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穿越到北宋生活的任意门——《东京梦华录》

穿越到北宋生活的任意门——《东京梦华录》

2021-07-11 14:30:50

  


谈起宋朝,通常有一种爱恨交加的感觉。尽管从军事威力和势力范围来衡量,宋朝是个虚弱的朝代,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来看,宋朝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朝代之一。

最直观的宋朝生活图景当然是《清明上河图》,它堪称北宋社会的百科全书,画卷中街道纵横交错,民居鳞次栉比,商铺百肆杂陈,商旅云集,车水马龙,“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与之对应的姐妹之作就是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几乎可用来作为画卷的解说词来看。现在也不清楚《东京梦华录》作者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在北宋最后20多年住在汴梁,阅尽风华,南渡之后写下这部笔记,既是寄托自己对故土风物的怀念,也是让后生铭记曾经的辉煌。


《东京梦华录》回忆的主题之一是汴梁的各种美食。让我们进入这样一幅场景吧:夏日里的某天,你要招待一个外地来旅游的朋友吃饭,首先“去哪儿吃”这件事就足以让一个选择困难症抓狂。京城出名的高档酒楼就有七十二家,就算每天去两家,一个月都不带重样的。最后朋友说,我们还是去白矾楼吧,听说赵官家前几天都去了哦。你心照不宣的嘿嘿一笑答应了。

《东京梦华录》里描述,白矾楼建筑群由五座楼高耸相对,宣和年间修成三层。各楼由飞桥和栏槛或明或暗相通,装饰珍珠门帘、锦绣门楣。客官想去西楼瞅瞅?不好意思,西楼不许宾客登高,因为那里可以俯瞰皇宫。宋代的高官名流,甚至宋徽宗本人都来白矾楼饮酒作乐。《新刊大宋宣和逸事》记载,“樊(矾)楼上有御座,徽宗时与李师师宴饮于此”

落座以后,找来酒博士问问拿手菜肴,于是一段北宋版的《报菜名》上演,“本店拿手菜有百味羹、二色腰子、虾蕈、鸡蕈、假河豚、货鳜鱼、白肉、肉醋托胎衬肠、沙鱼两熟、紫苏鱼、假蛤蜊、闹厅羊、角炙腰子、鹅鸭排蒸、荔枝腰子、还元腰子、葱泼兔、洗手蟹……”

随便挑其中两种说说。紫苏鱼并不是鱼,它是用熟山药做的,加上姜末、蘑菇汁等等的辅料,捏成鱼的形状,是一道素菜。洗手蟹则是用橙汁酿制的螃蟹,味道异常鲜美,但是做好的速度非常快,洗个手的功夫就可以吃了。水煮牛肉?客官别闹了,现在离辣椒传入还有几百年,况且天子脚下的店可不敢随意卖牛肉哦。不过想吃重口味也不难,有茱萸和花椒调味,一样辛辣开胃。


从食材上面看,肉、蛋、禽、海鲜、河鲜都已入菜,而“假”开头的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假荤”;而从烹饪手法来说,溜炒煎炸卤煮蒸腊糟等已近成熟运用。看似说的是厨房的事情,其实还另有深意。比如说炒,宋朝人喜欢爽脆滑嫩的口感,而实现高温爆炒首先要有一口好的铁锅。相邻的日本,饮食始终以水做基础,据宫琦正盛在《餐桌上的日本史》考证,这是因为日本从前少有耐高温的铁锅,且食用油昂贵的缘故。

菜上齐了,你想要来点果子送酒,就是《水浒传》里面经常提到的“铺下果子按酒”。店里却没有卖的。没关系,只要招招手,一个穿着白虔布,腰里系着青花布手巾、端着白瓷缸子的年轻男孩就过来了,他卖回马葡萄,旋炒银杏,西川乳糖,嘉庆子(一种李子),西京雪梨和一些蜜饯。

再想来点冷饮?没问题!夏天市面上有的是解暑饮食。宋朝政府成立不久就开始重视防暑工作,公元962年久成立“冰井务”,不仅负责三伏天每天给官员发放冰块,还专门负责研制冷饮冷食。于是上行下效,民间的冷食产业也是非常发达,比如冰雪凉水、荔枝膏、冰雪冷元子,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等等,听着就让人齿冷。最热的三伏天虽然没有中央空调,人们选择在风亭水榭、峻宇高楼之中,享受着冰盘冷饮,品尝浸泡在冰水中的甜瓜、新鲜李子等瓜果,斟酒传杯,观赏着游鱼荷花,听着悠扬的笙歌,常常通宵之后才离去。


酒足饭饱,朋友提议去街上逛逛消化消化,你灵机一动提议说,今天大相国寺开放日,不如去那里逛逛吧,晚上我们还可以去马行街逛逛夜市。

宋代都城管理废除了坊市分割,允许面向大街开店,商户与民居混杂毗邻。965年,宋太祖又把宵禁开始的时间推迟到凌晨一点,之后完全取消。为满足市民夜生活的延长,商家也为了追求更多的商业利益,于是汴梁城出现了夜市早市鬼市,成了名副其实的购物之都。《东京梦华录》里面描述道,各种店铺的夜市直至三更方尽,五更又重新开张;如果热闹去处,更是通晓不绝;而有的茶房每天五更点灯开张,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在宋人的另一本笔记《铁围山丛谈》里的一句话可以应证这种繁华,“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无蚊蚋。蚊蚋恶油,而马行街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更罢,用永绝蚊蚋”。


就连本是清静之地的佛门,也成了人声鼎沸的市场。《东京梦华录》里面回忆了相国寺的万姓交易,它在城市的东南部,本身都是商贾云集、南货集散的地方,每月为百姓开放五次。寺院门口买的是珍禽奇兽,第二、三道门卖的是日常用品,靠近大殿的走廊是各寺院师姑卖的绣作、领抹、头面的铺位。佛殿后面是买卖书籍、字画、古玩的地方。词人李清照也是相国寺的常客,她在文章里面曾回忆丈夫没有入宦前“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和朋友逛街逛累了,随处可见卖茶水、洗脸水、点心、代煎中药这些方便歇息的小店,非常人性化。


如此繁华的背后是国家力量的支持。与前朝的“重农轻商”相比,宋代丛立国开始,就从税收、社会地位方面给商人宽松的政策。正是国家的政策增加了城市的活力,从事商业的人数大大增加,不但有了大规模的市场和交易,还出现了分工详细的服务业。书中提及的行业就有三十多种,事实上可能远远不止。即使放在今天,一个城市的商业和夜生活的繁华程度、饮食和服务业的发达与否,也是评价一座城市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准。

美食和购物之余,你还想带朋友感受一下汴梁发达的娱乐产业。听说最近李外宁的傀儡戏很是流行,你兴冲冲的去瓦舍买票,却扑了一个空,票已售完,明日请早。

北宋年间,文化的重心从上流社会开始下降,形形色色的艺人走上街头,世俗文化大放异彩,艺人们对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专门的表演空间,勾栏瓦舍。文艺表演有说书的、杂耍的、歌唱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英国历史学家甚至评价“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世界上文化水平最高的社会”。


于是不得不说到当时的著名艺人,《东京梦华录》里面提到了70多位。其中以小唱著名的李师师,擅长的就是以词曲配乐的清唱,风格柔软清、细腻婉约。她也经常存在其他宋人笔记和诗词中,比如那首酸溜溜的“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她的演唱和容貌大概确实出色,年轻时候和晏几道、秦观、周邦彦都有交往,徽宗也听,即使是流落南方,依旧有士大夫邀请她演出。

说书则是一门语言艺术,包括讲灵怪传奇的“小说”,讲兴废征战的“讲史“,还有说经、说公案和说铁骑儿。由于面对的观众大多都是市民,风格必须平民化和世俗化,这也就带来了白话小说的兴盛。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评价“市井间别有艺文星期,谓之“平话”,即今白话小说者是也。”杂剧则同戏曲有传承关系,据考证最早的戏曲节目是瓦舍里面的杂剧《目连救母》,它是多种艺术的融合,曾经创下演出时间最长、观众最多的纪录。

瓦舍里面都是终身以演出谋生的艺人,与唐朝的教坊制度不同,宋朝的艺人完全投身于市场之中,依靠观众的欣赏来打磨自己的技艺,出名的艺人极受欢迎。远方突然传来马蹄声和放肆的笑声,路人告诉你们,那是女子舞队从宫里演出回来,京城的纨绔子弟争相将心爱的宝物送给他们,还准备了水果、美酒、饮料来迎接。只见女孩子们骄傲的骑着马奔驰在御街上,有的戴着花冠,有的扮作男装,在街边观看的人像一堵墙一样。朋友激动的扯着胳膊问你,明天再去哪里逛逛?


除了酒楼、购物和瓦舍,汴梁人的户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城内有公园,城郊有园圃,春夏之间处处锦屏一样,仕女的车轮缓缓碾过草地,远处是蹴鞠的男儿,秋千上是欢笑的衣带。就连皇家园林,每年也会定时向百姓开放,开放日人们摩肩接踵,十分热闹。每年正月十六早晨,皇帝会登上城楼宣布与民同乐,民间的狂欢从白天到黑夜。整个春天,人们都在外春踏春赏花,还要买牡丹、芍药、木香等名花摆在家里欣赏;浴佛节后,72家酒楼开始出售新鲜的青梅酒,配上刚采的樱桃,连城市都是微醺的模样;到了秋天,全城会出动赏菊花,在郊外登高设宴,赏菊饮酒。人们一年的好吃好玩直到立冬才收敛,寒冷的北方需要储藏冬菜,运送蔬菜的车子挤满了道路。

一年一年的轮回。

古人梦游华胥之国,其情相怡,其乐无涯。到了汴京,就好像到了华胥国,垂髫的小儿只知道玩耍,黄发耄耋的老人没经历过战乱。当年的汴京,正是如此。


二十年后,马蹄声碎,江山呜咽。

原来一切都逃不过那句话,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