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 点击上方一键关注小编微信:qianyangshui
出来混,千阳微生活 迟早是要关注的!
二月二龙抬头,地气慢慢热了。阳坡的苜蓿芽慢慢探出了胖乎乎的小脑袋。儿时,我们姊妹几个掐苜蓿芽儿。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一切还历历在目。
下午放学匆匆吃罢午饭,约上伙伴们就出发了。气温还不是很高。老远是看不到苜蓿地里的绿色的。只有走近了蹲下身去凑近地面仔细瞅,才能找到干枯的蒿草里露出的点点新绿。苜蓿芽太短,一下午掐不了多少。奶奶给我说拣莂苗掐能掐得快些。苜蓿芽太小,不得不蹲下身子一个一个仔细地找细心地掐。集腋成裘,篮子里的苜蓿菜才会一点点地多起来。
一个下午下来眼睛瞅得又酸又困,腿蹲得又酸又麻。有的男孩蹲不住了就干脆跪在地里掐。也有人蹲不住了坐在地里掐。有人实在蹲不住坐不稳了,索性躺在地里躺一小会后起来继续掐。太阳是温煦的,天空是明净的,春风是温和的,连空气都格外迷人。
掐苜蓿是个辛苦的活儿,也是个快乐的活儿,想起来还真是一种享受。
掐的苜蓿再少,它也是新春以来大地赐予的最新礼物,看着心里挺开心挺满足的。吃着香喷喷的苜蓿菜,享受着初春苜蓿的清爽和大人们赞许的目光,心里无比的快乐。苜蓿芽往往是二月二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
有时一下午掐的苜蓿还盖不住笼底,但耗的那段时光还是蛮享受的。妈妈从来不埋怨我们掐的苜蓿太少。掐苜蓿时伙伴们还可以在一起讲故事说笑打闹,偶尔也作游戏。他们的调皮捣蛋欢声笑语犹在眼前。
掐累了,大家赢苜蓿玩。在地里挖个小土坑,几个人每人放一小把自己掐的苜蓿,然后在三四米远处划一横线,大家站在线后挨个往里投掷自己掐苜蓿的小刀赢苜蓿。谁先投进去,那一窝苜蓿就归谁。投掷的先后顺序由猜石头剪刀布产生。大家很守规矩玩得也很专注开心,爽朗的笑声时时回荡在山谷崖畔。
夜幕降临时分大家提着竹笼里的苜蓿欢欢喜喜地各回各家。赢的苜蓿多的伙伴会自觉分一些战利品给少者,以免他回家遭大人骂。
好多时侯我们在苜蓿地里还能挖到小蒜,书名可能叫野葱还是野蒜。我们千阳人叫它小蒜。刚长出来的叶子细细的,长长的,有点像小葱。唯独不同的是叶子略显三棱状,末端尖尖的。刚挖出来的小蒜叶子碧绿鲜嫩,特别清爽。
叶子中心是空心的,呈管状。小蒜入土部分是白色的末端膨大成球形。外形圆圆的更象大蒜,吃起来里面一层一层的又象洋葱。所以,我至今也没有搞清楚那种野菜到底该叫什么。
开春刚长出来的小蒜,细细的嫩嫩的,这儿一簇那儿一撮,有点象小韭菜。掐苜蓿时眼前突然出现一簇鲜嫩的小蒜,心里是特别惊喜的。那叶子细得简直象一把细针垂直地扎在地面。由于太细太小,挖出来的白根小得没法剥掉外皮。这时候我们一般是不会连根一块挖的。就象割韭菜那样捏紧,然后用小刀一撮一撮把地面部分紧贴着泥土割下来,码整齐放在篮子里。只有等到大一点了才连根一起挖。说是根,其实那象洋葱一样,叫它鳞状叶片可能更合适。根特别嫩,带根的小蒜更香更好吃。
回家后捡掉枯叶待妈妈做饭时用。妈妈把小蒜和红辣椒炒在一起就馍吃。小蒜翠绿、辣椒鲜红,红绿相映的那个鲜艳劲让人一看就流口水,又香又辣特别可口。小蒜还可以炒菜就面条,特别香。记得儿时孩子们常说的一句话:“小蒜香死老汉。”
星期天我们到山里去挖小蒜,那里的小蒜特别多,回来后可以美美地吃“韭饼”、饺子等美食。
随着气温的升高,小蒜长得很快,单个生长的可以有小指那么粗。挖一小笼是比较容易的,但已没有刚开春时那么嫩那么好吃了。可以美美享用小蒜的时间也不是整个春天都可以的。
当然,最多的时侯我们掐苜蓿。
长大后再也没有那么多闲暇时间去掐苜蓿挖小蒜,享受春天赐予大地赐予我们的美好时光了。好多时侯忙于琐事竟然会忘了春暖花开、会忘了苜蓿芽能掐了,小蒜长大了。
掐苜蓿挖小蒜,和许多美好的时光一样,只能成为永远的美好回忆。
征稿启事
“千湖文苑”主要接收和千阳民俗文化、人文风情有关的文艺稿件。作品要求格调高雅、健康向上。来稿一般不超过3000字,如有配图请发附件并注明。
燕伋书院将定期邀请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宝鸡市作家协会、宝鸡市职工作家协会有关人士定期对来稿进行筛选和修改,随后择优刊登。
“千湖文苑”统一投稿邮箱为1131373853@qq.com,来稿请务必留下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