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是枝裕和:我曾想当小说家

是枝裕和:我曾想当小说家

2022-06-06 14:54:34

看死君:1995年,是枝裕和导演凭借《幻之光》获得金狮奖的提名,时隔22年,导演带着最新力作《第三次的杀人》再次征战威尼斯。这次新作转变很大,一改导演温情治愈路线,以悬疑片挺进主竞赛,角逐金狮奖。



是枝裕和是比较高产的一位导演,且每一部都保持着较高水准。导演以家庭戏见长,让观者在平淡生活中感悟人生百味。是枝裕和起点很高,第一部处女作《幻之光》在威尼斯电影节崭露头角,收获了金狮奖提名。而让其名声大噪的是2004年的《无人知晓》,不仅提名金棕榈,还贡献了戛纳史上最年轻影帝。2008年的《步履不停》更被誉为是枝裕和巅峰之作。



这次的新片《第三次的杀人》是导演挑战法庭题材的悬疑片,有很多网友调侃道:很难想象导演怎么诠释这样的题材,期待拍出温情。虽然会有疑惑,但更多的还是期待,也希望导演在这次电影节取得好成绩。



如果电影作品是静静沉淀在水底的东西,这些文字就是沉淀之前缓缓飘荡在水中的沙粒。


——是枝裕和




提起是枝裕和,我们立刻会想起这位被誉为“小津安二郎接班人”的一长串影单:

 

1995年,第一部电影《幻之光》一经推出就引来各界的关注,在日本及海外获奖无数,被认为是日本90年代中最好、最细腻的电影。



2004年拍摄的《无人知晓》是《电影旬报》票选的日本年度最佳电影,14岁的柳乐优弥凭借此片摘得金棕榈奖,成为戛纳影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2013年,拍摄由福山雅治主演的电影《如父如子》获得第 66 。



2015年,电影《海街日记》入围提名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然而大家知道是枝裕和导演第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是什么吗?那就是带有科幻色彩的《下一站,天国》。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是枝裕和走上街头采访了近600位路人,抛给大家一个问题——回头看看人生,如果要选择一段你觉得最幸福的记忆,你会选择哪一段?从而孕育出了电影《下一站,天国》,之后以电影为蓝本完成了同名小说。



但是小说可不是单纯地将图像转化成文字,也并非剧本的填充润色,而是一部独立的作品。是枝裕和在后记中表明心迹:这一次我想做的并非将图像浓缩成铅字,而是想让加工成电影形式的“下一站,天国”,能更加全面而自由地体现在纸上。



纯白洁净的天国,宁静而安详。逝者乘坐通往天国的列车,来到人间和天国之间的小站短暂停留。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他们将从生前的记忆中选择一段,由工作人员拍成电影。当这份记忆在心中苏醒的那一刻,他们将带着这唯一的回忆去往天国。



有人娓娓道来,有人沉默不语,有人侃侃而谈。那些平凡而温馨的故事流淌在冬日温暖的午后,生命的灵光悄无声息地照亮每个人的灵魂。




你能不能花三天时间,仔细想想生命中幸福的事?或许会忽然发现,琐碎的生活中隐藏着奇迹和温情,而自己,也曾是别人幸福的一部分。



是枝裕和的好朋友贾樟柯导演说:我看了《下一站,天国》后很兴奋,因为我一直想,如果一个非常现实的东西,现实到极点,会不会出现某种表现主义、抽象的东西,但我一直没做到,看到是枝的影片,他做到了。



是 枝 裕 和 小 说 处 女 作



知名设计师手绘封面,配多幅珍贵电影剧照,在温暖文字间开启属于你的那份珍贵记忆。



如果说《下一站,天国》展现了是枝裕和充沛的想象力,那么在他首部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个人创作、日常生活和周遭世界的看法。



不疾不徐,有如走路的速度

走得波澜不惊,走得温暖踏实

一直走到心都出其不意地静下来

 

众所周知,是枝裕和的电影极具人文情怀。一如他的电影,在这本《有如走路的速度》中,是枝裕和着眼日常生活中平凡而温暖的场景,用自己特有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写下这本饱含着挚爱与温情的随笔集。



是枝裕和从不喜好英雄式的情节,而是希望捕捉这个有点脏污的世界突然展现美丽的瞬间。阅读他的随笔,也有同样余味无穷之感。透过这些画面感十足的文字,仿佛以有如走路的速度,跟随他,路过一丛又一丛美丽的生命风景。



日本插画家大冢一夫绘制的明丽插图与是枝裕和珍藏的温馨旧照辉映文字,生动展示出是枝裕和游荡于世俗标尺外的智慧的温情和美学的道德,及丰饶的生命世界。



  • 世界


要让感情在电影中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就需要一个电影之外、自己以外的对象。感情是借由与外在事物相遇或冲突产生的。邂逅某种风景,觉得很美,但这份美是属于我的,还是属于风景的呢?是以我的存在为中心来看待世界,还是以世界为中心,将自己视作其中一部分,答案会截然不同。如果说前者是西方视角,后者是东方视角,我无疑属于后者。


 

  • 精神

 

大概我在电影中追求的并非“使人振作”的精神状态。如果运动员说“希望观众看了我们的比赛会精神倍增”,这大概是出于善意。虽然大家嘴上不说,心里恐怕都把体育,以及那种被认定为“这才叫电影”的作品视作单纯的娱乐,正因如此,人们才会在非常场合谨言慎行。例如,运动员才得在“因为这是自己的职业”、“因为快乐”之外,寻找其他的理由。


这并非幸事。把它称作娱乐还是文化倒无所谓,不过是把它视作生活基本需求之外、仅供消费的东西(所以才有获取的自由),还是像欧洲对待足球那样,将它当作社会和市民的共同财产,一起花时间让它成熟起来,这两种态度大不相同。如果选手和观众都持有第二种认识,除了成绩以外,体育就不再有其他的目的。


 

  • 对话


“你要在心里想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做。”这是我入行之初,一位前辈朋友送给我的话,以抽象的观众为对象去做节目,难以打动任何人,不管是母亲也好,恋人也好,“像面对着一个人倾诉般去做”。那位前辈想告诉我,不要试图表现作品,而是去对话。的确,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作品就会自己打开门窗,清风自来。这股清风也会拂去从“表达自我”中感受到的“自我终结感”。





 是枝裕和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和小说《下一站,天国》

新经典 /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

看 电 影 看 到 死 微 店 有 售



两本打包出售,亲享85折优惠!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 近 期 热 文 】


滚过床单我忘了,撩过电影我记得

记得吗?那个心碎的男人叫李先生

细思极恐!这脑洞短片你看懂了么

那些年的旷世禁片,我们不会忘记

与死亡,岛国最前卫导演趣谈

郭柯:,而是人

这部重口味悬疑片,没过审太可惜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活色生香花园  吉光片羽

看死观影团|鲸鱼放映室看图猜电影

影史札记|台词时刻|影人访谈|资源共享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