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东方亮的纨绔子弟,一不小心穿越到了1644年3月,带着21世纪的思想和记忆,当了那个倒霉的亡国之君崇祯。带着两百年帝国的陈年痼疾,同时对大清、大顺、大西三线作战,他能否力挽狂澜,重新夺回大明江山?
失踪了一年多的女友,居然在三百年前的明朝相遇,只是,她已经成为别人的女人——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乱了,全乱了,江山?美人?道德?情感?孰重孰轻?21世纪的思想,注定给了他笑傲天下臣民的资本,只是,他又能够走多远???
点击阅读:第一章《皇上醒来》
第二十一章 正阳门阅兵
王承恩带着一群锦衣卫气喘吁吁地跑来,说:“皇上,你怎么到这儿来了?黄大人到处找你呢。”
东方亮有些恼怒,自己正想与这个千古传奇人物说点什么,却被这个老家伙搅和了。突然,他想到了,脸一板,大喝一声:“王承恩,朕不是交代过,要好好照顾吴三桂家眷吗?为什么让陈圆圆一个人在这里?万一有个闪失,朕怎么向吴三桂交代?嗯?”
王承恩吓坏了,这么多天来,尽管事情很多,皇上心里着急,但皇上也没有对他发过脾气啊,这是怎么啦?赶快下跪磕头,哭丧着脸说:“老奴有罪,老奴有罪,请皇上责罚。”
东方亮一甩袖子,冷哼一声,走了。王承恩赶快吩咐两名锦衣卫:“你们两个,护送陈圆圆回马车。”然后急急忙忙追过去。
就在南下的队伍刚刚离开京城的时候,李自成的部队已经围困了昌平城。昌平城只有李守铄的两万多部队,近十万农民军将小小的昌平城围得水泄不通,却并不急于进攻。
他在等待,等待红衣大炮的到来。农民军已经从历次战斗中领教了明军红衣大炮的厉害,也在攻打大同、宣府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而昌平城内,李守铄的任务就是坚守,为皇上的南下赢得时间。昌平前线出现了难得的平静,静得有些可怕,这寂静的背后,是磨刀霍霍,是即将开始的血流成河。
而京城内,已经陷入混乱,农民军的军师李岩向李自成奏了一条妙计,让京城内外惶惶不安。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一夜之间张贴了许多的安民告示,说闯王的三十万大军已经解放了西南西北和广大地区,不日将直抵京城,于民秋毫不犯,而皇上已带着金银财宝弃城逃跑。
京城的百姓人心惶惶,不知道该怎么办。身处京城,天子脚下,老百姓的生活自然相对其他地区要好,。但是闯王所过之处,秋毫不犯,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这也是时常听说。但是最近,农民军杀人放火的事情也经常听到。救世的佛祖?还是杀人的恶魔?是逃跑?还是留下?
京城三大营和京师九门官兵已经随皇上南下,守卫京城的完全是吴三桂的部队。这东方亮是不是糊涂了,明明知道吴三桂背叛了明朝,怎么还把整个京城交给他呢?至少也不能把京师九门交给他啊。这个问题东方亮不是没有想过,一来南下必须要有足够的军队来保卫,皇上此时手里已经无兵可调;二来吴三桂有五万多兵马,,凭九门的这点兵马能抵挡得住吗?无奈,只得赌一把了。
此时,农民军的安民公告内容已经传到守城官兵的耳朵里,将士们也军心动摇。如果皇上带着金银财宝逃跑了,守卫京城还有什么意义,以五万抵挡三十万,不是以卵击石吗?
吴三桂拿着告示急急找到范锦文,说:“范大人,在此非常时刻,军心和民心最重要啊,为今之计,该怎么办啦?”
范锦文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但他仍然要在吴三桂面前装出一幅胜券在握的模样,不紧不慢地说:“吴总兵不要惊慌,这早在皇上的意料之中,因此,皇上临走之前已有旨意。”
吴三桂急忙说:“什么旨意?”
“阅兵。”
“阅兵?”
“是的,阅兵,太子亲自阅兵,一来稳定军心,二来安抚百姓。”范锦文摸着长长的胡须说。
吴三桂一拍大腿,叫一声:“好,皇上英明!我这就去安排。”
第二天一早,早起的京城百姓就发现,大街小巷张贴着朝廷的正式通告,午时将在正阳门外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太子将亲临阅兵。通告最后还有一条,允许全城百姓近距离观看。
即使是京城的老百姓,见到阅兵的机会也不多,何况这一次是在敌人大兵压境之下,还可以近距离观看,这让京城百姓激动不已。他们也想看看,到底朝廷还有多少军队,能不能抵挡得住反贼的进攻。
午时还没有到,正阳门外已经挤满了京城的男女老少,那家伙,那阵势,人山人海啊,连附近的房子上,树上,围墙上,到处都是看热闹的人。
正阳门外大街上,上千名全副武装的士兵站在街道的两边,将街道上隔出来一条宽阔的道路,围观的人群就在这个道路的两边观望。
在隆隆的炮声中,太子、范锦文、吴三桂、高第出现在正阳门高高的城墙上。吴三桂令旗一挥,阅兵式正式开始。
首先是两百匹战马拉着一百门红衣大炮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围观的百姓发出阵阵惊呼,他们虽然没有见过他的威力,但只要一看到那比碗口还粗的黑洞洞的炮口,就知道这玩意儿厉害。
接着是全副武装的士兵手握最先进的武器,一队队排列整齐地依次走过正阳门。关宁铁骑是大明朝的精锐部队,经过李成梁、袁崇焕等功勋卓著的将领的训练,又一直在关外与清军对抗,战斗力无疑是最强的。当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前进时,那股气势还是让京城百姓震惊不已。
太子在城楼上挥手,高喊:“勇士们好!”
检阅的士兵异口同声地喊:“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
“勇士们辛苦了!”
“誓死保卫京城!”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正阳门。
最后,太子站在一辆马车上,金盔金甲,身披黄袍马褂,由吴三桂陪同,从正阳门出来,在检阅的士兵和围观的老百姓中停下来。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太子举起右拳,大声说:“勇士们、京城的父老乡亲们,我是大明朝太子,父皇御驾亲征,我奉旨监国。本太子统帅十万大军,将率领你们,抵挡反贼,誓死保卫京城。”
吴三桂举手高喊:“誓死保卫京城!”
全体官兵齐声高喊:“誓死保卫京城!”老百姓被感染,也跟着一起高喊口号。
太子接着说:“反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现在已经攻打到京城周围。在昌平城,我英勇的大明将士正在拼死抵抗,我们决不能让反贼占领京城。皇上已经下旨,所有的皇家儿女全部上了战场,为保卫大明朝、保卫京城而战。乡亲们,为了我们的江山社稷,为了我们的父母妻儿,为了我们的家园,青壮年男人应该拿起武器,加入到守卫京城的战斗中来。大家愿不愿意?”
老百姓的热情已经被煽动起来了,人群中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愿意。”
太子满意地点点头,说:“乡亲们,放心吧,本太子将与京城共存亡。”
一个十六岁的孩子,竟有如此好的口才和气度,不禁所有老百姓与士兵感到诧异,而且连站在旁边的吴三桂也大吃一惊。
在太子的煽动下,报名参军者异常踊跃,吴三桂从中选了一万五千人编成了预备队,并进行高强度的训练。
吴三桂正在加紧训练刚刚征上来的一万新兵,李自成的五十门红衣大炮已经运到,总攻昌平城的战斗打响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