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
至人虽低于真人,但也可以归为真人一类。“淳德全道”就是尽可能全面地不失真地把自己的德行,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符合自然之道。道就是一,是最高的自然法则,自然规律,而德,就是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事。而真正的真人,是提挈天地,对自然主动施加影响。
“和于陰陽”略逊于“把握阴阳”,“和”就是与自然能融洽相处。我们虽然不能做到“把握阴阳”,如果能去学着做“和于阴阳”,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是我们凡人可以去为之而努力的一个摸得着的目标。“同”是“谐”而不是“和”,我们现在的“和谐”社会,强调的是“谐”而不是“和”,都把“和”作为招牌挂在嘴上,暗地里做着“谐”的事情,要求大家只发出一个声音,按照一个方式生活,不允许不同价值观的存在,稍有不同的声音,立马就被屏蔽删除了,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如此,作为个体人,如何去做到“和”的心境和小环境呐?有难度,但可以争取。
再比如养生,万人同心,一起长跑,就是“谐”,能按照四季养生和个体差异去做符合规律和自身条件的运动,才是“和”。年轻人就可以多动少运,年龄大了身体差了就别太逞强,冬天就需安静保暖,夏天就应减衣避暑,这都是“和”。做菜时候苦味里面加糖,辣里面加酸,青椒炒鸡蛋,就是“五味调和”,吃起来舒服,而苦瓜炒鸡蛋,苦凉带着寒,就容易吃出毛病。夫妻间,你进我就应该退,可不能针锋相对,尊重对方的隐私空间,欣赏对方的生活习惯,才可保家庭安泰。这些都是“和”,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和”!
“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是说中古至人能按照四季变化调整自己,远离世俗世界的困扰,积蓄体内精气让心神得以安宁保全。北温带,,中华文明也诞生在这样的环境,这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古人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都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顺应,不去忤逆自然规律。《黄帝内经》第二章就是“四气调神大论”,对“调于四时”这句话做了充分的展开说明,论述人与气候环境的关系。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的修道者,都会去找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远离尘世的地方,去采集天地之灵气来修真养性,让自己的精能充分被大自然所滋养,精足则气足,以达到精神内守,得以安宁保全的境界。
“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前两句字面就不需要解释了,其含义就是说中古至人因为有了“积精全神”这样的物质基础,那么他的神识就变得超乎常人的敦敏状态,能在身体不动的情况下,心神出窍,去游走于天地之间,探知四面八方的状况。其实这并不是神乎其神的事情,我们普通人也有这样的现象,只是没那么好操控而已。比如母子连心,比如双胞胎的相互影响和感应,比如亲人去世时候托梦告别,都与心神的游离有直接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只是现代科学还无法解释而已。不过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对量子纠缠的研究,也许有一天真的能从实证科学角度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未可知。
现代科学的发展,让人实现了“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梦想,无线电波让远在美国的亲人也能时刻取得联系,听到声音,看到图像,传递数据,而这些东西,恰恰使人产生了对外物的依赖,削弱了自身的本能,以至于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我们还能“视听八达之外”了。因为中古至人做到了这些,不单能延长自己的寿命,能强健自己的身体,也就有资格被归入真人的行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