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宋方金:网络平台前景光明,但要警惕吃相难看的流水席

宋方金:网络平台前景光明,但要警惕吃相难看的流水席

2020-06-24 07:46:01


本文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过去中小成本影片尤其是严肃影片在院线几乎无法生存,但今年这类电影也可以在市场中活下来。这是真正的生机,影视行业最重要的并不是票房,而是心房。


近半年影视业整体有了一些好转。


其一是“唯IP论”的扑街。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小鲜肉加大IP”这种简单粗暴、毫无审美的影视创作模式已经出现颓势。很多公司和视频平台开始分销囤积在手里的IP。


这意味着它们已经意识到了“唯IP论”的危险。鱼什么时候会到水面上晾晒肚皮?缺氧时。


在我看来,IP已死,喧嚣和口号都是回光返照。



IP剧和IP电影已经不再受追捧。


这类IP影视还有些存货,但日子并不好过,有不少被电视台退掉后只能在网络平台上消化。电视台是时间媒体,每天的黄金档只有一个;而网络平台有空间属性,可以同时放很多作品。“小鲜肉加大IP”的粗糙制作在网络上还有一定流量,当然流量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全国人大常委会11月4日通过了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水军”和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都明显加大,造假者要肝儿颤了。


其二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回归和严肃制作的回暖。


影视行业要健康发展,核心必须是基于现实主义态度的创作。今年上半年,《人民的名义》火得一塌糊涂;下半年的《情满四合院》非常优秀,两位主演郝蕾、何冰都不是流量演员。由此可见,观众是渴望真正的好内容的。


《情满四合院》主演何冰与郝蕾


什么是真正的好内容?


就是扎扎实实地讲一个好故事,对社会有所观察,对生活有所比喻,对人生有所启发。这几年中国影视的内容,挖坟盗墓、神仙、后宫互斗、僵尸还魂的比例太大。怪力乱神成了影视内容的主流。不是说这种题材不能做,但它们只能是调剂和类型补充。


其三是出台了一些针对性的管理政策。


这些政策对很多乱象做了治理,比如遏制演员天价片酬的条款、针对假收视率和假点击率的条款,还有对农村题材和儿童题材剧目的扶持条款。执行起来虽然不一定那么快、那么彻底,但它总归开始了,而且方向是正确的。


《人民的名义》把现实题材拍得张力十足


其实观众是趋光的,是识货的。


今年有两部纪录片电影的表现值得关注与思考。一部是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一部是由张歆艺资助扶持、郭柯导演的《二十二》。这两部都是小成本影片,创作态度严肃,情绪内敛平和,都是沉重深刻的现实题材创作,跟商业几乎不沾边。但它们在院线的表现却令人惊讶,票房都超过了1亿元。


过去中小成本影片尤其是严肃影片在院线几乎无法生存,但今年这类电影也可以在市场中活下来。这是真正的生机,影视行业最重要的并不是票房,而是心房。


有两部国外电影也值得关注和借鉴。其中一部是上半年的《摔跤吧!爸爸》,它靠扎实的类型叙述、丰满的人物塑造赢得了票房和口碑。我们的影视创作人总是热衷于分析大数据和目标观众群体,但这部印度电影和阿米尔·汗们也没设想过中国观影群体在想什么、中国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需要什么。


他们只忠于自己的心灵和扎实的叙事,讲自己认为值得讲的、自己真正相信和感动的故事。


《摔跤吧!爸爸》以口碑逆袭,票房全线飘红


中国电影人惯于看到一个类型成功就追风复制,不认真研究类型对于故事的意义。我一直在各种场合和媒体上呼吁:不要细分观众类型,要细分作品类型。不要把观众划为长江以北以南或80后、90后,这样做没任何意义。富有情感浓度的作品是垂直的,能够打通人类心灵。


这些案例说明,我们的观众是趋光的,是识货的,但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拿出足够多的高质量作品来回应。我们的创作态度还需要再端正。国内影视圈这些年是坚定的拿来主义:从韩国、日本、欧美拿。相当一部分影视公司的创作出发点还是拍点“理财产品”,题材则偏向于“外国故事”,认为这是当下的风口与捷径,因此拍出了许多失败的作品。这样的“文化他信”依然令人担忧。


,赢得口碑与尊重的同时,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


小鲜肉们也是受害者


影视行业的核心是剧本。什么是有生命力的剧本呢?它是经过思考的,是对现实进行过提炼的,是有温度的。当下很多剧本的创作套路化、程式化太严重。好的创作秩序是这样的:在生活结束的地方,编剧开始;在编剧结束的地方,导演开始;在导演结束的地方,演员开始;在演员结束的地方,观众开始。


美国“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说过:故事是生活的比喻。那么,好故事就是对生活的好比喻。我们要在故事中建构人类的尊严、重整混乱的河山、发现人性的真相、探究人生的黑白。但现在我们的剧本创作整体上是薄弱的,创作环境目前来说还不理想:跟风模仿,过度借鉴,好剧本少之又少。即便出现好剧本,很多人也因为麻木而无法辨认了。


《追龙》(2017)是近年来比较出色的一部港产故事片


演员状况也令人担忧。前几年小鲜肉模式的盛行,导致很多优秀演员被排挤。小鲜肉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在最该学习和磨炼演技的时候,被当成理财工具过度消费,变成了“表情包演员”。在大量替身出现的时候,他们又变成了“替脸”演员。最严重的时候,几乎整部剧都由替身出演。


一个好演员,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必须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对自己所从事的表演事业有热爱和崇敬之心。敬业对于演员来说只是个底线,现在竟成了高度,这也是我从来不认为小鲜肉搭个热IP就可以随便成功的原因。


演员雷佳音在《绣春刀2》中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下之急,是整个行业的去伪存真


未来影视行业的希望在于三点:一是宏观调控执行到底;二是针对行业痼疾,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款,杜绝假收视率、假数据、抄袭等;三是行业自治和从业者自律。有此三点,才有希望。


当下,影视行业的痼疾在两个字:造假。假收视率、假点击率,包括演员的假流量。大量“文替”造假实在普遍。这种造假已经形成了闭合循环。遏止造假这一根本问题,天价片酬、抠图替身等表象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当下之急,应是整个行业的去伪存真。


中国影视行业也普遍讲“人情、人脉”,我们的影视机构和影视人才的对接始终不畅通,不利于青年影视人才入场。美国有编剧工会,有经纪人制度,编剧写出作品后有成熟的通道。但目前国内编剧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还会受到很多忽悠。


2017年11月4日,北京,宋方金于工作室内。图/李伟/新周刊


最近这些年,我跟汪海林、余飞等编剧同行也一直在呼吁和致力于改变这个现状。从长远来看,编剧的经纪人制度也必须建立;从短期来看,希望各相关行业协会能够做一点工作,给年轻编剧牵线搭桥。


一直以来,,这说明创作环境是何等薄弱、不完善!另外,近几年大量劣币进入市场,带来了很多业余作者,导致荧屏和银幕上大部分作品的剧本是水准线以下的。劣币带来的后果需要很长时间消化。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业余作者的作品播出以后,很多成熟编剧的优秀之作也会被误认为“业余”,因为评价体系变了。


原来说一个剧很狗血是贬义,现在如果你的剧不狗血,意味着你的剧不及格。黑白颠倒了。我曾经天真地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它活生生地发生着。



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剧情和画面都很狗血


这是产业最好的时代,也是行业最坏的时代。当下的环境,对于想浑水摸鱼的人来说,是如鱼得水;对于有良知的创作者来说,却如坐针毡。影视业的希望必须“里应外合”,就是宏观必须调控和管控,影视业也必须寻求自治和自律,更需要法律支持。这是一个长期的斗争。


我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不断发声,对一些行业问题进行思考和呼吁;一是不断创作,用作品跟行业对话。我在今年编剧嘉年华上发言之后,于正在微博上说:“希望我们这些喜欢发声的编剧用作品说话。”我的回答是,我是要用作品跟社会、跟同行、跟世界对话。那么我跟于正之间,则要用我的作品跟他“怼”,看看谁真谁假。


好作品不光是要做对的事,下边还得有颗心。假大空的粗劣作品该退场了。影视行业始终是一个手艺人的行业,无论这个行业未来多么工业化、产业化,编剧都将是手工作业。我担心的是,中国影视工作者越来越像机器人,或者说有机器思维,开口坐拥大数据,闭口目标观众群。


匠心之作《冈仁波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算是2017年中国电影的小惊喜


互联网影视巨头其实并不热爱这个行业


目前为止,互联网影视公司还没有生产出真正高质量、高口碑的作品。网络影视行业巨头的问题在于,它们是媒体,属性是平台,而不是内容。这导致它们在大干快上时追求最大效应和最快速度。内容属性的公司会追求效益的扩大化,但不会追求最大化。


这几年好口碑的电视剧如《人民的名义》《北平无战事》《我的前半生》等都是传统影视公司制作出品的,电影口碑之作同样如此。


今年在网络平台首发的一些好作品,比如《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是吴秀波主控的,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模式作品。而《白夜追凶》这种犯罪剧为什么出现在网络上?因为这个类型在电视平台被禁止了很长时间。


《白夜追凶》


网络平台最大的优势是恢复了剧集该有或适当的长度。电视台对于剧集长度的贪得无厌,把自己逼向了绝路。我看好网络播出平台,但不看好网络基因的影视开发、制作机构。我希望网络尽快实现制播分离。无论平台和渠道如何变迁,希望永远在创作者身上。


网络影视公司和我们这些创作者最大的区别,体现在我与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的“IP之争”上。网络影视公司试图强化自己的话语权,减弱作者的权力,减少作者的权利。他们非常清楚接下来的影视业是版权经济,谁拥有版权,谁就拥有杀手锏。所谓IP概念,就是试图矮化从编剧到导演、演员的话语权,形成垄断和倾销。我这几年一直在呼吁反垄断、反倾销。


互联网影视目前形成了自己开发、自己出品、自己制作、自己销售、自己播出、自己造假的垄断式影视生产模式。这个模式是危险的,不利于优秀作品出现。它们变成寡头后,把控了审美的源头,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审美,也违背了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违背了影视作品的市场规律。创作者没有创作自主权,观众也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地接受千篇一律的阶段性产品,等待一个时期的挖坟掘墓,或者偶有修仙逆天改命。


即将播出的网剧《九州·海上牧云记》改编自今何在所著的架空小说


互联网影视巨头制造非常危险的审美环境,单一,乏味,价值观混乱,以利益为唯一导向。在一个良好的影视行业的秩序中,制播须分离,演员经纪须独立,不能一锅烩,不能一条龙,得有博弈与制衡。互联网资本和互联网影视公司的出现,把行业搞成了一锅半生不熟的杂拌粥、一桌吃相难看的流水席。


目前我不看好互联网影视巨头,它们缺乏对内容和创作规律的认识,也没有培养行业未来的耐心。最重要的是,它们并不热爱这个行业,只是把这儿当成一个风口、一个提款机、一片蓝海。等它们把这儿糟蹋得差不多了,就奔下一个蓝海去了。必须有力量来制衡它们这种无度的开发,也希望它们网下留情,良知犹在。




版权声明:
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

扫一扫更进一步接触影视行当!

【影视独舌】

由媒体人李星文主编的影视业垂直媒体。我们对行业感兴趣,对新闻有动力,对思想光芒趋之若鹜,对审美高地心向往之。覆盖微信公号,微博,新浪看点,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网易自媒体,搜狐自媒体等十大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获得更多信息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