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看到过古装作品中——
——金庸《连城诀》
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
——吴承恩《西游记》
华云龙说:‘兄长,你看有人来了。’用手一指。杨明一回头,华云龙也就抖手一毒镖,正打在杨明的琵琶骨上。眼瞧杨明翻身栽倒。
——《济公全传》
在现实生活中,穿琵琶骨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武侠小说中的“穿琵琶骨”可以从医学角度解释吗?今天让医学僧带你走近科学,学习“穿琵琶骨”背后的解剖知识~~
武侠小说里的穿琵琶骨是怎么回事儿?
锁琵琶骨较早是由旧时官府开发出来洋大盗的,后来的作家们充分地发挥着创作能力,提出了“琵琶骨锁,武功尽失”这一广为人知的说法。作家在创作过程对锁琵琶骨这一行为对人体活动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着重的渲染,但较少提及琵琶骨的具体方位,根据文字描述仅能粗略判断其位于人肩部附近。但《济公正传》中有说,华云龙须哄杨明回头方能将毒镖打到其琵琶骨上,似乎提示了琵琶骨应处于人体前侧。
从解剖学中看琵琶骨
肩胛骨,又名肩髆骨,写作肩胛骨,俗名肩板骨,锨板子骨,琵琶骨。
——《针灸腧穴学》
琵琶骨下附于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俗名锨板子。
——《医宗金鉴》
琵琶骨一名出自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目前对于琵琶骨所对应的解剖学骨名主要存在两种说法,一指锁骨,另一指肩胛骨。根据《济公正传》描述,推断文中所指琵琶骨为胸廓上方的锁骨。而祖国医学相关典籍及相关骨学研究文献中,较为主流的看法倾向于认为琵琶骨即肩胛骨。(《医宗金鉴》中所提到“脊背成片如翅者”即为肩胛骨肩胛下窝结构。)因此本文将在此看法的基础上对“穿琵琶骨”进行解剖学解释。
图一 背侧示肩胛骨
图二 人体骨骼
肩胛骨,三角形扁骨,贴于胸廓后外面,介于第二肋到第七肋之间。腹侧面(前面)与胸廓相对,为一大浅窝称肩胛下窝subscapular fossa。背侧面(后面)有一横嵴称肩胛冈spine of scapula。冈上、下方的浅窝分别为冈上窝supraspinous fossa、冈下窝infraspinous fossa。肩胛冈向外侧延伸的扁平凸起称肩峰acromion,与锁骨外侧端相关节。
图三 肩胛骨结构
琵琶骨与运动功能
讨论穿琵琶骨对于运动功能的影响,主要关注其对于骨骼、肌肉以及相关神经的影响。此外,在祖国医学领域中,有提及琵琶骨附近有一穴为肩井穴,为人体气门所在,穿琵琶骨会对此处造成极大影响。此处对此不做赘述。以下主要就解剖学结构探讨琵琶骨,即肩胛骨的运动功能。
肩胛骨与锁骨共同构成上肢带骨,并通过关节连接肱骨(上臂骨)。上有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以及肩胛下肌六块肌肉起点,这些肌肉主要参与肩关节外展、内收、前屈、后伸、旋内、旋外运动。其中浅层三角肌同时附着于锁骨外三分之一处。而这些动作的完成是需要有锁骨和肩胛骨的相对运动参与的。(大家可以用拇指抵住另一侧锁骨处,中指跨肩按住后侧凸起即肩峰或肩胛冈处,而后进行上肢运动感受一下)
图四 肩胛骨周围肌肉与血管
图五 肩带肌起点及其主要作用
因此当肩胛骨活动受到制约,势必会影响附着肌肉的运动从而累及上肢运动。同时,此处有臂丛神经等神经穿过,进行穿琵琶骨时极易受到损伤影响上肢及其他多处运动。
图六 肩关节周围神经
穿“琵琶骨”的穿行方向
穿琵琶骨目的为限制被执行者的运动能力。目前百科上多认为文学作品中穿琵琶骨即为铁链或其他由锁骨下方穿入并在锁骨处绕行后穿出。此法极易造成锁骨骨折而对背侧肌肉影响较小,其制约效果存在一定局限。综合祖国医学骨学典籍以及其他研究文献,本文认为穿琵琶骨为穿过物经锁骨下窝穿入,穿过肩部经上缘与肩胛切迹处后由肩胛颈前穿出。此法与绕行锁骨法相较会对背侧肌肉造成更严重的损伤,更为重要的是可将肩胛骨与锁骨连接为一个相对固定的整体而减少两者相对运动。
穿琵琶骨主要目的是限制上身行为,但由于古代器械条件限制,往往会误触重要神经或血管导致伤者出现运动障碍或丧失生命。即使成功避开重要神经血管,穿入器械可能带入的感染也会危及伤者生命。
图七 “穿琵琶骨”穿行方向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岳麓山下小咸鱼
排版|苟悦
责任编辑|孙善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