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禅茶佛语"↑感悟人生
讲禅和茶,是现代人的时尚,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人们谈到茶就会联想到禅,谈到禅就联想到茶,禅和茶紧紧联系在一起。“茶”和“禅”的结合,茶已不是简简单单的茶,而被赋予禅的精神,提升到文化的、精神的层面,使茶更具有魅力。“禅”和“茶”的结合,令通常认为高深的“禅”,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的当下,也可以体会得到。“禅茶一味”,不是刚传入中国就有的,它发展的过程非常漫长,是对印度思想的理解、吸收和消化,是中国特色的缩影,也是了解汉传的较好契入点,是在中国生存、调整的最佳方式之一。汉传,他的精神没有离开的根本教义,只是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盛开出美丽的花朵,别具风韵,脱俗而不怪异。
在禅寺里,僧人喝茶不只是喝茶那么简单,而是提升到修行的层面。禅也不是一种枯坐,而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大师在《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中论》中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盘。”这就是所说的二谛思想,中道观。吃茶是禅寺里僧人一天中必不可少的修行之一,在许多清规中都有具体规定。当然,“茶”能引起禅师的高度重视,这和茶自身的特性是分不开的。同时茶也是供佛及待人接客的佳物。那么如何令现实生活中充满禅机、如何将禅的精神落实在日用事中,这才是“禅茶一味”的目的所在。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禅和茶之间的关系,笔者就禅寺规约中对茶的三种功用,进行简单的探讨,来认识禅寺吃茶的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从戒律到清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不但不与本义相违背,而是更好的对内涵的发挥。清规虽然不是制定,但其精神和的本怀没有区别,都用来规范僧众的身心。
二、从清规中看茶在禅寺中的功用,简单介绍禅寺清规中茶的三种功能。在落实这些具体事物时,茶已经融入禅的精神,吃茶本身就是修行的一部分。
三、禅茶不二。寺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茶,茶是生活的缩影。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禅茶的精神,迎接我们每天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完善我们的人格,这是探讨“禅茶一味”的价值与意义。笔者生活在丛林中,愿就茶禅的关系,同大家交流与分享。
一、从戒律到清规
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之后,通过不懈的努力把自己觉悟的真理告诉大家,让所有的人都能分享到这无上的法喜。追随出家,分享生活的艺术,这样的一个群体,就是僧团。如在中经常读到“僧千二百五十人”,就是那时长期追随修行的团体。由于不断发展,僧团规模越来越大,僧团内部的管理制度亟需完善。僧团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精神食粮,通过听闻讲法,同修之间法益交流,以及自己努力修行来解答内心的困惑,以达到和一样的觉悟。二是物质食粮,在现实世界生活,必须要解决滋养色身的问题,僧团需要供养。印度出家僧众自己不从事生产,以托钵乞食维持色身。但僧团日益扩大,若没有足够的社会声誉,谁肯供养这个群体呢?我这里不是说僧人出家是为了供养,但是为了社会大众能认可僧团,欢喜地供养僧众,必须要制定戒律,完善僧团内部的管理和建设,令社会大众对僧团有信任感。有了戒律的保障,才能健康地发展,佛法才能得到传播,僧众才能安心办道。因此印度的戒律必须要符合印度文化的大背景,遵循印度世俗文化,这也是体现真俗二谛圆融的思想。
佛法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最初影响还不大,不但被时人误解,还遭到外道的排挤。人们会把与神仙方术等视。到了魏晋时期,依靠西来圣僧和中土大德们的弘传,才在中国土壤上扎下一点根。此时的还不能完全独立地发展,因为没有广大的民众基础,只依附于上层贵族和士大夫们的护持,所以道安法师讲“不依国主,法事难立”,可以想见当时势力的微薄。而到了南北朝之际,中国的命运大大改观,首先从义理上能得以相对正确地理解,而且经过大德高僧的努力,在教制上也发展出一些比较符合中国的制度,和印度是不完全相同的。到了隋唐时期,各个宗派的建立,使汉传达到顶峰。不过此时对僧众的身心规范仍是采用在印度制定的、适合印度文化特色的制度(戒律),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则仅为辅助,来充实制度建设、僧团管理及政教关系。
另外各宗义理过于繁琐,对修行阶次作出繁杂细密的规定,使人感到真正达到解脱遥遥无期,即使有深厚文化素养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及时间,也无法阅读大量的,所以此时的只停留在少数士大夫和有地位的僧人之间。的诞生,可以说是对这种状况的突破,是一次革命。我们知道,不是一般的世间学问,很多僧人不满足于知识,而是怀着很强的出离心和慈悲心,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学习佛法是为解答他们的困惑。的创始,就是本着这个理念,对佛法真义的一次回归。本着四依的精神,不拘泥于教条和带有宗教色彩的框框,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印心”,打破已有的常规,创立禅寺。终于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爱戴,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令中国的命运得以延续。这么多出家僧众要生活,同时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复制根据印度文化背景所制定的戒律,是行不通的。因此,随着的诞生及不断发展,在不脱离戒律和佛法的精神之下,清规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中土的出家僧众身心有了恰当的规范,才能在中国有更好的生存空间。
传入中国一千多年,经过历代高僧大德及外护的努力,到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时,才产生出一套较完善的符合禅寺的规章制度,这就是所谓的“清规”。
百丈立“清规”原因及意义,《宋高僧传》卷十载曰:
后檀信请居新吴界,有山峻极可千尺许,号百丈屿。海(怀海)既居之,禅客无远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邪!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乃创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
宋翰林学士杨亿《古清规序》也记云:
百丈大智禅师以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列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度,故常尔介怀。乃曰:佛祖之道,欲延布化元,冀来际不泯者,岂当与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耶。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哉?师曰: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宜也。于是创意,别立禅居。
别立禅居,是因为居于律院之中,的说法、住持,未合规度。从达磨大师少室山传禅开始,到六祖大师的时候,已经蔚为壮观了。最初,禅者虽则依寺而住,但实际多是离寺而居,达磨大师即是在山洞之中面壁修禅,其他如佛窟惟则开始是在天台山的岩洞里修行,鸟窠道林则是在一棵大树上修行,石头希迁则是在寺院外面的一块大石头上结庵而住。随着国家对僧团的管理加强以及律宗的迅速发展,禅僧一度被要求在律寺之中居住。然而,律宗的修行生活,对于禅者的心性来说,似乎成了一种障碍,因此禅师们有必要在律寺之外,另建立符合禅者修行说法的道场。
清规的建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百丈清规的创制是承六祖“若欲修行,不由在寺”的主张,由栖息山林、岩石、阿兰若而别立禅居,既而独创禅规的结果;第二,百丈清规的创制也意在检束僧人德行,改变丛林龙蛇混迹、凡圣同居的局面;第三,百丈清规的创制是中国僧众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演化的结果;第四,清规的建立精神,不拘泥于大小乘,但吸收大小乘戒律精神,又超越大小乘,符合当时的时节因缘,契理契机。
“清规”是指禅寺的组织规程及寺众(清众)日常生活之规则。即禅门中关于大众行、住、坐、卧等威仪所定之僧制,为丛林众僧所必须遵守的仪则。清,清净大海众之略称;规,规矩准绳之意。又以所立之仪轨能清净大众,故称清规。自达磨东来后三百年中,禅僧多依住律院或岩穴、树下,尚未营建禅院,因此也没有一套自己的规矩制度。到四祖道信禅师时,禅僧才开始有自己固定的修道场所。至百丈怀海禅师,依大小乘经律,制定丛林规矩,撰《清规》二卷,广为流行,世称《古规》、《古清规》、《百丈清规》,此为禅家清规之始。此后,天下丛林皆依此清规为寺院生活之仪则。
二、从清规中看茶在寺院中的功用
茶具有清火提神、静心轻身的保健作用,早在远古时代,其功效就已被发现,此后又得到更深入的认识和详细的记载。《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官修《唐本草》中写道:“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喝令人少睡……苦茶下气,消宿食。”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也谈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可见,作为日常养身保健的饮品,茶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茶与禅结合是极其自然的事。由于吃茶有利于修行,它亦成为寺院每天不可缺少的饮品。唐封演《封氏见闻录》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此可见,民间的饮茶风俗源出于僧人的坐禅饮茶助修。吃茶有助修行,同时修行也离不开吃茶,故清规中将坐禅饮茶列为宗门规式。
多田侑史《数寄:日本茶道的世界》(台北稻乡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中曾说到中茶的功用性质,共有三种:一、宗教性祀礼仪之茶;二、寺院、僧侣间内外接待礼仪之茶;三、为解大众之饥渴所施之茶。虽然说的概念比禅宽泛得多,但是在诸清规中确实可以看出禅寺中的茶有这三种功用。藉由这三种功用,我们可大致了解禅寺的吃茶制度。
(一)茶是禅寺中最好的供品。
佛寺每天要向佛菩萨上供,是离不开茶的,佛前必须有三杯茶。同时佛门中有十种最好的供品,其中就有茶,且还居于首位。十大供品,是指茶、食、宝(珠宝)、珠(念珠)、衣(袈裟)、香、花、灯、渡(水)、果,在福建等传统保留比较完整的地方,现还经常举行这种“十供”的大型佛事,仪轨还留存在民间。寺院普遍举行的瑜伽焰口中也有这样的经文。每届初一、十五及佛诞日,寺院会举行上供仪式,僧众所唱的香赞《虔诚》有“蒙山雀舌茶奉献”句,“蒙山雀舌”是指今四川雅安的蒙山茶,在宋代为宫廷贡品;以最好的茶来供养三宝,以表僧人内心对三宝的虔诚。可以看出,茶被尊为供佛的至品。
(二)茶是禅寺中最好的待客品。
《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六详细说明了方丈和尚请大众吃茶的规矩:
凡方丈请斋(或请茶),堂中首众,预表堂云:“日方丈和尚请斋(或请茶),诸师各具威仪。外诸寮执事,集至客堂,候侍者请会齐。”堂师照执次序,同上方丈排立,住持临座。维那云:“众师顶礼和尚。”毕,分次序座。各具威仪,勿得言语。杯盘碗箸,不得作声。斋毕(或茶毕),若住持有说,听毕,一齐起立出位,向上排立。那云:“众师礼谢和尚。”礼毕,各回本处。又两序,为内外纲维。大众领袖,互相体重,纲领振矣。凡结制、解制、冬至、除夕、元旦等大节,住持当请方丈斋,及犒劳两序,新旧茶汤,点果五色。……
方丈请斋请茶,事非一端,此只言节序,普请序执之规也。或新安单,或新请执,或别有事,均有斋茶之设。大约住持之待众也,慎以择之,诚以推之。各执之匡主也。忠以襄之,和以商之,即有意见不同,总以理长则就,唯冀利益于常住而已。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每逢寺院有大的节日,寺院住持为了犒劳大众、团结上下、和谐寺院生活,会请大众吃斋或者吃茶。
同时僧众还经常受各处的宴请喝茶,为了不失礼数,也定下规约。如《禅苑清规》规定知客的职责:“官员、檀越、尊宿及诸方名德之人入院,先令行者告报堂头(方丈和尚),然后知客引上,并照管人客,安下去处。如寻常人客,只就客位茶汤。”可见,在寺院里以茶待客是非常平常的事。除了客堂里的知客师,丈室里的侍者师也要负责以茶来招待大家。《禅苑清规》中的“侍者文”规定:“煎点茶汤,各依时节;往还来宾,咸得欢心……内外侍者,虽为分司列职,常须合同,供给茶汤,勿分彼此。如夜间珍重,粥前问讯,即当禀问来日或今日有煎茶汤及处置之事。”
《禅苑清规》中的“赴茶汤”还规定:
院门特为茶汤,礼数殷重,受请之人,不宜慢易。既受请已,须知先赴某处,次赴某处,后赴某处。闻鼓板声,及时先到,明记坐位照牌,免致仓皇错乱。如赴堂头茶汤,大众集,侍者问讯请入,随首座依位而立。住持人揖,乃收袈裟,安祥就座。弃鞋不得参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声。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袈裟覆膝,坐具垂面前,俨然叉手,朝揖主人。……
吃茶不得吹茶,不得掉盏,不得呼呻(一作呷)作声。取放盏橐(托),不得敲磕。如先放盏者,盘后安之,以次挨排,不得错乱。左手请茶药擎之,候行遍相揖罢方吃。不得张口掷入,亦不得咬令作声。茶罢离位,安祥下足问讯讫,随大众出。……
可以看出,僧人受他人之请吃茶时,也有一套很严格的规矩,既不失出家人的本色,也随顺世间的礼俗,修行和生活并不矛盾。可惜这些礼仪现只保留在极少数寺院,普遍已经看不到了。笔者曾经接触过日本茶道,其吃茶仪式多为“禅苑清规”的体现,也能让人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每逢正月初一、元宵节、中秋节、除夕夜,寺院都会举行“普茶”,这些仪式在清规中都有规定。可以说,茶是寺院中最好的待客之物。
(三)茶是禅寺中最好的饮用品。
修行没有身体便无从说起,但是也不能过分迷恋色身。出家僧众严格要求不能有个人主义,甚至是佛、方丈也不能例外,只有依清规戒律、教义来办事,即所谓“依法不依人”。每年冬季禅七的开头,维那师或者是堂头和尚、班首师父一再要强调的,就是依规矩办事。认为,人最大的烦恼就是有自我的存在,同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能主宰我们的神我。一切事物生起和消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原因的。修行首要的就是打破自我,因此禅寺的很多清规是本着这种思想而定。吃只有在五观堂和禅堂内与大家一起吃,住也没有个人的空间,而是睡广单(通铺)。虽说这个色身是假的,但是要借假修真,所以禅寺里有严格规定,常住每天要供养在禅堂用功的师父,一天之中要“三茶(每天要喝三次茶)四饭(一次不能吃得太饱,不利禅坐)两点心(其中包括水)”,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修行。吃饭或被认为是疗饥疮,所以晚餐在寺院里叫做“药食”。一天多次吃喝不是出于对衣食的追求,而是滋养色身的必要。冬季每天早晨要吃姜片和开水,夏季早晨要吃盐开水,这些都有利于养身,以助修行。不然一所大寺常住僧众百余人,没有考虑到僧众的健康,大众师父们是无法安心修行的。
寺院的理念就是大众好好用功办道,不要分心,故丛林里有这么一句话:“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常住师父只管修行,除了修行就是修行,没有任何事可以打他们的闲岔。为了贯彻这种精神,清规中规定寺院的各个执事要负责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高旻寺四寮规约》中有关“茶头”一职:“茶头之难当,如黄连之难吃无二也。水开不足者不如人意,要开水只有热水又不如人意,要热水不烫者不如人意……烧茶,要用茶水以前即烧,不用时不烧。”(《客堂规约》,南华寺印本,第44页。)规定非常详细,可见茶头不好当,责任重大,没有护持奉献的精神是办不到的。在这一群执事当中,开悟者很多,有名的“沩山典座,雪峰饭头”就是干这些苦役出身,六祖也是如此。
在禅寺每天的坐禅中,吃茶也是修行的一部分。《云居仪规》中说在早四支香、午板香、养息香等最重要的打坐中,必须要吃茶。就拿午板香来说,由于刚吃过午饭,大众容易犯困,所以必须要吃茶来提神。
……挂二板一钟,吃二板茶,散香师卓过散香,将散香四六分拿好,靠在佛前香炉西边,上拿杯篮子进堂。先散香桌上(放)五个杯子,和尚(方丈)的茶水用小盘托,有悦众送。如果和尚不在堂,只散三个杯子。次由西顺序散,脚站丁字步,右手拿杯篮,走三块砖。接杯人,用右手接茶,如要半杯,或多或少即抬杯轻碰下壶嘴即可。双手托杯,双龙吸珠式,搁在两脚上。散毕提壶,走三块砖。凡做公事,都要卷袖子,倒好后,水壶放香桌对面二块白砖中间。接茶人用右手接茶,左手吃茶,须一次吃完才放下。双手托杯龙吸珠式,置于双腿上。散香师倒第二巡茶,慢慢走,有人再要,伸手就斟。当值师有倒第三巡,茶壶放中间。杯篮子东边紧靠杯篮,茶吃毕,大众师将杯子放于第二块砖缝上,听维那师卓杯子。散香师先收香桌上杯子,放杯篮子内,后由西顺序将杯子收起来。收杯时,长褂向左撩起,脚站丁字步,当执师拿手巾抹香桌水后,收东边杯子。……(《云居仪规》,第134页。)
这是禅寺喝茶的一般仪式。这种仪式,大家训练有素,同时还要求在喝茶时不要忘记本参话头。为了让大家对禅堂的喝茶以至禅寺生活有更好的了解,仍举云居山寺院禅七期间的作息为例,如下表:
(禅堂)七期每支香行坐时间表
(《云居仪规》,第185页)
从云居山真如寺的一天作息可以看到,除了静坐的时间之外,大众全部要在禅堂内跟着圈子,跑香行禅,班首讲开示,大众听闻佛法。时间安排得如此紧迫,打坐时又不能睡觉(如若睡觉就会有监香师父来打香板),没有足够的营养是不够的;同时打坐也容易上火,必须要多喝水,不然十个禅七两个多月的时间,体能也是不足以坚持下来的。因此吃茶是每个大众所必需的。这些规定有其科学性,同时又是很好的养身方法。这些方便的设置,值得我们去品味寻思。(待续)
三、茶禅不二
学佛者追求圣道,为了这一目标,多少人付出艰辛的努力,精勤修行,局外人是难于理解和想象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明白修学的方法,用的话讲就是一定要有很高见地。如百丈大师对弟子黄檗禅师说:“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受。”(《古尊宿语录》)有了见地以后,那就要强调功夫了。没有功夫就不会有很高见地,而没有正确的见地做引导,亦难有何功夫,其实就是要解行并重、所谓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行。没有见地,只喊修行,那是盲修瞎练;只说见地,不去实修,那是在说食,不能充饥。所以学佛修行,功夫和见地恰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为了澄清这个理路,禅师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告示大家。
以茶与禅为喻:茶可以说是生活的缩影,用二谛的思想来说,茶属于世俗谛。而禅是不可言说的,但它确实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它是离言绝相、离四句绝百非的,可以说是第一义谛。如果没有第一义谛、没有禅,我们没有办法解脱,更不用说成佛。在中讲二谛圆融、真俗不二,因而禅与茶也就可以结合起来。
僧人把茶供奉给佛菩萨,以表自己的感恩心;以茶来供养客人,以表待客之道,以表提倡的平等心;以茶来滋养色身,辅助修行,以表平常心。茶遍及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在茶的基础上融入禅的精神,这不是最好的修行吗?所以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修行脱离实际,那就无从说起。见地不离功夫,功夫不离见地。如何做到这两者的结合,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以假修真的中道观
寺院中最密集的修行生活体现在禅七。从上文云居山的禅七禅堂作息表可以看出,僧人修行是动静结合的,修行的精进超出常人的想象,如果没有足够的体能是打不起精神的。印度的戒律规定出家人过午不食,这种修行方法是不符合中国禅寺的实际的。因此,禅寺通过一套清规,吃茶和点心,以便大众保持充沛的体能,更好地修行。
在平常人的眼里,修行是不吃不喝的,那是一种错误认识。当然出家生活是寻回久已失落的心,背尘合觉,并不是贪图物质的享受。如果色身不存,就没有办法修行,要借我们五蕴假合的色身来修清净法身。如经中讲:“佛法难闻,人身难得。”色身是修行最好的工具。尤其在六道中,只有人才能够修行。中说一切皆空,但如果一味执着于空,那就是堕落断灭;若一味贪着色身,那就是执着常见,都有悖于佛法的精神。所以《中论》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大正藏〉第30册,第33页。)其实中道观就是正确地看待事物,就是离了断常二见。虽说色身有坏灭的一天,但在还没有坏的今天,它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是修行圣道的工具。喝茶不但滋养色身,同时可以提神,利于大众用功办道。
(二)茶禅一味的不二思想
“茶禅一味”的提法最早是出自宋代圆悟克勤禅师的《碧岩录》。这一说法,也不是克勤禅师的独创,其实就是中“不二”思想的显现——这一思想在《维摩诘经》三十二位菩萨的讨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修禅不离吃茶,吃茶即是修行。
还很多人认为,修行就要脱离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和修行没有半点关系。如果这样,赵州和尚就不会叫弟子“吃茶去”了,而虚云老和尚也不会在高旻寺吃茶时开悟了。修行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从“吃茶去”公案来看,其中就包括佛法和世俗的礼仪。就上文所述禅寺里茶的三种功用来说,前两种——供佛和请客,好像和佛法的第一义谛没有丝毫关系,那么在清规中对如何站位、如何喝茶等一系列的礼节,为什么规定得那么详细?没有必要吗?不然。中国是礼仪大国,一切事物都有规矩。虽说在空性面前凡圣平等,但是在现实中还是要有尊卑贵贱老幼的区别,因此也要考虑到礼仪等问题,故“第一义谛,不坏世俗谛,佛法不坏世间”。可以说,吃茶这一事,已经把所有的人生道理包含在内,只要我们能吃好这杯茶,就可说是会了生活的艺术,就是最好的修行。禅茶一味,吃茶和参禅不是对立的,能会此,就能充分体会了的不二思想;这同时也是修行的入手处、前往圣道的明灯。
(三)道在日用中的生活禅
“吃茶去”公案产生于唐代的赵州,现在净慧老法师又在赵州提倡生活禅,这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其实,茶和禅紧紧联系在一起,也就是以禅的精神融入生活、在生活中透禅机。换言之,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禅的精神?只有通过功夫和见地两者的结合才能做到。
《华严经?净行品》的经文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都回归到佛道、利益众生之上。因此修行并非有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方方面面。如马祖道一禅师所说: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古尊宿语录》)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内心保持平静(无造作、无取舍)、平等(无断常、无凡圣),而不是刻意修行禅法。很多祖师修道也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行持,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谈禅也好,说茶也罢,谈的说的其实并不是具体的禅或茶,但是又没有脱离禅和茶,这样不局限地理解禅和茶会更好。故有人说,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什么样的人泡出什么样的茶。由此可见,茶和你并没有什么区别:在茶的基础上融入禅的精神,那才是真正的茶人生活。生活中有禅,才是真正的生活禅。
(四)真俗不二的“人间”
“人间”的提法,为当代太虚大师所首创,得到很多大德的呼应,现在更成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方针。我们要清楚,人间不是低俗。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误入歧途,针对“学佛是把幸福寄托在来世,只是为死人超度,为活人祈福”而忽视佛法的内在精神、脱离佛法指导人生的现实功用 ,所以要提倡人间。
佛法在世间,在人间成佛。在人世间,吃茶待客,处处都能显现佛法礼义圆明的内涵。如果脱离现实,就不明佛法。因此在人世间喝健康的茶,有健康的身体;并用禅的精神、禅的超脱、禅的圆融、禅的自在来处理现实生活的各种问题,就会生活得有价值、有质量、有品味。如果说佛法对现实人生没有益处,那么佛法也没有存在的价值。的伟大和魅力,就是让大家通过修习佛法,在现实生活中过得更幸福、美满、和谐。在清规中,我们没有看到修行要脱离现实生活,而恰是在现实生活中修行。
人间是摒弃世俗的:如果内心没有对佛法正道的追求,还是渴望名利的世界,用之名,不行之实,使很多人无法识别,那是欺世。当今的世界,人们面临种种压力,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要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佛法,应用佛法精神来指导生活,这才是人间的真义。不要寄托在来世,不要寄托以山林,就在当下,就在现实,方为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