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历史学家
Siegfriend Giedion曾说,
“纪念物是人造的路标,
人们创造它作为自己思想、目标和行动的象征,
使它们超越产生自己的时代,
而成为传给后人的遗产。
因此,它们成为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通过这些雕塑,
我们穿越时空蹈循人类历史的文脉,
并在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坐标中,
领受时代的烙印。
《自然之力》 by Lorenzo Quinn
雕塑自然之力位于全球几个主要的城市,
由意大利艺术家Lorenzo Quinn设计,
设立灵感源于飓风过后所遭受的巨大破坏。
雕塑由青铜、不锈钢、和铝制成,
展现了大自然母亲
维持着我们整个星球循环的强大力量。
《航行者》 by Bruno Catalano
雕塑航行者位于法国的马赛。
每一个旅行者都无可避免地要离开家,
去往一个新的海岸。
《变态金属喷泉》 by David Černý
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雕塑由美国资产公司策划
它重四吨,由不锈钢层组成。
它可以旋转360度,偶尔还会调整笨重的头部,
甚至还拥有自己的网络摄像头。
《融合》 by Louise Bourgeois
Louise Bourgeois的很多作品都是为了将怀疑、暴力、恐惧和孤立的想法带到公众的视线中。
这位法裔美国艺术家向人们展示了
交织的两人在一棵树上荡秋千的场景,
在这种关系中,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融合在一起。
《卡夫卡雕像》 by Jaroslav Róna
这座雕像基于卡夫卡第一部小说《美国》创作的。
在这个场景中,
坐在一个巨大的男人的肩膀上。
《自由雕塑》 by Zenos Frudakis
自由雕塑是一件20英尺长的青铜雕塑作品,
它启示人们摆脱束缚,寻找自由。
《多瑙河畔的鞋子》by Can Togayand Gyula Pauer
。
被杀害前,受害人被命令站在多瑙河边,脱掉鞋,之后被枪杀,尸体被多瑙河冲走。
他们不幸惨遭射杀,
鞋子却永远留在了多瑙河的岸边。
《无名官员》 by Magnús Tómasson
这件雕塑由铜和石头制成,
描述了一位普通的官员不慌不忙地游走,
而独特之处在于
他的身体的上半部分有一块巨大的石头,
他看不到外界的景象也听不见外界的声音。
而旁观者也无法与他对话。
顶着巨石走路的官员也象征着
不论是官员自己还是旁观者,
都无法预测官员的下一步会往哪里走。
《曼德拉》by Marco Cianfanelli
该作品并没有运用雕塑常用的大理石材和写实手法,
而是使用了50根10米长的钢柱为媒材,
通过钢柱的体面变化形成曼德拉头像,
。
这座雕像坐落在103号路——曼德拉当年被种族隔离安全警察捕获的地方,
。
《第一代》 by Chong Fah Cheong
五名没穿衣服的小男孩
正跃跃欲试地从桥上跳入新加坡河中,
这是早期新加坡移民的孩子们常做的童年游戏。
雕塑作品将早期移民孩子
无忧无虑和简单生活定格于此,
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怀念。
《桔梗花》 by Jeff Koons
此雕塑位于纽约市新世界贸易中心下。
由拉里·斯坦斯坦(Larry Silverstein)选中,
该商人在9/11袭击发生前几个月曾经为原始塔楼签下租约。
《野马》 by Robert Glen
这个醒目的青铜雕塑代表了喷泉内的九只野马,
由德克萨斯州拉州斯科利纳斯市委托。
《建筑碎片》 by Petrus Spron
这幅显然埋在地下的雕塑
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之前。
整个建筑仿佛正在往下陷落,
仅剩下小小一隅留存在地面上。
作者用象征人类文明的图书馆建筑的陷落来寓意着人类文明的陷落,
而留存在地面上的部分则暗示着仅剩的文明也不多了,而且依旧在消失。
《打结的手枪》 by Carl Fredrik Reuterswärd
,
。
打结的手枪以求制止战争,禁止杀戮,
象征着和平未来的信念。
《云门》 by Anish Kapoor
这个重达110吨的椭圆雕塑灵感来源于流体汞,
位于芝加哥千年公园内。
它如镜子般映照着
芝加哥迷人的天际线和城市风景,
游客也能看到自己被拱顶扭曲后的别样身影。
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本身,
。
人类的历史文化决定着公共艺术特质的同时,
公共艺术反过来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造人类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模式。
“纪念物能满足人把自己的集合力量转化为象征的永久需要,
最有生命力的纪念物
是那些最能表现人民的感受的作品。”
由此看出,雕塑的精神意义,是其本质的内容。
历史总是一幕幕的向前推进,
人类情感的凝聚,
前进中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在人们的记忆中、回忆中、怀念中,
用这种物质形式表达出来。
雕塑作为现世与过去、未来交流的一种方式,
表达着人类的生存精神和生命价值,
更是一种超越生命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