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是教会生活的核心,是庆祝神拯救和创造之恩,它的内容除了信息以外还有行动,这就涉及音乐艺术、建筑、礼仪及宣讲。崇拜的实践与执行离不开教会的场景,正因为它与教会文化和地方的文化有关,所以,研究崇拜要考虑教会及社会文化处境。
思想崇拜与文化的关系可从四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包括超越文化(无地域,人种的分野),本色化(按处境而变化),抗衡文化(挑战文化),及跨越文化(涵盖不同地道文化)。
超越文化的崇拜元素是指超越地方教会,表达信徒超越时间、文化、空间而合一的基本内容与架构。信徒相信所的复活与圣灵是贯乎诸世界,有超越文化的能力。所以普世的教会都认为,在崇拜中的浸礼与圣桌是神奥秘的彰显。而的运用及宣讲主的死与复活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教会的礼仪如崇拜的基本架构——就是召聚、神的话、圣桌、差遣、节期的庆祝以及信经、浸礼的运用,都是贯于从古至今的教会历史中。
本色化的理念建基于道成肉身的主,降生在某种文化处境的真理。在某种文化与场景中与人相遇。崇拜中的本色化必需要采用某种文化模式和价值,与福音本质相符,才能表达出的意义和目的。寻求元素的本色化要运用适切有效的等同物质与词汇,因关系到要有足够表达一种属教的成分与内容,同时在运用的处境中有相应的意义。例如崇拜的本色化用语,要从理解崇拜本来用语的神学入手,才能运用本色化的语言表达出原来的意思。本色化是布道中重要及有效的方法,能使福音深化于某种文化。本色化可以采取本土文化融入原有的礼仪,使原来的礼仪实践更有活力,更有本地色彩。
抗衡文化是仿效在世上作抗衡文化的工作。呼吁人不要效法世界,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就如祂从死里复活展现出转化,教文化也可以转化世俗文化。世界的事物有违反教价值的,如罪恶,非人性的事需要被转化。教信仰亦应挑战世俗的不公平、不公义等事情。其实,教文化事实上有别于崇拜个人主义和私有化的文化,而防止世俗化也是抗衡文化。
跨文化与教信仰的关系是:是全人类的救主,祂容纳各民、各族、各国、各方的人进入神的国度。教会的礼仪,如浸礼展示了世上只有一教会,众教会在主内要联合与合一,这就是一种跨文化的表达。信徒在崇拜中的分享,无论在诗歌、信心上都寻求普世性,就是见证的身体。跨文化的崇拜企划以尊重不同种族、年龄的人为大前提,崇拜所运用的语法必须是包容性的。
崇拜礼仪与文化适切性的关系,确实是今天教会思想崇拜的一个重要课题。
你认为以上所讨论关于崇拜与文化的对话,哪一个角度对今天的最为重要?
该文章转载自:《崇拜与圣乐随想-从观念到实践》 何嘉敏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