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玄奘大师圆寂日,以《西游记》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先人。
--------------
六小龄童版的电视剧《西游记》几乎是所有“80后”、“90后”童年的记忆,其中的美猴王孙悟空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李安纲教授深入研究《西游记》多年,他认为,小说《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其实应被理解为“心猿”,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则象征着人不断修行、去假心而存真心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李安纲教授进一步指出,《西游记》并非只是一部简单的神魔小说,这部小说不但有着非常浓厚的道教色彩,甚至可以说整部《西游记》的主旨就在于表现全真道的教义。
本文是“中国文明及其传统”系列的第三篇,节选自李安纲教授《<西游记>的真谛》一文,详细阅读后,想必会对这本耳熟能详的古典名著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古人在写小说和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到底是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玩”、“滑稽” 呢?还是要“文以载道”?因为古人的文学传统就是“文以载道”、“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所以一定有其“志”和“道”。
通过我们的研究,元明清小说,尤其是四大名著,每一部都有自己所承载的“道”,而这个“道”往往是我们现在的文学批评家们很少涉及的。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甚至化身为作者,然后才能弄懂作者到底懂什么,想表达什么,有什么阅历,对于文化知道多少,体验多深,境界多高,明白了这一点,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一定会跟作者有亲近的感觉,受益也自多多。几十年来,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我的导师们,包括高健、罗元贞、靳极苍、姚奠中、程千帆、卞孝萱、霍松林、李德顺等先生,都一再强调我们要读好一部书。
这部书应该怎么读呢?先不要挑人的糟粕,不要戴着眼镜去看书。因为现在人读书,包括专家读书,都有一个特点或者毛病,就是先挑人的毛病,叫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老抱着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居高临下的气势,怎么可能进入作者给我们塑造出来的美妙境界,与之发生共鸣和震撼呢?这本身就与作品造成了隔膜,使我们的学者与传统割裂。
那么,《西游记》这部名著应该如何去读呢?美猴王的传说,流传在古今中外;《西游记》的故事,感染着男女老少。正因为其中的美妙无穷,所以吸引了古今中外的数以千万计的男女老少。正是人们的喜欢,使得众多的学者参与其情节与形象的加工与创造,后出转精,日臻完善。
“诗无达诂”,“形象大于思维”。有一万个读者,就会有一万个孙悟空。不同的读者,心中的《西游记》自然也各不相同。这就是《西游记》的魅力,也是美猴王形象的审美意义所在。究其根源,是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可以自由填补的想象空间,也是小说的成功之处。
尽管读者或者文学批评家们可以演绎出千万个版本的《西游记》、亿万个模式的孙悟空,但无论如何,在最后写定者的眼里,只有一个孙悟空,只有一个《西游记》。
可赞叹的,是《西游记》近乎完美的宇宙、人生、生命的运行模式;可遗憾的,是读者的心中的形象远远小于了作者的思维。作为文学批评家,我们有责任去发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感受程度,真正领悟《西游记》这部千古名著所带给我们的审美妙乐。
奇怪的是,在上个世纪初,就有那么一批人,自己得益于传统文化,得益于汉字、汉语、汉文化,成了名、立了业,却就是要让别人毁汉字、汉语、汉文化。这就使人想起过去的帝王,自己靠着谶纬之术得了天下,却害怕别人也用谶纬之术得天下,所以上台之后一定先要消灭术士。无独有偶,这些后人嘴里嚷着革命、笔下拆毁长城,却不是让天下人成为精神贵族和具有高尚觉悟的人,而是要人成为没有文化、不识汉字、不懂汉语、成不了名、立不了业的痞子和流氓。如此一来,他们作为文化贵族和文学大师的地位便稳如泰山,而广大的读者只能对他们顶礼膜拜、百般供养。
风气之下,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其余都被焚之一炬。实在被抹不掉的,便加以改头换面,肆意扭曲,《西游记》便在此列。它的一切美妙,都被淡化和丑化;所有与儒、道、佛、易、医、金丹大道、生命学问有关的人生智慧,都被阉割殆尽,只剩下了一个“滑稽”、“幽默”、 “好玩”而已。他们不允许中国有一部旷世绝伦的文化载体,因为只有外国洋人那里才有辉煌的文明。中国人的眼中已经没有“圣人”和《》了,提到“圣人” 便不再是孔子,而成了西方的;提到则不再是《论语》,而成了的“Bible”。西方八国联军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文明,但却几乎毁在了那些自称是大师且数典欺祖、忘祖的人的手里!
时至廿一世纪,文化正待复兴。四大名著之中,《西游记》被歪曲得最利害,说明它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完整,所以最需要整理、挖掘、研究,从而使广大读者真正感受到小说所给我们带来的,远过于所谓的“滑稽”、“好玩”的审美体验。
首先,我们不同意通常的说法,认为“传统”就是过去,一提起“传统文化”,人们总是将其与落后联系在一起。其实,根据造词法,“传统”应该是动宾结构的名词,“传”是动词, “统”则是名词。一个独立的事物是不能够称为“统”的,从空间上说,不同的部分如东西南北中被总合在一起,就是“统”;从时间上说,不同的阶段如过去、现在和未来被整合在一起,就是“统”。也就是说,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传”的过程而形成了一个“统”,“统” 是割不断的。一个宗族或者国家的传统,一定是包含着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当一个“统” 被终结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宗族或者国家灭亡的日子。谁把“传统”只定义为过去,其实就是想消灭这个民族或者国家的现在和未来。
《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然属于中华民族,也包括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总结、抽象了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传统,将其演绎开拓,为华夏民族后代的生存和壮大指明了一条大道。
1“美猴王”的出处在《易经·坤文言》“美猴王”的出身,不是胡适主张的印度哈努曼,不是鲁迅主张的中国巫枝祁,也是哈努曼,也是巫枝祁,更在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坤文言》中的六句话:
君子黄中通理,
正位居体,
美在其中,
而畅于四支,
发于事业,
美之至也。
尤其是“美在其中”四字。这位石猴进入水帘洞中,遂把“石”字儿隐去了,称做“美猴王”。“水帘洞”为心洞,为心为中;石猴为阳为“一”,因为“大圣” 就是“一”,可他没有弟弟。杨二郎被称作“二”,但却没有哥哥。杨二郎的部下是“梅山六弟”、“一千二百草头神”,这“杨”、“梅”、“草头”全是生火放炮之物,意在完成丹道修炼中的“火逼金行”、“金丹入顶”,所以才叫做“二郎显圣真君”,“显”的是孙悟空这个“大圣”。大圣是一~为阳,二郎是二为阴,这《易经·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果然孙悟空与杨二郎打仗的时候,道祖太上老君就出现了,代表道的“太极圈”就会滴溜溜打中孙悟空的天灵盖,正是惟宽禅师说的:
劝君学道莫贪求,
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
体得无心道也休。
可见,《西游记》中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有来历和出处。
当“一”进入“中”字,就成了“申”,在十二生肖中配猴。于是,“美在其中”便成了 “美猴”。至于“王”字,则出自《礼记·礼运篇》的“王中心无为也”。当大众都在抢夺石碗、石桌、石凳的时候,他却“端坐”无为,正是《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安神祖窍翕聚先天》说的:
夫曰“王中心”者,盖以一点之仁,主此心中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谓“天君” 者是也。
拙文《美猴王探源》已经揭示了这一点,转载在《新华文摘》1993年第3期上,《西游记奥义书·美猴王的家世》也讲清楚了。
2孙悟空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西游记》写“心猿牢拴”、“意马收缰”、“金蝉脱壳”三句话,孙悟空是“心猿”,二字在小说中出现过33次。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有首诗赞美“美猴王”:
猿猴道体配人心,
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
官封弼马岂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
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
如来同契住双林。
说得很清楚了,孙悟空就是心,就是你我众生的心。
既然是心,自然会有心理活动,那就是七十二般变化。七十二般变化是人类的心理活动,《楞严经》谓人的“心相”有六十种,最后一种是“猿猴心”;道教经典《云笈七签·混元皇帝圣纪》云:
一念法身,
七十二相,
八十一好,
具足微妙,
三界特尊。
说明法身也是七十二相,七十二种心理特点。
心理活动就会形成念头,筋斗云就是念头云。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而东土西天也是十万八千里。唐僧要走十四年,孙悟空却是一个念头即到。可见,一念善就在天堂,一念恶就堕地狱;一念迷即在东土,一念觉即登极乐。六祖慧能《法宝坛经·决疑品》:
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十直,到如弹指,便亲弥陀。
可见,十万八千乃是你我心中的十恶八邪,所以孙悟空一路消灭之妖魔鬼怪都是我们心中的私心杂念。佛魔之间,也是一念,所以在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服熊罴怪》中:
尔时菩萨乃以广大慈悲,无边法力,亿万化身,以心会意,以意会身,恍惚之间,变作凌虚仙子。……行者看道:“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
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行者心下顿悟,转身却就变做一粒仙丹。
可见,佛魔仅仅是一念之间。这么简单。这是他的第二大本领。
还有第三大法宝,就是他的那根“一万三千五百斤如意金箍棒”。什么是“如意”呢?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小之则如绣花之针,藏纳于耳,大小随心,变化如意呢?那是“元气”,所以《孟子·公孙丑上》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弥纶于宇宙之内。之所以要“一万三千五百斤”,是因为《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诸真圣胎神用诀·海蟾真人胎息诀》云:“凡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常常口鼻中泄了真气。”为了不让真气泄露,两头才用金箍将其箍起。这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就代表的是元气的流布。
由此可见,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心理活动,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意念跳跃,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既是心灵主张,又是元气流布。这心、意、气三者完美的结合,便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是《西游记》作者对人类心灵学史、文化学史、人类学史、意识学史、思想史的最大贡献。截至目前,世界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上,还没有一个人、一个学派能够把人类的心灵意识提高到心、意、气三者圆融的高度来认识。很有可能,这将是人类认识自身、自心的一大突破。其意义的确无法估量!
……
3《西游记》的主题是表现道教全真道的教义因为钱玄同、、鲁迅、胡适等人的破坏以及上个世纪教育的模式,我们根本就接触不到本土的道教文化,更不知道全真道的妙处。只是我家离供奉全真道祖师爷吕洞宾的永乐宫不远,小时候常去那里玩耍,稍稍有些了解。后来,读《道藏》的时候,竟然发现《西游记》中的三十多首诗词韵文都出自这里,出自全真道大师之手,才使我有了道教主题说的观点。,被小说引用过六首诗,而且被搬到了唐代,还让孙悟空把他的诗从口中念出。
再说《多心经》的问题,鲁迅等人都说作者不懂佛学,把《心经》说成了《多心经》。然而,作者明明在第十九回的回目当中说“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作者并非不懂啊。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让乌巢禅师说“我有《多心经》一卷,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呢?其中一定有深意,只是鲁迅等人不愿意挖掘并去弄懂罢了。
其实,,有五种称呼:《心经》、《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密多心经》、《般若心经》,直到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朝王遇偶》里孙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的《心经》。只要唐僧在念《多心经》的时候,一定会出现魔难,就是因为他“多心”了。而作为“心路历程”的《西游记》,自然写的是修心的路,那就是将“多心”修成“二心”,将“二心”修成“一心”,将“一心”修成“智慧心”,最后达到无心而成佛。
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便有七十二条命,也即是七十二条心。这就是“多心”,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当朝正主救婴儿》中,代表多心的妖鹿心头鹿撞要吃唐僧的黑心,孙悟空便变做唐僧:
假僧孙悟空接刀在手,解开衣服,忝起胸膛,将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响一声,把腹皮剖开,那里头就咕嘟嘟的滚出一堆心来。唬得文官失色,武将身麻。国丈在殿上见了道:“这是一个多心的和尚!”假僧将那些心,血淋淋的,一个个检开与众观看,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一个黑心。不管有没有黑心,这么多的心如何能够修行,所以才要让寿星的鹿下凡来捣乱,就是要孙悟空消灭这些鹿撞的心。真是亏他作者能够想得出来!
可见,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地名、事件都有其原型和出处,我在书中都已经揭示出来了。这就是李安纲这些年来所做的贡献,证明了《西游记》真如杜甫的诗一样,“无一字无来历”。
有人说,西天路上,孙悟空杀的几乎全真道的道士,这是在讽刺道教。其实,《西游记》中的好道士多得很,太上老君、镇元大仙、黎山老母、南极仙翁、赤脚大仙、金顶大仙、太乙救苦天尊,就连孙悟空的老师也是一位神仙道士啊!他打的全真全是假全真,只有假的打了,真的才会出现。这就叫做“打假”,是在“整风 ”,真的全真必须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要有儒教入世度人的精神、道教修心炼性的方法、色空不二的境界。我们现在的整风,缺的就是孙悟空的这双火眼金睛、这根金箍棒,来识破妖魔、扫除邪道。也只有《西游记》的作者才有如此的气魄,不能凭我们自己的狭隘心理去猜度古人!
再说,孙悟空消灭的道士,都是烧茅炼丹、有作有为的邪魔外道,比如虎力、鹿力、羊力、凌虚子等,而真正代表生命因素的黑熊精、文殊狮、普贤象、红孩儿、青牛怪等是不能消灭的,必须转识成智,让其进步而超越,完善自身。红孩儿是赤子之心,要做观音菩萨一样的大人,必须常葆其赤子之心。青牛怪是老子的坐骑,还有牛魔王、罗刹女等,要转化收服,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人们往往会问,《西游记》到底是写还是道教?如果是道教,那么为什么要去西天取呢?《西游记》中惟一的一部,便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全文录在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本来是大乘般若部的核心经典,但《西游记》却将其看做是人类修心的“心经”、“心径”。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的一开篇,便有一首词曰:
义结孔怀,法归本性。金顺木驯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共登极乐世界,同来不二法门。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剪除六趣,即赴大雷音。
说得极为明白,也应该是《西游记》的主题所在:取经的“经”,乃是行径的“径”,“心经”即“心路”,那么“西游取经”就是“心路历程”,决不要到现实的世界当中去对号入座,找什么“玉华州”、“花果山”。当然,为了所谓的地方利益,那也不妨。成佛的“佛”也并不是外在的,而是自家的本性“元神”,这是道家的术语,与无关。“三契”即“参同契”,为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三个兄弟,合同相契,才能真正修行大道;所有妖魔鬼怪、一切物色都照应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西游记》回目、诗词中才会大量出现五行术语,决不如鲁迅所说的“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中)。即使是里的佛菩萨,也已经道教化了。比如孙悟空的老师须菩提便由化成了道教,做了神仙;到西天取经以及佛的丈六金身,就因为张伯端《悟真篇》绝句说道:
释氏教人修极乐,
只缘极乐是金方。
大者色相惟金实,
余二非真谩度量。
翁渊明注:
极乐净土在西方,西者金之方。此中惟产金丹,一粒如黍,其重一斤。释氏饵之,故有丈六金身,妙色相身。盖亦由金丹而产化也。丈六亦按二八之数,西方即金也。……古仙明有歌曰:
借问瞿昙是阿谁?
住在西方极乐国。
其中二八产金精,
丈六金身从此得。
若人空此幻化身,
亲授圣师真轨则。
霎时咽罢一黍珠,
立化金刚身顷刻。
由此一来,被道教化,化在了人的身体上、心灵中。马湘《还丹口诀歌》云:
玄微妙诀无多言,
只在眼前人不顾。
内有金丹十六两,
送在西南坤地上。
谁知此物是还丹,
只在泥丸宫里养!
“丈六金身”即“金丹十六两”,因为老秤一斤便是“十六两”。
4《西游记》是东方文化的自觉载体《西游记》不是如鲁迅、胡适等人所说的是什么神魔小说、童话小说、神话小说、讽刺小说、滑稽小说,而是世界文学史上惟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是文化小说。虽然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文化的载体,但如果从内容到形式,从人物、结构、主题、事件、地名、文字都在有意地自觉地承载表现着文化的话,那就只能将其命名为“文化作品”了。
《西游记奥义书》五本,是我的博士论文,囊括了这些年来我的所有研究成果,是我贡献给文学批评界和广大读者的一份礼物。我这些年所做的,就是把每一回的回目、诗词、韵文中的名词术语等,都找到了它们的出处。
《西游记》写了三句话:“心猿牢拴”,“意马收缰”,“金蝉脱壳”。“心猿牢拴”,孙悟空头上戴着“紧箍”,“紧”即“牢”,“箍”即“拴”;“意马收缰”,白龙马一直骑在跨下,寸步不离;“金蝉脱壳”,唐僧叫做“金蝉子”是在百回本中,照应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唐僧一路有心求佛,佛皆是魔;无心拜佛,魔皆是佛。只要跪下磕头,上边坐的佛一定是魔,即是“佛魔”;等到了西天,却没有佛想了:
忽见一带高楼,几层杰阁。……三藏举鞭遥指道:“悟空,好去处耶!”
行者道:“师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像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像处,倒还不下马,是怎的说?”
三藏闻言,慌得翻身跳下来,已到了那楼阁门首。
可见真佛不在求,放下心地,便至佛境。
下面再说说“人事”的问题。有人说阿难、迦叶要人事,这是小说在讽刺。我们只想到“人事”是钱,却没有想到“人事”便是人间的事务。只有把人的事务交出去了,佛的事务才能得到。其中有好多奥妙在里头。当然,佛门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有善就有恶,有佛就有魔,总是相对待而成立。佛魔一念,善恶不二。东土西天,十万八千里,也只是一念之间;走十四年,是因为有的是私心杂念;孙悟空一个筋斗即到,就是去掉了私心杂念。所谓 “人事”,就是人所从事的事情。他们并没有要什么钱,而要的是“人事”,可见是要人事尽而佛事得。人事纷纭,如何能够清净自心,得到佛事呢?让他们交出“ 人事”,是要去掉凡人的执著,而进入佛菩萨的境界,心无其心得解脱。
还有一个原型,那就是《西游记》演绎《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到了这个地方,正好是第七节《乾坤交媾去矿留金》,由东方到西方,就是“乾坤交媾”;取回有字经卷,留下真金钵盂,就是“去矿留金”。本来白手取白经,是无言语文字的“无字真经”,但东土人不识其妙,只好再取有字真经,这是“矿渣”。有人问如何,一位禅师答道是魔说的。那人万分惊恐,怎么会是魔说的呢?他答道:“怎么不是魔说的呢?如果你执著于其中的任何一种法门,都会堕入魔道。”因为佛不可有心求,道不会有为成。“无字真经”才是好的,但我们拿自己的“ 人事”换回来的自然只能是“矿”而留下的却是“金”。正是如此,才会有后来唐半偈领着孙履真、猪一戒、沙致弥和小龙马另外一行五众,再去西天求取真解。
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孙悟空杀了“六贼”。我小时候总想,孙悟空你本领再大,去杀妖魔得了,为什么要去杀人呢?及至学了佛法,原来这六个叫做:眼看喜、耳听怒、舌尝思、鼻嗅爱、身本忧、意见欲。他们代表的是佛家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六尘,在修行者来说,是必须先除去的。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里,那个白骨精为什么要三打呢?是因为“尸魔”有三个,或者叫做“三虫”、 “三彭”、“三姑”,其目的就在于“欲人速死”,所以必须三打:“进退天机明六甲,打杀三尸道可期。”因为杀的是唐僧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和三个尸魔,所以唐僧不高兴,才会把他赶走。
既然有两个心,真心和假心,便是真假美猴王。赶走了真心,假心自然而来,所以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真心打不过假心,假心打不过真心,叫做“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观音菩萨分不清,是因为有心,还有慈悲心,自然会有与之相对待的心。当如来佛给四大菩萨、八大金刚及众罗汉讲法时说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如来能识得真假,是因为他无心无佛,无人无我,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还有首诗曰:
人有二心生灾祸,
天涯海角致疑猜。
欲思宝马三公位,
又忆金銮一品台。
南征北讨无休歇,
东挡西除未定哉。
禅门须学无心诀,
静养婴儿结圣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