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改编自IP的25部自制剧吸引了196亿次的播放量,而今年前八个月上线的23部改编剧已经吸引了238亿次的播放量。从总体来看,全网28%的IP改编剧收到了82%的播放量,其引流效果非常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投资的风险,在客观上也助推了大家争夺IP的热情。
IP作为新势力、新力量,对内容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2016年12月22日,2016西湖IP大会在杭州市西湖区召开。本次大会以“内容重生、超链未来”为主题,、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省作家协会、西湖区人民政府主办,东方星空数字娱乐有限公司,,旨在搭建编剧、作家、内容制作公司探讨文化的平台,寻找浙江影视行业发展新机遇,推动浙江乃至全国行业长效健康发展。
此次大会邀请了为数众多的影视行业人士,大家就时下的IP热、IP开发以及IP价值判断进行了激烈的探讨。
IP还能火热多久?
必须对IP热持以冷思考
张燕(浙报集团副总编辑、浙江在线总编辑)
作为泛娱乐产业链上的连接器,IP正在推动泛娱乐商业模式的转型。以前影视作品基本上都是根据严肃文学改编,一部小说拍成了电视剧或者电影以后基本上完成使命了,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一部网络小说可以变成网络剧,院线的电影还可以改编成游戏以及其他的衍生产品。
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普及情况下,通过IP实现了影视、游戏、文学、音乐等不同内容产业的跨平台融合,为用户提供了跨平台更深入的一种体验。产品也因此有了更高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当然大家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IP也并不是万能的,好的故事才能王道,对IP过多迷信、盲目追逐和开发,也背离了内容创作本身的规律,对内容产业生态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今年以来,不少改编自IP的影视产品也没有带来预期的市场效果,所以实践也证明了一些粗暴的、不求品质来短平快开发IP也会损耗IP本身的价值。所以这些现象的出现促使我们必须对IP热冷静思考。
“IP产业里的内容之花”沙龙
从左至右:夏烈 周恬 吴又 蒋胜男 郑重
IP在经历去泡沫化的过程
郑重 (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
从知识产权概念来讲,所有文学作品、故事形态都是IP。但事实上我们所理解的IP主要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是这样的故事形态已经有一定的受众基础;第二个最核心的它具备产业开发的价值,尤其是影视、动漫和游戏三大产业的开发价值。
但2016年我们目睹了很多好IP的扑街,IP的扑街是一个阶段性的必然,因为前两年的IP实在太疯狂,但另外一个方面IP不会死,IP目前仅仅是存在着很大的泡沫。但是这个泡沫是一个坚强的泡沫,因为无论这个泡沫有多大,每一年肯定有一些爆款、乃至现象级作品来自于IP,所以它一定是一个坚强的泡沫。
IP不会消逝,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IP
蒋胜男 (著名作家/编剧,《芈月传》作者)
我认为不管是唱好还是唱衰,IP总在那里,IP成为影视所有其它媒体的改编渠道一直存在,甚至从最早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开始,就是一个IP,包括《哈利波特》、《魔戒》。但是每一个时期好IP的量总是不多的,所以它需要你做一个很精准的判断。
目前IP开发存在哪些问题?
警惕泛IP论
吴又 (云莱坞CEO)
如果要很准确地去判断一件事情,你不能站在当下,你要站在历史的纬度和未来去看它。但今天,我们在这个过程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 IP的转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第二点,我们要关注一件事情,就是什么是IP。在影视行业里面,动辄说一个作品就是IP,其实是危险的。我们要警惕这种泛IP论,可以成为IP的实际上少之又少,IP没有那么容易产生,它需要漫长的时间。
理应关注内容,而非数据
周恬 (《遇见王沥川》制片人)
IP其实没有那么神秘和神圣,现在在改剧过程中也有很多盲目的现象。一个就是过度囤积而不开发,这对原作者其实是一个伤害;第二,许多影视公司并不关注内容本身,而是只关注数据,但现在互联网时代,数据造假其实是很简便的,这使得许多公司会买入一些IP;另一类影视公司甚至自制数据,用技术手段来“制作IP”。所以真正还需要关注到内容本身,而不要被数据迷惑。
电视剧《遇见王沥川》剧照
什么样的IP才有价值?
有恒久价值的才是艺术品
相国强( 《少年巴比伦》导演)
我们当时在两部纯文学作品中挑中了路内的《少年巴比伦》,因为故事发生在封闭的工厂,而中国人对工厂有特殊情结。从制片角度来看,选择这个剧本,也是因为这是一个讲述封闭空间的故事,制作上会较为节俭。
在谈判时候,我们向路内保证第二年6月份开机,这个在很大程度上打动了他,因为现在做IP最大的问题就是制作者如何保证原作者的利益,有时候钱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是把作品做出来。我们在宣传时候,也将路内作为最重要的品牌来做,以最大化尊重原作者。
纯文学作为电影存在一些难度,第一是票房不会太好,它属于高雅文学,受众面不会像通俗文学那么广泛;第二是纯文学不一定能卖很高的价格,因为涉及到转化的问题,这个转化的结果未必是好的。现在莫言作品炒到数百万,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得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才能保证平衡。而纯文学的作品要达到这个体量是极其困难的,所以它的报价和制作都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电影《少年巴比伦》海报
那么纯文学作品的开发价值在哪里?我觉得是这样,就是现在大家都在开发电影,但是真正能够剩下来的没有多少部,许多电影和汉堡薯条没有区别,只是快消产品,过不了几年就会被人遗忘,只有真正能留下来的电影才是好电影,才是艺术品。从过往经验来看,好电影许多是从纯文学改编而来,但这种价值我们现代人也许看不见。比如田壮壮当时在拍摄《盗马贼》的时候就说了一句话,就是他的电影是给下一代人看。
所以真正好的电影,像田壮壮的很多电影,会作为经典一波波传下去,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渠道:盗版也好,网络也好,外放映也好,它能够流传下去,这是一种思想价值。而人类社会的房子车子,都是留存不下的,最终都会化成尘土,能够剩下来的就只有这些艺术品。
需要具备普世价值
吴又 (云莱坞CEO)
从选的角度来说我会关注以下一个方面:第一点是价值观,因为我觉得好的东西的价值观必须是向上的,价值观一定是普世的;第二点是文化的母体必须扎根本土,面也要尽可能大,这样能够产生共性。从文本角度,我会关注故事、世界、人物,这是我从判断IP的角度必须考虑的四个纬度。
关注独特文本与典型角色
周恬(《遇见王沥川》制片人)
我觉得第一是看独特性,第二是分析角色是不是够典型,第三看故事,第四是起伏结构和节奏。第四点是它的语言和文本。第五点是最关键的,是社会、文化心理层面的分析,也就是价值观。所有现象级的作品、流行的作品、畅销的作品,一定是击中当代社会心理的薄弱环节,哪个环节薄弱你击中了,它就会火,就容易火。
不在于类型,而在于是否能够引发群体共鸣
蒋胜男(著名作家/编剧,《芈月传》作者)
我做戏剧编剧,也做戏剧史的研究,其实拿到现在来说影视也好、资本也好,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所有的经济学都是心理学,所有能打动你的文本和打动你的故事,一定包含着公众心理的一种诉求。甚至用老的一种行话说:戏剧学的俗套是什么?最俗的老俗套是私定终身后花园、浪荡公子中状元。但这个俗套却上演了800年,每年的戏剧舞台上,每一个剧种每一年都还在上演,因为打中人的心理。包括我们现在说的类型,其实不是这个类型红,而是这个故事里面有跟人情感共鸣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主角和代入意识,每个人都是命运的主角。
如果写作你没有抓住这个痛点和共鸣点的话,一开始还会有一点边际效应,越往下这个效应越递减。这和我选择写武侠小说和玄幻小说也有关系,因为只有武侠小说可以把人物置身在一个生死瞬间,置身在命运大选择的瞬间,情感和困境的冲突都会最大化,这和我们现代人而言,我今天要不要换岗位,我今天要不要去选择一个婚姻或者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城市的选择困境是一样的,一个作品最重要的是达到任何人的共鸣,它是什么类型并不重要。
— END —
【近期热点】
复盘:《你的名字。》和它背后的光线传媒
专访 | 出品人严路:别人猛抢IP,他却反其道而行
原创|去看《长城》吧,你可能因此拯救了整个A股呢
万达华谊光线三位大佬:我们的生意经、我们要做什么!!
【第一制片人服务影视创业者】
2013年6月创立,微信内创建最早、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影视商业圈平台
关注中国最具创造力的制片人
汇聚能够引领中国电影未来成长的商业力量
中国影视人学习、创作、 交流、宣传、交易的必要工具
传递影视人和商人们最新动向和信息
组织国内外各种培训、沙龙、论坛等行业分享
帮助影视人获得更多信息、资源并达成各种合作
我们在一起, 看看将来影视业是个什么样!
微信:zhipianquan 微博:@第一制片人杂志
投稿QQ:2914166835
投稿微信:17701336570(电话)
北 京 方 寸 博 宇 文 化 传 媒 有 限 公 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