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景仰 | 作者
优势音乐生活网 | 来源
编曲的工作,本来就像化妆师一样,就是尽其可能美化旋律。其实单单用化妆师、造型师这类的职业来比拟唱片世界里的编曲工作,还不够贴切,用“整形医师”来形容专业编曲人的工作,应该是最恰当吧。
“丑的想美,美的想更美”,大概就是这么回事,既然身为“整形医师”济世悬壶,也就没什么道理选择病患,那是没有医德的,呵呵呵。
越是功力深厚的编曲人,就越有可能编到这一类奇奇怪怪的旋律。可要知道,若无一定功力,唱片公司也很难信任一般编曲新手可以处理这一类的旋律。
打个比方说,癌症末期的病人上小诊所是不大恰当的。所以若非医术高明,一般是不会随随便便把重度病患往编曲新手这边送的。
唱片歌曲的旋律,与一般的器乐曲的旋律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大多数的编曲人,通常都是器乐演奏者出身,很容易就对这一点有所疏忽。
我们在看唱片旋律时,如果以器乐的角度来审视它,通常会发现它非常的无趣,主题也不明确,音域狭宰,无聊的音一堆,甚至音程连接怪异,不知所云。
大多数这种状况,都是因为拿器乐曲的旋律标准来看唱片歌曲的旋律,才会有这么大的不同。
还记得《玛格琳娜》这首红遍世界的舞曲吗?解析一下它的旋律结构,会不会有点好笑?
再试着想象,如果接到的是周杰伦的《双截棍》的编曲工作,先解析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再想象一下应该如何处理......。(别问我旋律在哪里?^_^)
黄沾的名曲《沧海一声笑》,解析整个旋律,也不过就是五声音阶上上下下,在邻近音上跑来跑去。但加入歌词、画面、演唱及编曲之后,又整体呈现了什么结果?
唱片歌曲中的“旋律”,并不是一首歌的全部,这里面还有歌手演唱、还有歌词,这两个部份也都会影响整个成品的结果,旋律的好坏,充其量也只占1/3的比重,它并不是一首唱片歌曲的全部。
再说,一首流行歌曲是否会红,还包括制作、企划、宣传、甚至MTV等等各种要素。
唱片幕后工作是一个重视分工合作的世界。每个唱片后台任务者都尽力为一件作品加分,谁都无法掌控关键性的分数或比重,一首流行歌曲的成功,必须经过分数的累积,也就是每个部份都加够了分数,才能有突出的表现。
唱片编曲工作也是如此,虽说编曲部分很重要,但也不是全部。
“烂旋律”才真正需要“好编曲”。
“烂旋律”再加上“烂编曲”,那编曲人的责任则无可旁贷。
投稿邮箱 | liaobaoliog@iyamusic.com
稿费标准 | 公众号后台回复“投稿”
哎呀音乐正在招聘微信编辑
回复“招聘”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