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之中,闽南传承自中原的历史传统,并部分吸收了来自异域的文化传统,逐渐形成本土的特色,营造的实例很多,也造就了一批营造园林的楚翘。
闽南传统园林发展脉络
闽南在地理上指福建南部,即现在的泉州、漳州及厦门三市,因具相同的文化渊源及相似的文化传统而统称闽南。闽南文化源于中原汉文化,传统园林艺术也是在早期由中原传入,在闽南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又融汇了世界各地多元文化及地域元素,而逐渐形成有别于中原的另一种园林景观特色园林。
闽南的园林始于隐士的隐居,《泉州府志》载:“秦时有大道者,修真清源山左峰,后人供奉之,名为大道岩。”这隐居地后来发展成为泉州著名的景区。
闽南园林的营造特色
成熟阶段的闽南传统园林,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但越来越趋向小型化、家庭化、生活化,以小景取胜,颇有小家碧玉之风采。
闽南园林以书院园林及私家园林为代表,数量多、分布广且特色鲜明。书院园林如何乔远(1558~1631)的镜山书院、黄道周(1585~1646)的邺山讲堂、李光地(1642~1718)的榕村书屋、漳州的丹霞书院、永春吾峰山村的侯龙书院等。私家园林则有施琅(1621~1696)的“春夏秋冬四季园”(图)、丁炜(1627~1696)的“回园”、郑运锦(1698~1765)的中宪第庭园、王国珍的“海珠堂庭园”、黄元礼的“尺远斋”、郑开禧的“可园”等。
(施琅四季园之夏园)
闽南园林平面布局较简洁,以小空间近距离的欣赏为主;园林均有湖石假山、掘池为景的做法,假山体量小巧,有池必有石桥,并以平板桥居多;建构筑物是构成闽南园林的重要元素,形式有:楼堂斋馆、亭廊轩榭、坊塔桥院、拱门石埕、长墙漏窗、石栏凳几等,风格均按闽南传统建筑做法,采用红砖、红瓦、白石、燕尾脊、水车堵、鸟踏等要素;大量采用石材,园林中的建筑、地铺、桥、池、花台等均采用闽南盛产的花岗岩;园林植物以乡土果树为主。闽南古厝里,即便没有专门营建园林,房前屋后只要有多余空间,便会植以瓜果树,这可以理解为农作生产结合居住的习惯;而在天井两侧摆设石桌并上置造型盆景及盆栽花卉的做法已成为一种定式,被认为是普通人家因条件不足,却向往园林生活的一种折衷选择;闽南的园林不单纯以观赏为主,多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乡土果树的大量运用,生活用的水井与园林结合等,常有一般家居生活的场景(图)。
(闽南常见庭院小景 )
闽南各地方志或诗词中记载的闽南传统园林非常多,但能保存下来的却极少数。当前,业界对于闽南传统园林关注度不够,研究成果也不多,而关于营造理论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泉州已故文史专家陈泗东(1924~1994)曾写有《泉州古建园林杂谈》一文,文中提及“五因”及“园居”,从而进行深化研究,细读明清时期各园林营造者的营造心得原文,经过对其生平及园林实例的扩展研究,结合现存的闽南园林遗迹,发现这些论述尽管篇幅不多,但对闽南园林的影响不亚于《园冶》对苏州园林的影响,可总结提升为园林营造理论。
本文作者:何志榕,就职于泉州市闽南古建筑研究中心
(详细内容请关注4月28号出版的《广东园林》杂志)
附:陈泗东,1924年出生于泉州一书香世家。暨南大学文学院毕业。长期从事泉州地方文史研究,其撰写的《泉州少林迹阐微》《郑成功焚青衣处地点无误说》《泉州湾宋船沉没原因及带有文字的出土物考证》《俞大猷墓考证》等论文引起中国史学界注目,主编《泉州文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卷)》《泉州名胜诗词选》《泉州风俗资料汇编》,主持翻印《泉州府志》。
(本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广东园林丨创刊于1979丨岭南园林的窗口丨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