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道友:
非常感谢你们关注非常道家的微信公众平台,来的人都是有缘人,小编非常欣赏你们对道教的信仰,当然每个人信仰的因缘是有些不同的,有些人是因为祖上信道所以也跟着信道;有些人是因为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热爱道教文化信道的;有些是为了追求神仙的快乐逍遥信道的;有些是为了神仙保佑自已发财、平安等信道的。因缘很多,不能一一举例说明。
但小编想说,你们具足善缘,宿植德本才会有对道教信仰的感情。祖师说能得人身即有了五百年的道行,所以道教特别重视今生,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在今生增长自己的德业资本,不要把前生的德业资本亏掉了。依我看,你们只要潜心修持,培建功本世纪末之时,真灵不昧,能永脱轮迴。
小编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修持道法,所以把教门的仪规、历史、经典、教义等开示内容整理出来,希望你们从中得到启发,更加深对道教的了解。
本文共涉及道教知识一百八十问,因文章内容长度限制,每日发表三十问,各位道友可关注每日的推送内容,也可将本内容分享给您的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道教,弘扬道教,诸天炁荡荡,我道日兴隆!
目 录
1、什么是道教?
2、道教是何时产生的?
3、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4、道教的基本信仰是什么?
5、道教的宗旨是什么?
6、道教究竟是张道凌创的?还是“老子”创的?道教的教义与老子的“道“有什么关系?
7、道教为何是中国固有的宗教?
8、道教为什么以道名教?
9、什么是道与德?
10、何为道教三宝?
11、什么是承负?
12、什么叫守庚申?
13、道教为何提倡无为?
14、道教为何提倡清静?
15、道教为何提倡寡欲?
16、道教为何提倡不争?
17、何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18、何为济世利物齐同慈爱?
19、何谓三界十方?
20、何谓四恩三有?
21、何谓三皈五戒?
22、如何拜师?
23、何谓三业与六根及六尘?
24、何谓三障与十恶?
25、何谓三塗五苦?
26、何谓三灾八难?
27、什么是三元五腊?
28、道教的主要经典有哪些?
29、道教的世界观和生命观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怎么个关系?
30、道教的宇宙结构是怎样的?
31、道教怎样解释天人感应?
32、全真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33、道教对中国哲学有何影响?
34、道教哲学是根据何种哲学?
35、道教之学术思想以何为中心?
36、何为道教五大经?
37、老子道德经之旨要及定义为何?
38、道教的五行与相生相克关系?
39、八卦的称呼和代表的涵义是什么?
40、子午时是什么时间?
41、天干和地支是什么?
42、十二黄道日歌内容?
43、明正统《道藏》分类有:三洞,四辅,十二类,其具体名称?
44、道教有哪些教派?
45、道士分哪几类?
46、什么是五斗米道?
47、什么是太平道?
48、什么是真大道教?
49、什么是太一教?
50、什么是正一道?
51、什么是全真道?
52、丘长春祖师是怎样使全真教走向全盛?
53、道士是什么?
54、开期传戒是什么?其意义如何?
55、道教怎样敬香叩拜?
56、道教怎样叩拜?作揖磕头是一回事吗?
57、敬香怎样敬?
58、诵经有些什么礼仪?
59、献神供品有些什么礼仪?
60、道教的教规有哪些?
61、参访道教宫观的礼仪有哪些?
62、道教的称谓有哪些方面?
63、道教神仙怎样称呼?
64、道教法坛怎样称呼?
65、道教徒怎样称呼?其意义怎样?
66、丛林执事有那些?怎样称呼?
67、道教的清规、戒律有哪些?
68、何谓符籙?
69、何谓斋醮?
70、道教认为人死之后会发生什么?炼度是什么?
71、道教为何诵早晚功课?
72、怎样许愿、还愿?
73、塑像仪有哪些内容?
74、道教节日有哪些?
75、朔,望,晦,电,是哪一天?
76、接驾是什么时间举行?
77、何为道历?
78、道教庙宇的名称有哪些 ?
79、道教宫观的组织形成形式有哪些 ?
80、十方丛林中的常住道士如何分工?执事有那些?其职责怎样?
81、全真道三大祖庭分别是?
82、何谓万法宗坛?
83、道教五岳名山在什么地方?
84、现代有哪些著名宫观?
85、道教名山有哪些?
86、近代何时成立全国性道教组织?
87、修道是为什么?
88、如何加入道教?
89、普通人如何才能进入正宗的道门呢?
90、实修实炼是指什么?
91、能否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表达“修炼”一般有几层境界(层次),各是什么?
92、修行一般的方法是什么?
93、可以只通过现代的一些阐述性书籍了解道教吗?
94、道教五术具体指什么?
95、什么叫《道藏》?
96、道教崇拜偶像吗?
97、道士可以结婚吗?
98、道教与民间信仰为什么有些相似?
99、如何报考中国道教学院?
100、什么是“戊不朝真”?
101、什么是“道不言寿”?
102、。
103、供品禁忌。
104、敬香禁忌。
105、道教服饰禁忌。
106、修道者饮食禁忌有哪些?
107、信士朝圣敬香禁忌?
108、道士服饰有哪几种?
109、道士戴的冠子有哪几种?
110、道士戴的巾有九种是哪九巾?
111、道士为什么穿道装,蓄头发?
112、全真道土为什么要冠巾?
(一)先天尊神
113、道教的神仙谱系是怎样的?
114、何谓道教三祖?
115、道教的各种神明有什么区别?
116、何谓三清三境?
117、何为昊天玉皇上帝?
118、四御是哪几位?
119、何为北极大帝和长生大帝?
120、?
121、何为三皇五帝?
122、老子是否即太上老君,其事迹有哪些?
123、何为斗姥元君?
124、何为三官大帝?
(二)祖师仙真
125、仙有五等是哪五仙?
126、雷神是何神?
127、玄天上帝来历如何?
128、东岳大帝是何神圣?
129、文昌帝君是何事迹?
130、关圣帝君事迹如何?
131、何为碧霞元君?
132、何为天妃娘娘?
133、赵公明元帅是何来历?
134、王灵官是何来历?
135、城隍爷是何神灵?
136、太岁君是何神明?
137、土地公与财神爷是为何神?
138、创成道教的张道陵天师其传略如何?
139、葛玄天师是何来历?
140、葛洪真人是何来历?
141、许逊天师是何来历?
142、萨守坚真人是何来历?
143、三茅真君是何来历?
144、寇谦之是何来历?
145、陆修静是何来历?
146、陶弘景是何来历?
147、何为道教五祖?
148、少阳帝君仙迹如何?
149、正阳祖师传略如何?
150、纯阳祖师圣迹如何?
151、海蟾祖师仙迹如何?
152、重阳祖师传略如何?
153、何为道教全真七祖(七真)?
154、邱长春真人传略如何?
155、刘长生真人事迹如何?
156、谭长真真人传略如何?
157、马丹阳真人事略如何?
158、郝广宁真人事迹如何?
159、王玉阳真人传略如何?
160、孙清静仙姑事迹如何?
161、何为南五祖?
162、?
163、石杏林真人事迹如何?
164、薛道光真人事略如何?
165、陈泥丸真人事迹如何?
166、白玉蟾真人传略如何?
167、道教八仙是哪八位?
168、汉钟离系何来历?
169、吕洞宾仙迹如何?
170、张果老来历如何?
171、韩湘子传略如何?
172、李铁拐事迹如何?
173、曹国舅得道之事迹如何?
174、蓝采和之行略如何?
175、何仙姑是何出处?
176、扁鹊是何来历?
177、孙思邈是何来历?
178、张三丰是何来历?
179、道教里对龙是怎么解释的,对“神通”是怎么解释的?
180、道教的现状如何?
道教将“天人感应”纳入教义,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能够相通。道教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从天地与人体相类这方面来解释。《云笈七签》引《真文经》之说:“人之生也,头圆像天,足方法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江河,齿为玉石,四肢为四时,五脏法五行。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人体所有的部位,不仅与天地相对应,还和“四时”、“五行”相联系。所以,治国就好像治身,都应当贯穿于“天道”。第二,是从神仙与世人相通这方面来解释。《神仙可说论》说:“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属,各有主守”。所以,人的内丹修炼可以与自然相通,得天地之精华。第三,是从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监视这方面来解释。
根据《道德经》,全真道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内修,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全真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叫“全真”。这种内修主要是修养精神,即性,也称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张济世度人。
二、道教文化
道、儒、释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因此,道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就表现为对儒、释二家的思想影响。道教与儒、释的相互关系,是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这从东汉道教产生以来即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从而也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所以,忽视道教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了解道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便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和它的发展规律。
道教哲学是在道家哲学基础上融合儒、墨、法、阴阳、神仙等诸子百家而形成的,以探讨、研习、证悟大道,从而达到参赞天地造化,体悟大道生化之机,修真悟道、与道合真、形神俱妙、积功累德、自度度人的宗教哲学。
道教的中心经典“五大经”,是道教学术思想的中心。
道教以黄帝之《阴符经》、老子之《道德经》、庄子之《南华经》,《黄庭经》(金阙后圣君著),与《文始经》(关尹子作)为五大经。而此五大经中,又以《道德经》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是必修之经典。
老子所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其旨要在于“自然、清静、无为”,乃为道教修奉的中心,尊为圣典。上下两篇计分八十一章。上篇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为“上经”,开章首句曰:“道可道,非常道”,故称为“道经”。下篇自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为“下经”,头一句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称为“德经”。合上下两篇,乃称为“道德经”。
金、木、水、火、土为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道教还把人体的五脏以“五行”来解释:肾为水,心为火,肝为木,肺为金,脾为土。所谓“相生”是:肾气生肝气,肝气生心气,心气生脾气,脾气生肺气,肺气生肾气;所谓“相克”是:肾气克心气,心气克肺气,肺气克肝气,肝气克脾气,脾气克肾气。
“五行”与“五方”的关系:木主东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
八卦为:乾、坤、坎、离、震、巽、艮、兑。
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相传“八卦”是伏羲氏所创。后道教经籍吸收阴阳八卦思想以衍经义,特别用以指导修炼内外丹。
深夜二十三点至凌晨一点为子时,上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现代时制二小时为一个时辰)。
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为六十甲子。
子午临申地,丑未戍上寻,寅申居子位,卯酉却在寅,辰戍龙位上,巳亥午中行。一青龙黄,二明堂黄,三天刑黑,四朱雀黑,五金匮黄,六天德黄,七白虎黑,八玉堂黄,九天牢黑,十玄武黑,十一司命黄,十二勾陈黑。
此亦即:“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十二字黄道法。
三洞者:洞真、洞玄、洞神。
四辅是:太玄、太平、太清、正一。
十二类是: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籙、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
三、道教宗派
在道教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宗派很多,有的流传时间很长,有的很短,难以一一列举,这里只介绍在道教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教派。
在东汉时,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后来称为天师道、正一道。在两晋南北朝时,又先后出现了南天师道、北天师道、楼观派、上清派、灵宝派、葛氏道、李家道等。
上清派从陶弘景以后又称为茅山宗,在隋唐以后成为道教的主流。到北宋以后,茅山上清、阁皂灵宝、龙虎天师形成三山符籙道派,逐渐受到统治者尊崇。两宋之际,北方还出现了真大道教、太一教和全真道三个大派,南方也形成了神霄、清微、混元(天心正法)、东华、净明等符籙道派,。
元代,南方各符籙道派逐渐并入正一派(由天师道发展而来),金丹派南宗并入全真道(创始人为王重阳),于是全真道又分为南北二宗。以后,全真道的北宗“七真”又形成七个分派。但一般说来,元代以后,道教的主要派别是全真和正一两大道派。
正一派主要传播于江西、江苏、上海、福建等地,其他地区的道士则大多属于全真派。两派的信仰并无差异,只是在教规教戒上有所不同。全真派要求茹素、出家(不结婚)、住观,正一派则无这些规定。
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规定道徒可在家立坛,朝夕礼拜,不必出家修道。金代时王重阳创立全真道,规定道士不许婚娶、茹荤,必须出家住丛林。这样,道士遂分为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两类。
另据资料,台湾的道士一般是分为“乌头道士”和“红头道士”两大类。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东汉时由张道陵创立。张道陵于汉顺帝时学道于鹤鸣山(今四川)中,得到太上老君亲授,制订了一系列宗教仪式,要求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后人称张道陵为“天师”,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被称为“嗣师”和“系师”。五斗米道的组织系统称作“治”。在巴蜀一带设立了24个“治”,这是处理道教事务和祭祀的地方。仪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经常仪式,静室思过,让病人或教徒在静室忏悔自己的过失。第二种是请祷仪式,称“三官手书”,即在纸上书写病人姓名,表示服罪的意思。第三种是祭神仪式,尊崇太上老君及九州土地之神。
主要教义思想是:“道”为“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尊崇老君为五斗米道的尊神。并创立了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史称:南天师道。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到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东汉灵帝熹平(西元172~178)年间,由张角创立,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社会黑暗,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张角以“太平”理想为号召,吸引了广大苦难的民众。张角将全国太平道的组织划分为“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管理“方”的神职人员,称作“渠帅”;张角是太平道的最高领导,自称“大贤良师”。
太平道有其特定的宗教仪式。一种是以符水治病,大贤良师或渠帅持九节杖,为信徒用“符”祝祷,随后让病人饮下符水。另一种是跪拜首过,患有疾病或犯有过错的人,叩头跪拜,诉说自己的错误。
张角在经过周密的布署后,预定甲子年甲子日,。口号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简称“黄天太平”。,故称“黄巾军”。。以后太平道在民间仍有秘密流传。
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是道教派别之一。金初,刘德仁所创立,后传至郦希诚,受到元宪宗(西元1251~1260在位)的赏识与支持,被赐名为“真大道教”。遵循老子“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慈俭不争”的宗旨。要求教徒忠孝诚谦,去恶扬善,绝欲忍苦,利民爱物,不尚符箓,不提倡“飞升化炼,长生久视”之术。六传至孙德福,至元五年(西元1268)奉诏统辖诸路“真大道”。又三传而至张清志,其教益盛,授“演教大宗师”、“凝神冲妙玄应真人”。教徒遍及黄河流域与江南一带,经十余传而衰落。
太一教,是金代初叶由萧抱珍创立于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汲县),道教宗派之一。因传“太一三元法籙之术”,或称“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故名其教曰“太一”。教旨以老子之学修身,认为“做仙做佛不难,只依一弱字便是”。又以巫祝之术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其教传嗣有秘籙法物,继法嗣者皆改姓萧,即以祖师之姓为姓。因其以符箓济人,故与全真道、真大道教相异。四祖萧辅道,五祖李居寿(入道改姓萧)。因元朝重视,其教进入全盛时期。太一教传至六、七祖后,逐渐融合于正一教派。
正一道又称“正一教”、“正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东汉顺帝时张道陵祖师所创。元以后,为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天师道等符籙派的总称,与全真道同为道教的两大派。宋理宗封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总领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籙,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位居江南各道派之首”;元世祖敕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籙”。此后凡是道教的符籙各派统称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驱邪降妖,祈福禳灾。可以不居宫观,拥有妻室。
全真道是金代初叶由王重阳祖师所创立的道教宗派,与正一道同为元以后道教两大派。
王重阳,字知明。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1167)在山东宁海(今牟平),马钰、孙不二夫妇筑庵侍奉,庵名“全真庵”聚徒讲道时创立。认为“识心见性”,即为全真。主张释、儒、道三教合一。《全真教祖碑》记载:“先生劝人诵《道德清静经》、《般若心经》、《孝经》,云可以修证”。《重阳仙迹记》载:“尝率其徒演法建会者五,皆所以明正心诚意,少私寡欲之理,不主一相,不拘一教也”。王重阳还亲自创立了“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等组织,供奉太上老君、。诗云:“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即表达了这个思想。
正当全真道在北方兴盛时,南宋统治下的神霄派受到朝野摒弃,也出现了一个主张内修的道派,相传是吕洞宾传于张伯端,再传石泰,又传薛道光……元代道士陈致虚兼受王重阳、张伯端所传,统归全真道,追溯王传为北宗,张传为南宗。南北宗的谱系是:其南宗者,谓自东华少阳帝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钟离权,权授唐进士吕洞宾、辽进士刘操,操授宋张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金王重阳,重阳授七弟子(即北七真)。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被奉为全真道北宗七祖。后五十余年,邱祖曾被元太祖召见,赐号“神仙”,爵“大宗师”,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乃广泛传布,盛极一时。
南北宗都有轻符籙、重炼养的特点。所不同的是:南宗强调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并留下许多内修典籍,有详尽、系统的内修方法,其提倡和光混俗,修道者不必出家,组织比较松散;北宗主张以性为主,先性后命,强调斩断情欲,立志苦行,绝对禁欲,道士出家居宫观,组织比较严密。
邱祖拜王重阳祖师为师,金世宗大定十四年(西元1174年)入蟠溪穴居,乞食度日,行携一蓑。随后赴陇州龙门山修道,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西元1191年后,他以栖霞县太虚观为中心进行传教活动,受到金章宗重视。他广结高官显贵,又大力拯救民众苦难,获得极大声誉。于西元1220年率徒一行十八人应成吉思汗之召,不远万里,西行到印度河上游成吉思汗行宫。他三次晋见成吉思汗,太祖问他治理天下良策,他回答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回答以“清心寡欲,无为清静”为要。劝不可杀人,禁止不孝和色欲,深得太祖赏识。成吉思汗封他为神仙,授予道士免除一切赋税的特权,令邱祖掌管天下道教。西元1227年诏改太极宫为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赐邱祖金虎牌,由于成吉思汗的支持,教内道侣云集,全真教大兴。主张修道者应出家,断绝一切尘缘,清心寡欲,以此作为修道成仙之根本。
四、道教礼仪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现仅将常见的礼仪简介如下。
道教中,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称为道士。道经说:“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道士一般是师徒相传。入道后唯道为务,持斋礼拜,奉戒颂经,烧香燃灯,不染尘务。道士又称道人,全真道的男道士又称乾道,女道士又称坤道。旧时,对道士也称呼为黄冠,女道士(民间称为道姑)则称女冠。这是因为道书上说,古时人的衣冠都出自黄帝所定的规制,所以称为黄冠。历代下来已有很大的变异,唯独道士衣冠没有改变。
全真派之正式道士,必须经过受戒仪式,受戒即表示接法,为正式之法嗣。出家初入道观为道童,拜师学经,蓄发结辫。在此期间要诵习《早晚功课经》、《三官经》、《玉皇经》、《玉皇宝忏》、《斗科经》以及作道场之经咒。等到有十方丛林开坛传戒时,小庙的师父便保荐其赴丛林受戒。戒期为五十天至一百天,住在十方丛林里过十分严格的宗教生活,听传戒律师宣讲戒律,求戒者要诵读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等三堂大戒的条文。传戒的高道大都是十方丛林的方丈,这时称为“传戒律师”。律师之下,还有证盟师、监戒师、保举师、演礼师、纠仪师、提科师、登籙师、引请师、纠察师、道值师等共同主持授戒。道童受戒后便名入《登真籙》,取得戒衣、戒牒,便成了正式的道士。以后或住丛林,或住小庙,或云游参访,行动自由。
道教敬香,有两种。一是殿主烧香,此皆用线香,以三炷为准,插于大香炉内;炷与炷之间距:三炷平列以不过寸宽为合格,故有“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之谚。二是坛主拈香,此香以檀香为之,敬拈擅香,非常讲究,每炷擅香长短粗细,长不过寸,粗不过分。坛主拈香时,初炷香插入炉中间,二炷插于左,三炷插于右,三炷香平列并拢。香案上,香炉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
叩拜,叩拜礼,是我国民族传统礼仪,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用不同的礼节以表示,故有三拜、九拜之仪。“擎拳拱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后世演变成叩头作揖礼,直到现在,道教仍行叩头作揖礼。
叩头有三叩、九叩之别。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为一礼。与上圣高真祝寿、庆贺道场毕要行三礼九叩。叩头虽用拜垫,实际是五体投地,即双足,双手著地,头磕下去时要头著手。足站成八字形,双膝与手同时著地,左手搂著右手,拜下时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头为一,表示著老君“八十一化”。
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伴随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平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臀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敬神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莫过于敬香。敬香,也称献香,世人多称烧香。敬香旨在“以香达信”,即以人的诚心通过香烟达于神明,所谓“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敬香有焚香、拈香两种方式。
焚香较为常见,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线香敬神的仪式。具体做法:(1)选三柱(支)香,不要断香。(2)点燃香(用左手点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不能用口吹灭)。(3)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4)用左手上香(可一次上完,也可分为三次上。分三次上时先插正中,次左,再右),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超过一寸宽(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还要默念《上香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若在一个神殿里供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左位,次上右位,后两者各上一柱香,仪式相同。)(5)上香讫,即行叩拜礼。
拈香最为隆重,只有在诸神圣诞或供斋设醮时,由主持(方丈、监院)或高功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种,即檀香、沉香、云香、紫降香和茄兰香,是为“名贵五香”。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称烧檀香。烧檀香比较讲究。香要劈成一分粗细,一寸长短;须有专用香炉(称檀香炉),还要另备一些香面(通常以线香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类)在檀香炉中间将香灰挖一小坑,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层香灰。接着,点燃少许事先折成一寸长短的线香,将燃着的那端插入香面内。拈香时用左手,三枚香分三次投炉,直立(先中、次左、后右)或卧于香炉均可。拈香时要默念《祝香咒》:“道由心学,心假(借也)香传。香焚玉炉,心存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关告,径达九天。”拈香讫,退回跪垫,行三礼九叩大礼。
我们知道,所谓“礼”,指表示尊敬的语言或动作,并由此而产生礼仪。前面所述叩拜、敬香以及献供等都是道教礼仪中用动作向神致敬的形式。
道教敬神礼仪中以语言向神致敬的形式,便是诵经。诵经包括念诵和歌赞两部分。念诵是指咏念经文与念诵道教诸神和真仙圣号。诸神真仙为无上大道的化身,信仰诸神真仙便是信仰道。道和经都是道教三宝(道、经、师)之一,咏念经文与诵念诸神真仙圣号,既是对诸神真仙的敬礼,也是自我修持的必要。歌赞是以唱的方式赞礼诸神、真仙的功德。赞词多采用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偈语,如《偈言》、《大赞》、《小赞韵》、《三皈依》等。诵经还是道教各种斋醮法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诵经的作用在于:(1)唱诵诸神、真仙宝诰,以表崇道敬神的虔诚之心;(2)礼拜诸神、真仙,以延生保安,超阴度亡;(3)通过诵经,以求开悟经义,保养元和,合助道力。是故,道教诵经有—定的礼仪和严格的规定。如上殿诵经以钟、鼓为号;开经前,焚香礼拜;要求道士斋戒身心,道装整洁,同声应和,不得交头接耳,思念不专。
神像就是神的分灵身,应当时时供养不怠。供,享献也;养,以饮食供奉也。其供品,平日为香、花、灯、水、果,此为常设之供品。做道场时则在前面五供的基础上,增设茶、食、宝、珠、衣五供,合为十供。现今道观所献供品一般有茶(茶叶或茶水)果(水果或干果)、饭食(米饭或米制品)、面食(馒头或面制品)、菜(青菜或干菜)。献神的供品,也要依礼摆设。其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一茶、二果、三饭、四菜、五馒头。献供时,先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致礼,然后轻放供桌上。供献讫,还要敬香、叩拜。
道教的教规主要有四条。一是传授。传授是道家成仙证圣的必由之路,故道教把授道传密之事看得极为重要,以不能乱传乱泄为戒。传授时必须有虔诚求道的思想和行动,洗涤身心,烧香斋戒,并起宏誓、请师证盟,师方予以传授。二是赏善惩恶。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神仙宫府统辖三界十方,故人类的善恶亦属神明的监察范围。行恶的人定受惩罚,甚至丧命;行善的人就可消灾免难而增延福寿。三是斋戒。道教修斋设供,以达到积累功德和防止出现过失、恶疾的目的。斋分为节食斋和心斋,节食斋以和神保寿,心斋以澡雪精神。戒,指对道教徒分别有不同的戒律,并提倡所有人行五戒十善,提出凡人若常行五戒十善,则天人善神护卫,永灭灾殃,长致福佑。四是诵持。道教规定,凡师传的经箓,必当念诵佩持。意思是凡道教徒必须常念诵师传的经法和佩持符箓。
长按二维码☟,选择添加微信号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