困扰,就是神职人员的素质培训。劝勉他人的理则,必须具有相当客观且超越的立场。在经过修道的体验,不只是知识概念而已,对天地万物详细的观察认识之后,从因起至灭理事无不通晓,反观自己的毫无遗失。具备如此超然的历练,方为修道家该有的理则及行事风格。不然,孰是孰非!冒然论断是非,那是害人损己的行为。



谏争是劝人不起争议。古今对人学习来说,争论的方法是辨别是非的好作风,但如何能息事宁人呢?这应该是视其动机为主,若是动机对人有益处的事,那当然是需要辩论作出解释。若动机只有私自的小利益,那就应该及时的劝止。看到现代还有自称修道者,动不动就找人辩论,四处道人是非之处,这是挑衅纷争的行为,已经违背修道该遵守的清净原则。其所争得之是与非,纵使胜算他人,那也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利益。修道家应通理事,并且具有事先洞悉是非之能力,尽量避免参与纷争是非之场所,尤其是小人藏匿聚会的地方,这是最好且可靠的妙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