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有声读书 |《妈妈课--好妈妈是怎样炼成的》第9期

有声读书 |《妈妈课--好妈妈是怎样炼成的》第9期

2020-06-11 10:45:54


心理烦恼?渴望改善?✉存真心理帮助您!


www.lovecunzhen.com  

Tel:010-87660617


本期主播:武自存

首席青少年心理专家

国际亲子教育指导师

国际催眠艺术治疗师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本期主播武自存朗读音频


第一章 对孩子的爱,因时而异

对待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智慧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父母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这才是合理的做法,对彼此都好。人年纪大了,会有老年人的特点:身体变得僵硬,没有柔韧性,行动不便,尤其是内心也会变得固执,不会轻易改变。

  不管自己的父母还是公公婆婆,和老年人一起生活,往往会产生矛盾。这时,如果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就不会发生严重的冲突。

  老人在年轻人面前,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在子女看来,只是在不断重复同样的话。所以,子女会认为父母的话全是废话。但是其实那些都不是废话,只是思想不变,说出来的话大同小异罢了。不管子女怎样与父母沟通,父母都不会改变。所以子女把父母的话当成耳旁风,不停地反驳。

  子女不想听父母的唠叨,希望父母改变,便会反驳。但是父母永远不会改变,希望不可能改变的人发生变化,结果只会让自己痛苦,和父母的矛盾也会更深。

  那么,子女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矛盾呢?要顺着父母的意思。不管父母说什么都要回答“知道了,我会这么做的”。有人会反驳:“错误的东西怎么能顺着呢?”

  但是,世界上没有既错又对的东西。对错与否都是自己的主观判断,事物原本不存在对错,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与错只是个人的见解。妻子认为是丈夫的错,丈夫认为是妻子的不对。父母说子女有错,子女认为父母不对……



  见解是自己主观的判断,我们应该懂得求同存异。尤其是父母上了年纪后,他们的思想未必能与时俱进。如果儿女不了解这一点,而总是试图让父母改变,不能如愿时,便会产生矛盾。最终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伤了彼此的和气。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特征,懂得这种为人处世的道理,便可以减少矛盾。幼儿时期,孩子会模仿,所以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既然父母不可能改变,那就改变自己,服从父母的想法。不管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都具有老人的共同特征,这一点,对于僧侣、牧师、神父、政客都是一样的。

  如果子女总想改变父母的想法,或者晚辈总想说服长辈,最终痛苦的都是自己。子女都不听父母的话,父母更不可能听孩子的话。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方面的原因,父母有老年人固有的特征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所以说,在照顾自己的父母或者公公婆婆时能够顺着老人的脾性是最好的。能够逆来顺受也是一种智慧。察言观色、摸清脾性、互相理解,对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不了解别人的性格,试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别人、改变别人,双方的关系便会产生问题。如果知道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特点这个道理,那么就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父母、爱人、子女。了解了别人的性格,并能顺着他人的脾气,与人相处时就不会产生矛盾,从而更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



版权信息:

书名:妈妈课

作者:【韩】智光/著       孙赟/译

音频信息:

主播:武自存

音频版权归存真心理所有,如需转载使用,请务必联系原作者。合作请联系:邮箱cunzhenxinli@126.com



免费心理问问

心理咨询在线解答




【互动内容】昵称+性别+年龄+心理困扰(100字左右)

【互动方式】提交至微信公众号留言,或添加存真微信(微信号:15600303007)进行留言。



为什么面对一些不重要的事能够轻松开始,而在真正重要的事上却变得拖延?

1、如果时间允许,或者说没到真正的deadline,自己明知有些事当下很重要,但总是做些非核心的事,认为自己要先做好准备,等到……再干,这是什么心理啊?
2、要怎么克服呢?


重要的事和有兴趣的事,或者换句话说,需要去干的事和想要去干的事对我们来说是有区别的。似乎对你来说重要的事,却并不是你想去干的,所以并不想着手去做,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还可以回避它的时候,就尽量去回避,虽然你没有具体说重要而又一直拖延的事是什么,但能看到你心里对这件事的抵触,做非核心的事、做准备等等,更像是在寻求一个自己可以心安的平衡点:不想做,但是又不得不做,于是做一些与它相关的,这样自己心底就可以不用因为该做又没做而焦虑。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做这件事的内心动机入手。


存真心理陈老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