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经典解读历史穿越:“大国崛起”与“个人圆满”的双重YY ——以月关《回到明朝当王爷》为例

经典解读历史穿越:“大国崛起”与“个人圆满”的双重YY ——以月关《回到明朝当王爷》为例

2020-09-21 07:03:26
快,关注媒后台,一起涨姿势~
主持人邵燕君老师说:

经典性”不仅是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尺,其本身就是文学标准变化的风向仪。每一次文学变革运动都是一次经典重塑的过程,媒介变革自然更具颠覆力量。中国网络文学的爆发并不仅仅是被压抑多年的通俗文学的“补课式反弹”,而同时是一场伴随媒介革命的文学革命。《网络文学经典解读》选取“西游故事”“奇幻”“仙侠“玄幻”“盗墓”“历史穿越”“练级爽文”“现代官场”“清穿”“宅斗”“种田”“都市言情”“耽美”等十数种类型文的代表作品进行解读,通过对类型文叙述模式转型的剖析,把握国民精神变迁的走向,并且将对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和“经典性”的提炼,连通到一个更广阔的文学史脉络中去。!

经典解读



历史穿越:"大国崛起"与"个人圆满"的双重YY
以月关《回到明朝当王爷》为例


李强

《回到明朝当王爷》(以下简称《回明》)是月关的成名作,小说写的是现代人郑少鹏穿越回到明朝成为“杨凌”,在那里建功立业,最终受封王爷的故事。该作2006年11月在起点中文网连载(2008年1月完结,共370万字)后颇受读者欢迎,荣获2007年起点中文网年度月票总冠军,并在2009年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中被评为“十大人气作品”,是商业成绩和读者口碑最好的网络历史穿越小说。

“历史穿越小说”是典型的“男性向”小说,是一种讲述主人公(多为男性)穿越到某个真实存在的历史时空,并在那里有一些影响历史走向的行动的小说类型。《回明》中主人公为了影响历史走向而选择了一条“维新”之路,这其实正是百年来中国人的集体幻想之一。

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这种幻想被呈现在历史穿越小说的YY[1]里。与此同时,当下中国人(尤其是男性),在经济起飞过程中日益积攒的核心焦虑——如事业成功与道德圆满之间矛盾冲突,也在YY叙事中得到缓解

一、回到明朝去“维新”:“崛起”的集体无意识


《回明》中主角郑少鹏化身成为明代秀才杨凌之后,“想在这个时代做出一番事业,用自己的努力避免后世的诸多悲剧”(第321章《没个消停》)。这些“后世的诸多悲剧”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创伤记忆。

熟悉网络历史类小说发展脉络的读者认为,早期的历史穿越小说“大都着眼点于并大比重描写对历史的改变,对屈辱史的反思与规避。”[2]

《回明》共十一卷,除了前三卷是铺垫之外,后面几乎每卷都有对应着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大事件:第四卷写杨凌下江南铲除,是为经济改革做准备,对应的是封建制度这个“屈辱的根源”。第五至七卷讲杨凌主持开展海外贸易,、海盗,大败佛郎机,这些都是海洋战略,对应着帝国闭关锁国,最后被列强从海上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屈辱记忆。第八至十一卷写的是杨凌入蜀、斗刘瑾、剿灭白衣军、平定宁王叛乱、开发辽东等,对应的是明朝末年内外交困、。

总之,小说中杨凌的每一个行动都是针对历史伤痛在“对症下药”,是有目的地改写历史

《回明》局势图

晚清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

杨凌的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表面看是在“改写历史”,实质上是在改写一种“历史叙事”

海登•怀特在《元史学》里将编纂历史(建构历史叙述)的核心归纳为情节式解释、论证式解释和意识形态蕴涵式解释,它们按照亲和关系又形成四类组合:1、浪漫式的、形式论的无政府主义的;2、悲剧式的、机械论的、激进主义的;3、喜剧式的、有机论的、保守主义的;4、讽刺式的、情境论的、自由主义的。[3] 

在主流历史叙述中,晚明之后的历史就是一种悲剧式的、机械论的、激进主义的叙事组合:自明代后期开始,中国就因为封建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最终落后于西方世界,到晚清时被列强欺辱,。这种“落后——挨打”的因果解释有些机械色彩,背后其实是激进的“屈辱——崛起”的意识形态诉求。

很久以来,正是这种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的历史记忆。这种“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记忆召唤出的力量是惊人的,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成就,使得“中国奇迹”、“中国速度”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

“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巨大自信使得国人有了重新定位自我、展开历史想象的诉求。在《回明》连载期间(2006年至2008年),中国大众文化市场正掀起一股“明朝热”(或称“明史热”)。

我们可以通过对当时两部最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大国崛起》(纪录片)和《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的分析,来透视在在网络文学这个“亚文化”空间之外,主流文化叙述内历史逻辑的转型和大众心理趋向的变迁。

2006年11月,一部探讨西方国家崛起之路的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央视热映,其“新历史观”的“挑战性”正如有评论者指出的:“纪录片《大国崛起》以多元视角,开放式解析历史,给受众提供了一种与历史教材版迥然而异的影响历史,展现一种新的历史观。

例如提到资本主义,普遍受众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教科书灌输的‘贪婪、残忍、原始积累’。而《大国崛起》还特别强调了资本主义的冒险精神,追求科学、鼓励市场竞争等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性的另一面。对曾欺凌过中国、被我们称为列强的崛起的正面叙述,对国人根深蒂固的历史观提出了挑战。”[4]

这种“新历史观”在《回明》中也有展现。杨凌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时,最初有意摒弃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方式。结果在西方人阿德妮的“开导”下,他终于“理解”了原始积累的必然性(第274章《群英会》)。

这里可以看到“大国崛起”的心态下“新的历史观”的影响。这种“新的历史观”表面上看是对西方历史的“新发现”,实质上展现的是“屈辱的中国”到“崛起的中国”对西方历史想象的变化

它的前提就是想象主体“由弱变强”,逐渐理解、认同了其想象对象,迫切地想要通过解释西方“如何崛起”来确立自己的合法性。相应的,在这一时期备受好评的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则成功地激起了观众对明朝“大国衰落”的惋惜甚至痛恨的情感。

有意味的是,这两部产生于同一时期,又分别讲述西方的崛起史和中华的衰落史的作品,带来的情感反馈竟是如此“无缝对接”。

同质化的历史想象背后,一个“明朝热”的时代心理坐标浮现出来:“大国崛起”的自豪感是建立在百年屈辱感上的,正如“暴发户”会努力修饰自己的不堪往事,快速“崛起”之后的国人,很容易以一种挑剔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祖先,修正、粉饰自己的“前史”——“源头”即是晚明。

“穿越”的时空旅行,可以将“崛起”了的现代中国人送达“屈辱的”历史彼岸,直接去替祖先“修正”那段历史。借助古老文明的丰厚家底,抢在西方人之前率先“维新”,进而称霸世界。参照海登•怀特的论述,不难发现,《回明》的设定其实是一种喜剧式的、有机论的、保守主义组合的历史想象。保守主义的“维新”,最终实现了“中华崛起”。

二、理想主义“权臣”与“历史外挂” 


“历史穿越”的设定虽然将主角(穿越者)的经历分隔为“当下”和“历史”两个时空,但穿越者身上是投射着当下的集体无意识的。

在“回到明朝”去“维新”之前,杨凌(郑少鹏)已经历了“九次死亡、八次转世”,成为“九世善人”。值得注意的是,郑少鹏的九次死亡,并不是简单的“善人不能善终”的悲剧,而是温州富商、副市长、当红歌星这一类当代“成功人士”的“意外”死亡:抛弃结发妻子的温州富商,最终被漂亮妻子所杀;与人狼狈为奸的副市长,最终悔悟过来,却被人灭口;当红歌星外表光鲜,内心却扭曲痛苦,不小心摔死。

这些“成功人士”在个人道德品行方面都有“不成功”的地方,等到他们良心发现,开始“行善”积德,意欲改过自新的时候,这个社会却终结了他们的生命。这不禁让人疑问:莫非在当下人们的潜意识里,事业成功和道德功业是悖反的?

“穿越历史”回到明朝去“维新”,是修复中华民族的历史创伤,而成功与道德之间的尖锐冲突,则是这个时代无法调和的矛盾,也是当下中国人的最大的现实伤痛。这也需要穿越小说用其特有的YY功能去抚慰,《回明》的抚慰方式是通过塑造杨凌这个“理想主义权臣”的形象来完成的

在“明朝热”中,“权臣”是一个时常跃出的历史形象,最突出者就是张居正。无论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张居正》(熊召政),还是“草根说史” 代表作《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都把张居正处理成一个为国为民的家形象:他权倾朝野,为了天下而强力推行改革。

他本人“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悲剧,更是得到后世的理解、同情。这种理想主义的“权臣”让幻想着“做大事”的普通人觉得可信而可爱。

但在当年明月的人物排行榜里的“明史第一人”却是王守仁。王守仁文武双全,“知行合一”,事功和德行都无可挑剔。这样一个在各方面都堪称完美的“圣贤”形象,是比“权臣”更高的“标杆”。

某种意义上说,王守仁的历史存在挽救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挽救了当前明月的历史叙述,使他在以“现实理性”、“草根立场”为“权臣”辩解的同时,始终不灭对人性光辉的信仰,让读者产生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美好情怀。

然而,像王守仁这样不世出的奇才即使历史上真实存在也是普通人无法自我代入的。因此,月关笔下的杨凌走的不是王守仁的路而是张居正的路,他甚至比张居正还要低,只是个心地善良的“权臣”,而他身上的理想主义光辉则需要通过开“历史外挂”来完成

在“历史穿越小说”里,“历史外挂”就是穿越者从现代社会带过去的现代意识和经验,包括对历史走势的“提前判断”等等,这些意识和经验能够让穿越者在“历史时空”中呼风唤雨。作为“穿越”的主角,杨凌一开始就有“穿越者”的身份自觉,也有“开外挂”的意识。

首先,“历史外挂”表现在杨凌对“历史大势”的了解和把握上。他认为发展资本主义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历史趋势,而且“维新”道路是彼时情境下最合理的道路。“真理在手”的他甚至可以使用一些非常手段来实现自己认定的“维新”大业

最有代表性的情节设置就是杨凌与祸乱朝廷的奸臣“八虎”的合作,他先是借助“八虎”来打击东厂,后来又与“八虎”联合排挤与自己“维新”之路相左的文官谢迁、刘健等人。他这些手段也因为符合“历史大势”而被读者理解。

其次,《回明》的“历史外挂”具体表现为现代知识和经验。在“维新”之前,杨凌时常与大臣们就治国之策发生争论,特别是在经筵上的“舌战群臣”,老臣们所遵从的传统治国之道、道德准则,在具有现代意识的杨凌那里都成了腐朽落后的“道德文章”(《第107章 经筵之谈》)。

正如在游戏中“开外挂”能让玩家获得“碾压”对手的快感一样,“穿越者”的现代意识和知识带来的优势,很容易让读者得到“碾压”古代人的快感。

通过现代知识经验优势的夸耀性展示和对“历史土著”的调侃、嘲讽,“外挂”实际上成功地将小说的核心问题从“君子”/“权臣”的矛盾替换成了“文明”/“愚昧”的冲突,这大大缓解了“穿越者”(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读者)的焦虑。

总之,“历史外挂”是“历史穿越小说”的核心爽点,它将当代主流历史叙事所建构的“后见之明”(作为“教训”的历史知识)转换成了历史情境里的“先见之明”,这种“转换”能够生效的现实前提就是“崛起”之后的“道路自信”。

从小说与现实的关系来看,“历史外挂”实际上用一种欢乐的方式展示了“历史穿越”神话的时代现实,这个现实才是“回到明朝去‘维新’”的根本动力。从快感机制来说,“历史外挂”能够有效地组织YY叙事,使读者获得一种类似于游戏作弊的快感。这种快感能够冲淡当下投射到“历史时空”里的巨大焦虑。

三、作为“男性向”小说快感机制的“女性”


在《回到明朝当王爷》中,与杨凌有亲密关系的女性达十二个之多,被网友戏称为“十二金钗”。“十二金钗”与其说是“形象”,不如说是“男性向”小说的一种“快感机制”——其本质是男性对于女性的欲望投射,其功能主要有两种:一是推动情节,二是满足“凝视/YY”的欲望

“十二金钗”的设定被一些读者指责为“种马色彩浓厚”。的确,依照现代观念,杨凌与“十二金钗”中的很多人在爱情方面都有些“先天不足”。但若从小说情节的角度去分析,就会发现这“十二金钗”中的每一个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上表所示,“十二金钗”是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且身怀不同技能的,这既保证了小说展现社会的广度,也为小说的情节进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她们的个人形象塑造,多数是在嫁给杨凌之前完成的,嫁给杨凌之前,她们的行动与小说的核心情节密切相关——她们不是被嵌入故事之中的点缀,而是推动情节的重要元素

“那么既然美女也能推动,男人也能推动,我为什么不写美女,人家爱看,我也爱写。”[5] 用“美女来推动情节”这一策略背后实际上有一套“观看/YY”的阅读情感机制

月关被许多读者戏称为“妇女之友”,并不是因为他完美地呈现了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而是因为他塑造了很多投射了男性欲望的“女性”形象。女性描写可以看作是“男性向”小说里的“穆尔维式凝视”[6],“凝视”带来男性主体观看的快感,小说中男主角与“十二金钗”的情爱场景描写,则是直接通过女性的身体来唤起性快感。

总之,“十二金钗”的意义是依附于男性需求而存在的:或为了支持男主角的宏图大业,或为了满足男性读者“观看”欲望。在历史穿越小说里,“女性”是“男性向”小说的快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余论

历史穿越小说《锦衣夜行》以后,月关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历史小说类型——历史传奇小说

历史传奇小说的背景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时空,主人公可以是历史记载的大人物,也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们的经历都具有“传奇性”。

历史传奇小说的主角不管身在庙堂还是江湖,都不以拯救民族、修改历史为己任,而是在大历史中追求个人生活,捍卫自己心中的底线。

与历史穿越小说相比,历史传奇小说不需要处理“改变历史”之类的大问题,人物情节设定相对更加自由,也更容易吸收其他类型特别是都市小说、官场小说的元素,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也更加生动有趣。

历史叙事其实是在借助过去言说现在,进而召唤未来。历史穿越小说正是在“崛起”的时代借历史来表达当下男性的欲望和焦虑。

在历史穿越小说的热潮逐渐退去之后,历史小说叙事整体会变得更加精致化 或者娱乐化 ,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也更加个人化,但其“男性向”小说的欲望内核不会改变。


《回到明朝当王爷》剧照


——————————————

【1】YY即“意淫”(yiyin),参见《网络文学经典解读》“YY”词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2】zzjulien:《从<回到明朝当王爷>浅谈起点主流历史文》,龙的天空论坛,http://www.lkong.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41952&bid=28&extra=page%3D1,发布日期:2012年8月24日。
【3】[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译,彭刚校,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4】娄和军:《<大国崛起>何以崛起?》,《视听界》,2007年第1期。
【5】月关:《老年俱乐部对月关的采访(下)》,起点中文网,月关个人中心《李观鱼的随笔》,http://me.qidian.com/essay/hisEssayShow.aspx?userId=5675060&articleId=10043700&pageIndex=1,发布日期:2008年5月23日。
【6】“穆尔维凝视”也称“凝视理论”,来源于劳拉•穆尔维1975年发表的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该文中,劳拉•穆尔维把精神分析用于解读好莱坞电影,指出了叙事电影中“男性凝视”产生快感的机制。参见(美)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外国电影理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637—652页。

特别说明:本文为5000字精简版,完整版见纸质书《网络文学经典解读》

此篇媒后台之前有推送,是为旧文重发


本文作者,才高八斗七窍玲珑的学阀李强


文/李强

编/韩思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