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 寒 知 松 柏
玄奘法师和西游记中的唐僧是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唐僧这个人物是怎样从坚若磐石的玄奘原型一直到演化《西游记》里面那个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唐僧形象的呢?唐僧这个人物是怎样整整经历了八百多年时光穿越,经过无数的小说、评话、戏剧、词曲等等文学、文艺形式的改变,最后越传越神、越传越奇,以至于,把一个有学问的僧人传奇成了一个西天取经的圣人形象的呢?让我们慢慢道来。
玄奘法师本人出生在中国古代社会十分动荡的时代——隋末唐初。中华大地从公元420年——620年这两百多年里,朝代更迭,兵燹频仍,,骨肉相残,更有五胡乱华的惨剧;即便到了隋朝,中国人终于看到了统一的曙光,还是遇到了昏君杨广。在老百姓的传说中,隋炀帝杨广原本是终南山间一只巨鼠转世,所以淫猥贪婪,无恶不作。这个古今恶人排行榜中Top1的家伙几乎集中了人类所能有的全部邪恶品种:淫荡、贪婪、狡诈、阴险、自私、冷血、残暴、血腥、昏乱……他犯下了几乎人类所有能犯下的罪行:“谋兄”、“”、“弑父”、“幽弟”、“逆天”、“虐民”……隋炀帝还开了个先河:以出差的名义出游,搜刮民脂民膏。他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也就是皇帝的别墅群。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过度残暴的征敛,导致民不聊生,,发生严重战乱,隋炀帝逃到江都,,仅存在了几十年隋朝便宣告灭亡。
玄奘的父亲陈惠就是这乱世中人,他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避乱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智慧高远。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最小的儿子,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出生,可谓生于世道忧危之时呀!
玄奘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他天赋聪颖、有过目不忘之能,从小“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培养了端庄、朴厚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
隋大业八年(612年),玄奘时年13岁,他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玄奘出家后,首先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达六年之久。由于战乱,玄奘与兄长捷离开洛阳赴四川,在空、景两法师处学习。次年,玄奘到成都听宝暹讲《摄论》,又跟道基学“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论》,接着在道振处学习《发智论》。他居蜀四五年间,师从多师,研习大小乘经论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家的学说,学业大进,渐渐为人钦慕。
玄奘大师在长期求学的过程中,感到中国的翻译得不是很准确,难以真正的了解的真谛,于是他决定西行求法。由于发源于印度,唐贞观三年,他由长安出发,经姑藏过敦煌,偷渡出境,准备到印度取经。西行取经之路遥远而充满艰险。这里有热风流沙,浩浩千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极目望去,只有死人枯骨作为标志。在翻越雪山的时候,瘴气千重、层冰万里,在悬崖峭壁之下就是激流如箭的大江,一不小心就会落入江中,尸骨无存。有的时候,天气忽然暴寒,大雪突降,冻得行人浑身发抖,无处取暖。长途出行,还有一个困难,就是语言不通、不懂异地风俗,居无定所,冻饿、干渴、盗贼轮番折磨着玄奘。玄奘在路过高昌的时候,高昌国王特地派了二十五名侍卫护送玄奘,可是到了中亚就仅仅剩下了十八人,其余的不是因为得了“头痛”病而死,就是冻死在冰山上了。
玄奘经过了无数次磨难,终于坚持着走到了当时全世界最权威的圣地——那烂陀寺。在这里,玄奘因为名声日隆,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寺院给玄奘提供了十分精美的饮食、派来了生活助理,还特地给玄奘配备了代步的象车,以此彰显尊贵。在那烂陀寺刻苦学习五年后,玄奘又到南印度等地考察学习,六年后再次返回那烂陀寺,这时候,玄奘的学术已经达到了极高水平。他的老师对他极为钦佩,安排玄奘以留学生身份主持讲座,并主持辩论;印度的国王也盛情挽留玄奘,给了他极高的礼遇。但是玄奘学成之后,。贞观十九年,玄奘携带657部经书和沿途诸国的珍奇物种回到长安,受到太宗礼遇,长安城内张灯结彩、万人空巷,沿途居民,排列两旁,欢迎玄奘。之后,玄奘在唐玄宗的亲自安排下,入住弘福寺,着手翻译经书,朝廷给他配备了大量的助手,使得这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起来。此后,历时十九年时间,玄奘从起初的弘福寺、又迁至大慈恩寺、再迁至西明寺、最后在玉华寺,总共翻译75部、1335卷,为祖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贞观二十年,玄奘把自己出行西域求学,艰难而玉成的经历口述出来,由学生“辩机”整理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可是是一部西域地理书、使得唐朝的君臣上下乃至民间得以详实地了解外域的风俗、文化、民情、自然环境、、经济等情况。在翻译的同时,玄奘还遵照唐太宗的要求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梵文版,回赠给了印度国,推动两个当时的大国之间相互的交流。
玄奘他不仅取回了大量真经,还给唐朝带回了很多印度的先进技术和西域物种。比如:在唐朝的时候,中国没有白糖,只有麦芽糖、饴糖、蜂蜜等。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之后,对唐太宗说起印度的白糖,唐太宗立即选派大量工匠到印度学习制作白糖的技术。这些工匠学成后在国内加以技术改造,制出的糖比印度的更白、质量更好。
那么唐僧这个人物是怎样从玄奘原型一直到演化成《西游记》忠那个清俊的文学形象呢?
原来,唐朝后期因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因素,使得北方战乱不堪,人口流移南方,田园荒芜。到五代十国时期,朝代交迭频繁,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等在短短五十四年里你方唱罢我登场,战事不断,血雨腥风。在乱世的时候,老百姓开始纪念和传颂唐僧的故事,希望能出现这样一位有高深法力的人,去给百姓取来真经、带来和平、减轻痛苦。起初,这个故事在距离莫高窟不是很远的地方“榆林石窟“刻成了三幅“唐三藏取经”壁画,上面有唐僧、猴行者、白马。
同时,在唐五代寺院开始流行“俗讲”,也很就是僧人给大家讲故事。僧人们根据石窟壁画的内容加工成了唐僧取经的故事。由于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传奇,这个故事就逐渐流传到了民间。民间艺人们采用了老百姓更加喜爱的说唱形式对这个故事脚本做了艺术加工,增加了更多神话故事,逐渐和后来的《西游记》越来越接近了,比如:出现了“猴行者”化身白衣秀才在西行路上保护唐僧。这白衣秀才,身手不凡,在王母池偷过仙桃,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弥猴王”所变化。他一路降妖伏魔,制服了白虎精、九头龙等妖怪。尽管王朝更迭,唐僧的故事却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乱世当中给老百姓带来心灵安慰的温暖故事。
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史称南宋,后迁都临安。金国几度南征都虽然未能消灭南宋,但是南宋奸相频出,朝政糜烂腐败,爱国将领岳飞也被害死。此刻处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征服金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宋末帝赵昺随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南宋灭亡。君亡、国耻、家恨,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民间把唐僧取经的故事改编为“目连救母”的民间舞台剧。目连是佛祖的十大弟子目犍连的简称,他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
目连求观音菩萨保佑,观音派龙女下凡,在目连门前的荷花上填诗:“一夜莲花开满地,孝心天地已先知,儿居山舍空怀目,娘落阴司更仗谁?南海无边垂庇佑,西天有佛可皈依。母骸化入行囊里,急往西天莫待迟。”
观音菩萨让他到西天去找佛祖求助。于是僧人目连就开始了西天取经的苦难历程。这处戏曲的情节和后来的《西游记》故事就更加接近了,其中完整地编写了猴行者保护目连,唐僧骑着白龙马,猴行者降服了沙和尚。他们师徒几人经过了寒冰池、火焰山、烂沙河。其中,寒冰池里面的妖怪是乌龙精,它“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遇到人就一口吃下“;过火焰山的时候,烈焰腾腾,把玉石俱焚;烂沙河中流沙滚滚,沙和尚曾经在这害人。这些情节越来越富有人间情怀。看来,在这乱世之中,北方中国国破家亡,忠臣被害,皇帝在南方苟且偷生,老百姓骨肉分离,于是又开始请出来唐僧,希望取来真经。目连救母的故事流传得非常广,以至于南方至今还有一种民间戏种——“目连戏”主要在庙会、节日时候表演。这个戏曲极大地推动了西游记故事的传播和完善,使得这个故事变成了一个经典的、便于流行的民间文学故事。
元朝末年,,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生活跟着下降。,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部分文人和汉族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职业作家参与戏曲作品改编,这比民间艺人的口口传播和民间小戏的不定期表演要更上一层。这个时期一位了不起的戏曲作家杨景贤根据唐僧取经的故事创编了杂剧剧本《西游记》。杨景贤的《西游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品。它第一次将民间流传的唐僧赴西天取经故事敷演成六本二十四出大型连台本杂剧,围绕取经过程塑造了以孙悟空为典型代表的一组充满神奇色彩和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戏剧舞台和古典文学人物画廊,展示了元末文人带有市民化倾向的审美创造能力,为神魔小说《西游记》的问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时候玄奘已经变成了江流儿,有了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一些配角如红孩儿等也都纷纷出场,故事梗概已经非常接近西游记了。
吴承恩大约出生在1500年,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皇帝,这个时候是明朝中后期,几个皇帝昏庸荒淫,宦官当道、科举舞弊成风、、民不聊生。这种情况下,吴承恩虽是小商人家庭出身,但是由于科举考试舞弊成风,迟迟没有成绩,他的才华和抱负只能埋没于民间。既然没有当官,吴承恩年轻的时候就很能关心百姓的疾苦,他多么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圣人来给老百姓带来安宁和幸福呢?
吴承恩在出任新野知县期间,深居简从,处处留心,耳濡目染了新野县的民俗风情,尤其对新野的传统民间艺术猴戏和西游记的故事更是入耳入心、了如指掌。于是,他在晚年辞官回家,闭门不出,集中精力把流传于民间的《西游记》戏曲故事进行了大胆改编,重新创作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
图文编辑:颖子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文学艺术前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