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朋友见我捣鼓起微信公众号,便扣我微信,问我是经常看纸质书或是电子书?我答,“都是看纸质书,电子书不看”。大概朋友见我经常写一两篇半吊子书评吧,才会有此发问。然而,平心而论,那只是一个读书者的私人呓语,算不上书评。过于私人化的狭隘偏见,难免沦为笑柄。
然而,写那些所谓书评的背后,却是我一本一本纸质书阅读后写就的。有时,有些词章只剩下大概印象,于是,我便可以快速搜寻出书本,在划线处,细细品咂一番,那绝对算得上是一种快感和乐趣。
如果让我沿着记忆追本溯源,那我还是看过一些电子书的。但那时候,纯粹是MP4这种新奇的玩意儿在作祟。刚上高中那会儿,课余生活匮乏,除了偶尔掏出抽屉里的MP4听几首歌外,大概也没剩下多少娱乐。渐渐的,身边会有不少喜欢看小说的同学,一到下课后,从口袋里摸出一枚MP4,一手撑着下巴,盯着小小的屏幕,便入迷了。
然后,我偶尔会在下晚自习后,借来同学的MP4听听歌,那也算得上是一种快意的享受了。一日,同学将MP4递给我的时候,一边在我耳边,笑嘻嘻的说到,里面有,看不看,说完一脸任性而诡秘的微笑划过脸颊,我回了回头,蹬起单车,朝家里骑去。
同学给我的那个MP4里确实有不少小说,那时候,诸如《诛仙》之类的玄幻小说,大行其道,受到周边同学的热烈追捧。而隐藏在那些小说里面,我找到了一部《金麟岂是池中物》,那就是同学所提到的。
那个晚上,我揣着那个MP4看到深夜,虽然同学露出诡谲的笑容,在那些露骨的情色描写中,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而后来,他再也没有借过MP4听歌,问他借的时候,他便会笑眯眯的说到,“不给你看了,怕带坏你”,说完瞪着自行车,便跑远了。
后来很长的一段日子里,我再也没有碰过电子书。记得大概是高二吧,从家里淘来一些钱,自己买了个MP4,那时对于电脑白痴的我,甚至都不会下载歌曲,何来寻找电子书。于是很多时候,当我读到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便新建一个TXT的文档,然后复制成文本,带回家里抄录下来。那是一段一场甜蜜的回忆,有关周杰伦和方文山的回忆。
大概是某个晚自习的时候,我在《读者》上读到一篇方文山的《说不出口之后》,词语暧昧、伤感、美丽,恰恰契合了那时我们的心境。于是我疯狂的寻觅方文山。那时的我是迟钝的,我不追周杰伦、林俊杰,也不看韩寒、郭敬明。因此我被堵塞在自我的世界里无知着。直到后来才知道,方文山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于是,我在某些周末,从家中楼下的后门,踅入网吧,如痴如醉般搜寻方文山的诗歌和歌词,拷贝到MP4里,然后,回到家,用笔记本一首首抄写下来。
到上大学的那会儿,我一满本子都是方文山的诗和歌词。而那枚MP4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大概也就是这些歌词和几首梁静茹的歌吧。
当我细数和电子书有关的回忆时,我想还有几位青春文学的作家会映入我的记忆里。、七堇年。刚上大学的时候,课业轻松,生活百无聊赖。我在长沙电脑城买了个MP4,趁着周末,便在网吧里下些电影回来看,偶尔也下载一些小说,打发无聊的课堂。在那一年的冬天,我一个人坐在教室后排,、《葵花走失在1890》、《誓鸟》……
到了第二年,大家都开始纷纷买起了电脑,MP4也就弃之如敝屣,丢在何处,我至今已记不清了。只知道,打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看过电子书。甚至后来出现kindle,我也只是偶尔听人说起,兴趣乏然。而这些年,一直随我漂泊的,都是那些似砖头般的厚重的纸质书。
喜欢纸质书,大概可能是阅读时那种碰得着、摸得到的存在感。我喜欢一手拿着一支笔看书,遇到那些绝美或是触动心弦的文字,就顺手勾勒上几笔,等到一本书下来,处处都是勾画的痕迹。过段时间,再过来翻看,仍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久违的重逢,才会欣喜若狂。
记得大学那会儿,纸质书都比较便宜,碰上打折,十块钱一本厚厚的书也都不在话下。彼时,遇上喜欢的书,便会毫不犹豫的买下来,哪怕囊中羞涩,也会挑中好时机,下单,然后等待书籍送来,有时候遇到喜欢的作家,那一场等待则仿佛望穿秋水。
几年前,买的书大都装帧精致典雅,无论是素色或是其他封面,都极其契合书本的气质,书名起的也不哗众取宠,一本十几块钱的书,犹如获得至宝,文字厚重,装帧熨帖好看,虽然偶尔遇上纸张不好的书籍,但飘逸之间的墨香,依然令人爱不释手。
那几年,我一直保留着买纸质书的习惯,枕边也时常换着枕边书看,无聊的时候,看几页,然后再悄然睡去。毕业的时候,剩下的书籍都舍不得扔,打包几袋寄回老家。
去年,回家看到摆在床头,一摞摞未经收拾的书本,仿佛时光倒转,蒙尘的日子犹如那些泛黄的书本,一下子把我拉回了记忆深处,这时候,书本成了我记忆的开关,点燃了我众多微小琐碎隐秘心事。
现在,我们成了出版大国,每年印刷出版的书籍不计其数,各种电子书充斥网络,仿佛迎来的书写的黄金时代。可是所有的黄金时代都是属于过去的时代。正如普鲁斯特所言,最美的时光是逝去的时光。
于是我发现,现在的书本装帧不再讲究文本气质,书名花里胡哨,哗众取宠,数不胜数。市场成了书籍书版的风向标。老实说,微信公众大号的兴起,催生了众多大号集结出版的书籍,那些文字大都过目即忘。
我忍不住诱惑,也买了几本微信大号的书籍,然而大部分都不忍卒读。这些文字放在快速的微信阅读群体中,情绪化的琐碎文字,直击人内心深处的弱点。然而拿出来出版则索然乏味,没有经过长时间锻造的文字,是没有血性和灵魂的。
我至今依然觉得众多微信公众号里文字,苍白无力,碎片化的阅读即可,若要出版,难免令人困惑,无所附丽的文字,竟如何可以大行其道。
这几年,几经漂泊,我依然会不断的买些书,聊以慰藉虚薄的生活。我甚至怀念和依赖,那种纸质书的质感,喜欢可以不断的翻看、触摸。不喜欢就直接丢进时间的尘埃里。
多么洒脱而自由。然而这种洒脱和自由,只有看纸质书的时候,我才能够拥有。
我很少逛书城、也很少在公众的范围内读书。我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看书、写字,暮色悄悄爬入窗户,夜深人静,书蠹诗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