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西游有料如来明明承诺三藏真经!为何最后只给唐僧一藏?

西游有料如来明明承诺三藏真经!为何最后只给唐僧一藏?

2018-04-04 09:03:59

文/白马晋一©做有温度的西游原创平台

图书作品/三国其实是个娱乐圈等

个人专栏/中国日报/新浪教育/知音等

手机平台/今日头条(签约作者)/一点资讯/腾讯企鹅号等

门户博客/新浪/凤凰/搜狐/网易等

认证微博/白马晋一

投稿/合作/78620396@qq.com

【《西游有料》连载系列265篇】

藉情人节之际,特推出暖心类西游专栏《千寻看西游》(预期周更)。作者南千寻,85后诗人。其文字感性温暖,详见次条文章。

西天灵山会场,如来唤来八大金刚,令其“护送”唐僧师徒携带经卷回东土帝国交差。

此间却有一个有趣的细节。诚如如来所言,“将我那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检几卷与他,教他传流东土,永注洪恩”,而事毕清点时,“传了五千零四十八卷,乃一藏之数,收拾齐整驮在马上,剩下的还装了一担”。

而在原著第七回,如来曾在灵山取经动员大会上却有如是一番话,“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后续观音落实工作时,也曾在水陆大会上明示唐太宗可到灵山免费求取三藏真经。正如十二回太宗所言,“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指经取号,号作三藏何如?”这也是唐僧又号唐三藏的由来!

这就奇怪了!明明承诺三藏真经,为何结点之时,却仅仅开出一藏的分量?难道如来佛爷记性差,或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当然不是!

答案早在字里行间里给出。

当时取经团一行初入灵山,因未打点好阿傩、伽叶,领了一并白本。后经燃灯古佛提点,折返忙问如来何意。如来对了耐人寻味的一言,“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何为“卖贱”?

可见如来主导取经,本就视为一桩生意。目的很简单,即是灵山资本能可持续运作。当然,灵山社团人人有饭吃、有钱拿,他这个社长(或CEO)屁股才做的稳。反对的声音才会少。

而之前承诺的三藏全本,无非只是忽悠唐太宗先上车。至少,在东土大唐前期宣传工作先搞起来,这三藏真经是好东西,谈天、说地、度鬼,样样高深莫测,这让老百姓也都知道。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如来许给的一藏之数,即不整套的“谈天”,也不是“说地”,更不是“度鬼”,而是分装打散了,“各检几卷与他”。如来的手法,其实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很常见,叫做“试用型饥渴营销”,先上车后补票。给点甜头,“试吃”一下,满意了,不好意思,剩下花钱买,还是高价的。这就跟现在看小说试读,是一个道理,饶有兴致了,请付费,办张VIP卡。当然,这也正是如来一贯主张的。

但如来的动机,还不全于此!

试想,如来此前高调宣传取经工程,谁最不高兴?当然是以三清为首的道派(尤其老君)。这分明是要挤压道派基层人士的生存空间嘛。如今传入东土的经书低于预期。这说明什么?说明佛派在释放一种善意,一种和道派何解的善意。显然,如来已然隐约感受到二佛爷弥勒在背后的小动作。攘外必先安内,如来知道主次先后!

看吧,这就是如来深谋策划。传经数量严重缩水,在如来的手掌里,却玩成了双重利好!

但问题来了。

作为取经带头人,唐僧就没有想法吗?心里难道没有纳闷,不对嘛,我到底是叫唐三藏,还是叫唐一藏呢?他摸摸光头,若有所思。

那么,唐僧当时为何不提出疑议呢?

原因有两点。

第一,唐僧不敢提出疑议。也会,灵山如来是他的直接领导,辛苦了十几年,能不能获得编制(正果),也就是领导一句话。因此,装傻不闻不问。

第二,唐僧不想提出疑议。他取经另一个目的,即是顺利向太宗交差。交差什么?当然是经书。经书能顺利完成移交,就OK了,可以打卡下班领绩效。至于交多少,本就不是重点。正因如此,当唐僧交差完毕,八金刚唤其回灵山诉职,他的表现是,“长老亦将经卷丢下,也从台上起于九霄”。

“丢下”这个细节描写太有意思了。一,体现了迫不及待的心情。二,反应了对经书满不在乎的态度。

当然,也就有原著一百回这一幕了。

唐僧一行荣归故里。太宗接风洗尘,牵着手道,“多少经数?怎生取来?”

唐僧对曰,“我等知二尊者需索人事,佛祖明知,只得将钦赐紫金钵盂送他,方传了有字真经。此经有三十五部,各部中检了几卷传来,共计五千零四十八卷,此数盖合一藏也。”

这话很有玄机!什么叫“佛祖明知”?其实就是大佛爷的意思。什么意思?其一,通过需索人事的明示,告诉太宗这经书是要收版权费的。其二,通过一藏经的暗示,同样传递一个信息,要全本,得付费。看吧,唐僧不仅是传话筒,还把领导(如来)精神的精髓体会到了。

太宗闻言,随即一愣,然后马上哈哈大笑,御弟,好,好。传令设宴。

歌舞吹弹,君臣欢颜。唐僧笑容满面地一一答谢,八戒、沙僧也忙着签名。但此时的孙悟空,却独自走到喧嚣的另一端,一个人静静。先前金刚“护送”师徒一行,却于半程坠入通天河。这仅仅是一个插曲吗?悟空面色一展,忽然想到了什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