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科幻小说:不止于想象力

科幻小说:不止于想象力

2023-05-25 17:04:50

科幻小说

作为从欧美舶来的文学类型,科幻小说在国内的创作与阅读长期处于“寂寞的伏兵”状态,边缘且小众。近年来,一部部优秀的中国科幻小说也屡屡刷新人们的意识——原来中国人也可以有如此震撼人心的想象力。那么,科幻小说对现实社会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中国科幻小说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曾经的科幻今天的现实

科幻小说内容变成现实产品的东西并不少,比如《海底两万里》中的潜水艇;同为凡尔纳作品《征服者罗比尔》中的直升机;英国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中提到的地球同步卫星和平板电脑;甚至于我们今天所用的信用卡,也能在1887年的一部科幻小说中找到原型。

——海底两万里

科幻小说作家之所以能够成为“预言家”,与其理工科知识背景和教育经历不无关系。克拉克曾经是英国皇家空军的雷达技师,参与过预警雷达系统的研制,正因如此,他的科幻处女作《地球外的传播》,预言的就是可以全球远程通信的卫星系统,比人类发射同步通信卫星“晨鸟”早了20年;,作品也与个人经历有关,前者作为《星际迷航》系列的作者,曾在美国海军服役,后者则是神童,曾为门萨协会副会长,其《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称为“科幻”。

有人预言:总有一天地球也要像土星一样有一个光圈,那将完全由空间建筑工人粗心抛开的螺栓、扣闩乃至工具构成的。 

 ——阿瑟·克拉克  

《2001太空漫游》

事实上,中国的科幻作家,也有不少是“理工男”。《三体》的刘慈欣有多次谈及,“《三体》之外,我只是个普通的工程师。”他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电工程系,曾为娘子关电厂的工程师。曾获1997国际科幻大会银河奖的王晋康,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是高级工程师。在当下文坛,能属意文学的理工科人才并不多,这也使得本土科幻作家队伍一直很小众。

想象之上是逻辑

三联书店近日推出的《<三体>的X种读法》《科幻中的中国历史》以及《寂寞的伏兵:当代中国科幻短篇精选》,从三个不同角度勾勒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图景,三本书的编者李广益、陈颀、宝树、夏笳,或为科幻作者,或为科幻研究者,或二者兼备,其观点颇令读者寻味。

———三体想象图

科幻作家宝树当年高考的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时间是1999年。“这是高考和科幻的第一次邂逅。”李广益说。一年之后,杂志《科幻世界》上发表了刘慈欣的作品《流浪地球》,内容恰好就和记忆移植有关,这部作品后来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杂志也一时洛阳纸贵,掀起了一个科幻文学的小高潮。


写好一篇科幻作品,需要的不只是相关的科学素养和充分的想象力,还要能够自成逻辑,自成体系。在科幻迷看来,作者能否在小说中自圆其说,是小说成败的很大因素,而这,比天马行空的想象更难。


比如,有的小说会涉及时间穿越,但和穿越小说的写法不能类比。“第一,你有没有可能回到过去,物理学有没有支撑?第二,回去以后,会起什么变化,你是否会消失掉,你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你将承担怎样的责任,以及你将来怎么回到未来。”宝树说。


从目前来看,缺少体系和架空世界,是许多本土科幻小说的短板所在,在很长一段时期,本土科幻小说大多发表在杂志上,以中短篇居多,篇幅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自然也难以被翻拍成影视剧,拥有更广的影响力。


人文思考不可或缺

欧洲的历史故事可以成为科幻小说的蓝本,中国的同样可行,因为背后包含着人文思考,只不过鲜被开发。“比如《银河英雄传说》,表面看起来是德国风和英国风,其实很多是讲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像《星球大战》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是欧洲历史某些侧面的表现,和罗马帝国初期和魏玛共和国的变化非常相似,读者肯定会有类似的联想。”宝树说。科幻小说中预言的很多问题,在过往的历史变幻和科技变革中,很多都能找到影子。


注入人文思考的科幻作品,其想象的不只是未来科技,也会设想未来科技之下,人类的社会生活图景,以及可能面临的新问题,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诸多方面,比如对宇宙探索、人工智能、克隆技术、时间穿越等方面的伦理思考。而有的伦理思考,在当今社会就有可能需要面对,比如人工智能。


在《小灵通漫游未来》的结尾,主人公参观了未来世界的历史博物馆,在博物馆出口处有这样一句话:“未来是一朵美丽的花,花儿要靠小园丁们双手栽”。


科幻小说今天的读者,也是建设未来的园丁,不论人们如何想象未来,最后还是要靠双手来实现,而未来科技可能实现的那些或喜或忧的预言,人类也将最终面对。是否敢于直面这些问题,也是本土科幻小说未来的成败所在。

排版:葛婕慧

审核:段昱铭

点击上方关注工创汇

西安理工大学科技协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