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就是“溺爱”,我愿意再多爱一点|宝安德育家庭教育年
2019-04-04 12:17:12
早教课程
![]()
最近给儿子买了几个书架,因为家里的书实在又放不下了。因为楼下的小仓库已经几乎塞满,实在找不出放置的地方。天啦!这么好玩的纸箱去废品回收屋卖5块钱不到,我心里不甘心。他跟小表妹一起将一个大的箱子推翻,然后两个人钻了进去,说这是他们的房子。然后还有属于他们的小仓库、厨房,最大的那个还可以做一个“小卖铺”,卖儿子最喜欢吃的炸鸡腿。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我自然是歹说好说地把箱子都留了下来。这些箱子你自己想办法去收,反正不要占用仓库的过道。于是孩子玩的时候,我就一个个搬出来给他们玩,玩了之后又一个个搬到仓库隔层上边去。王尔德说:”我设想所有迷人的人都是被溺爱的,这是他们吸引人的秘密”。奶奶心急地凑过来说,“快多吃点,吃多点长个子,不吃饿肚子”“他说自己吃饱了,肯定是饱的,这么大的孩子知道感觉了。”有时候一件灰不溜秋的衣服孩子坚持穿着,他觉得合身舒服。“来,爸爸给你穿上,我也觉得这衣服挺好看的。今天听你的,就穿这件吧,明天我们可以试一下奶奶给你找的那件,好不?”有时候午睡醒来,孩子发现奶奶不在,奶奶往往去了厨房或者厕所。所以我妈每次很不高兴地说,“我在这啊,就知道哭哭哭,哭什么啊”假如我在家,我会过去跟刚刚醒来的他说说话,如果他需要的话,我会紧紧地抱起他。而且我发现如今每次抱儿子,他都非常激动,紧紧地搂住我。孩子那小小的情绪需要被安慰,小小的世界需要被关注,被理解。孩子最初爱他们父母,等大一些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时候,他们原谅父母。前几天有朋友留言说“我们小时候,育儿理论是,什么都是孩子的错。终于轮到我们做父母,结果育儿理论变成了,什么都是父母的错。真悲催~”其实,我一点也不觉得这是一种悲催,至少不是孩子的悲催。也许,是我们自己的悲催,因为在我们小的时候,能被父母理解,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太少了。在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过去,我们的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不够的。当我们做了父母之后,发现自己用父母以前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惊奇地发现孩子也受着我们小时候受的苦。我们发现,自己在童年里跟父母的关系,如今都内化成了自己内在的关模式,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性格命运。如果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丰盛和自由,那成年后更能收获幸福。而父母的匮乏和沉重,会让孩子受到制约,也感到沉重。所以很多小时候从穷养中过来的人,长大后就算有钱了也不会觉得自己富有,反而觉得自己很空虚,因为小时候的匮乏是永远也难以弥补的。所以,父母发现自己的错误,不是悲催,反而是一种进步,因为我们越来越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人,越来越了解孩子的天性,越来越注重父母本身的学习和完善。那是因为对自己的爱没有把握,对自己的焦虑,以及对孩子的一无所知。一位母亲为她已经成年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问她,“当你的孩子系鞋带的时候总是打死结,今后是不是没有给孩子买过有鞋带的鞋子?”“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孩子第一次自己穿衣服,差不多扣一粒扣子都要10多分钟,然后你就骂他笨手笨脚?”“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依靠自己的关系帮他找了工作?”“当他生病的时候,你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在孩子第一次尝试着迈开脚步,想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是你束缚住他的手脚。在孩子需要你理解他,懂他,支持他的时候,是你忽视了他的感觉。很多父母像这个母亲一样,给孩子庇护。让孩子失去成长过程中试错和改正的机会。从不放手,一切包办的父母,才会养出一个一直断不掉奶的溺爱孩子。不管你是已为人母或为人父,或者你即将成为一个父母,一定要大胆地去爱孩子。不畏他人的闲言碎语,丝毫没有保留,不带功利目的去爱。
2016年,宝安区教育系统将全面启动“德育·家庭教育年”系列活动。活动年期间,将举办首届宝安区班主任节,大力弘扬班主任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将从优秀班主任和校级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中招募挑选教师,成立宝安区中小学德育导师团,经集中培训合格后,并定期到学校开展个性化德育研究和个别化指导活动。此外,还将将搭建线上线下家庭教育平台,其中包括在宝安教育在线和宝安教育微信平台开辟“家庭教育专栏”,开展“三生教育”融合家庭教育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建设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坊,并将启动“家长教育系列读本”的编写工作,开发多元化、适合家长需求的家长课程。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养育男孩,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