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学好友发给我一个语音版的蒋勋先生讲(红楼梦),蒋先生讲的太好了,一听就把我带进神奇的红楼梦里。说起红楼梦,记得是高考后在家里第一回读,之前正好看了1987版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陈晓旭演林黛玉、欧阳奋强演贾宝玉和邓婕演王熙凤……那一版的红楼梦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所以读小说时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电视剧里的主演样子,读起来很形象,却也少了几分自己的想象,可惜那年读过了之后就再没读过,一来自己比较懒二来对红楼梦有点膜拜觉得写的太好了,这样的经典想留到以后读,没想到这一留就是近三十年,当年的少年也到了中年,这回偶然间听到蒋先生的讲读,被小说体现出来的美还有白话的精彩写法深深打动,原来曹雪芹笔下的细节这么美这么丰富,自然天成的运笔体现出这么多的意境和深意,原来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十二金钗这些青春期少男少女们的心思这么细腻而多变,原来红楼梦还可以这样读。
其他几部名著则是在小学时伴随着收音机里袁阔成、刘兰芳他们的评书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记忆中最暇意的就是暑假的下午坐在凉席上靠着枕头读三国和水浒,有时还有父亲买回来的卤牛肉,边吃边读,津津有味,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愉快。
四大名著里,三国演义主要是讲上层社会的各路英雄豪杰斗智斗勇,展现了曹操、刘备、孙权代表的魏蜀吴三国之争,里面的主帅谋士战将个个描写的栩栩如生,里面有曹操的雄才大略、爱惜人才知人善任、敢于承担责任和自我调侃,尤其在赤壁之战战败后,几十万大军被孔明火烧赤壁,带着残兵败将丢盔卸甲逃命狼狈不堪,却每逃到一地还笑的出来嘲笑诸葛孔明用兵不过如此,然后赵云杀出曹操带着残兵败将接着逃,又到一处又开始笑孔明若在此处设伏吾命休矣,接着就是张飞杀出,曹操接着逃,最后来到华容道,又开始大笑,这回关羽拍马杀出,曹操只好告饶,求关羽念当初人在曹营心在汉时曹丞相对他的关照和赏识,关羽讲义气放走了曹操,自从读了这三笑就深深佩服曹操的幽默与拿得起放得下的博大胸怀,同时也喜欢上讲义气的关羽......还有长坂坡赵子龙忠心耿耿单骑护主,在千军万马中如入无人之地,怀带阿斗杀出重围,这里都对英雄人物重点着墨,描写得栩栩如生,而平民百姓和下层士兵只是作为英雄背景下的芸芸众生,作者罗贯中在开篇词里就道出了整部小说的主题: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作者犹如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而水浒传正好反过来,不去表现帝王将相展现的是草根英雄或者说平民英雄,因为在北宋时代皇帝无心朝政昏庸无为朝中奸臣和小人当道的乱世中,普通人的命运自己是把握不住的,连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也因为高衙内看中了自己夫人,被高俅骗至府内陷害落难,发配充军途中差点被衙役杀害于野猪林,全靠好兄弟花和尚鲁智深暗中保护,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久出手,关键时刻救了林冲,所以梁山好汉都是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其中鲁智深是最有智慧最重情义的第一好汉。
西游记就像仓央嘉措的诗一样,表面上看都是情诗,其实这些诗既是情诗更是佛诗,在诗里讲轮回,讲因果,讲修行。西游记以前读的时候以为就是打妖怪去西天取经的神话,后来才知道原来整部小说在讲佛法和修行。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后取得真经,成就人生。
(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五师徒其实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身体,猪八戒是人的欲望,沙和尚是人的善良,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斜月就是心字的那一勾,三星就是心字的三点),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化身,(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72变,喻示人的心本来也是很善变。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人的气度可以上至天宫,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则如绣花针,所以金箍棒象征着人的气。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五行山象征着佛家的“贪縝痴慢疑”,,所以孙悟空逃不出这五行。紧箍咒象征着能约束人心的戒律,人心疼了又疼,唐僧一念如来给他的紧箍咒,就能收复孙悟空那颗七十二变的心。孙悟空一上路就打死了六个强盗,在原著中六个强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就是人的六根。佛家说六根不净需先除,所以孙悟空要先除掉六根才能上路。
西天路上,悟空化斋前经常在地上划一个圈,这是心给人定的界限,但人的身体(唐僧)总是会被欲望(猪八戒)牵着走!于是人(师徒几个)就容易离开内心(悟空)设定的界限(划的圈),于是一出界限便遇上种种心魔(妖怪)。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师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中国小说是从说书的传统来的,讲到哪里算哪里,像《水浒传》、《西游记》,等于是合传,一个一个人物,合在一起的传记,没有一个很笼统的、很严密的、互相有关系的结构,刚刚开始读《红楼梦》可能有点吃力,原因是人物很复杂,关系一下子没法弄清楚。它开头是很缓慢的,我们也要有点耐性,一步一步慢慢来。首先,曹雪芹架构了一个神话,由超现实引领,进入写实。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之一,或说它奇妙之处,就是神话与人间、形而上与形而下,可以来来去去,来去自如,读者不觉得奇怪,好像太虚幻境、警幻仙姑、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真有这么回事,然后一降回到人间,贾母、王熙凤、宝玉、黛玉……也觉得是真有其人。它的神话架构笼罩全书,具有重要的象征性,也给予写作极大的支撑与自由。
红楼梦有严格的架构,尤其特别的是在第五回里通过贾宝玉的梦境已经道出了十二金钗的命运,这样在小说开始阶段就道出结局的写法很有新意,但是由于是诗词还有暗喻,所以十三岁的贾宝玉没有读懂,我们读者也读不懂,只有在读完全书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曹雪芹早已把结局告诉了我们,只是我们读的时候没有悟到,就好比人生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原来是这样,有些道理老师和老人告诉过我们,但没有经历事情就不会明白这些道理的意义,这也是很多红学家热衷考证的,如胡适就写了很多考证,有些考证甚至续写后四十回的高鹗也没领会到曹雪芹的原意,所以曹雪芹只写了八十回既留给后人很多遗憾,也带来了很多拆谜般的遗憾美。
曹雪芹还写出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甄士隐,贾雨村,一个代表出世(道家),一个代表入世(儒家),甄士隐名字谐音“真事隐”—真的事情隐掉了,对应另一个人贾雨村,“假语村言”,这两个人物看起来是真实人物,可是有很大的象征性在里头。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的开头是神话,接着是寓言。
经过童年和少年时的荣华富贵到后来的大家族败落,曹雪芹认为他的美好人生就在他十四岁曹府(书中就是贾宝玉的贾府)被抄就结束了,他到晚年在北京西山脚下穷困潦倒之时追忆似水年华,怀念那些美好岁月和如花一样的十二金钗,写下了千古绝唱(红楼梦),可惜写了八十回就驾鹤仙游了。曹雪芹是喜欢道家思想的,他认为道家更符合人性,而明清时期的儒家已经脱离了秦汉唐时期的儒家精神,满口仁义道德比较虚伪,后来甄士隐变成道士,贾雨村经过好多官宦历程的折腾,到了书结束的时候,这两人又碰到一起。甄士隐想要度化贾雨村,贾雨村还是迷恋红尘。各走各的路,两个分歧,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所以《红楼梦》写的时候,把中国人基本的人生哲学通通写出来了,而且写得非常客观,很有高度。人大概都经过几个阶段: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入世哲学,儒家那一套,要求功名利禄,所以书中的贾宝玉(曹雪芹本人)在童年时期就很不愿意读四书五经,每回他父亲贾政逼他读四书五经他就很怕,。到了中年,大概受了些挫折,于是道家来了,点你一下,有所醒悟。到了最后,要超脱人生境界的时候,佛家就来了。所以过去的中国人,从儒道释,大致都经过这么三个阶段,有意思的是这三个阶段不冲突。在同一个人身上,这三样哲学都有。所以中国人既出世又入世的态度,常常造成整个文化的一种紧张,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态度在这之间常常有一种徘徊迟疑,我想,这就是文学的起因文学写什么呢?写一个人求道提升,讲他的目标求道,讲这一生多么地艰难,往往很多人没有求到,在半路已经失败。不管是爱情也好,理想也好,各种的失败,文学写的就是这些。
还有红楼梦第六回里,刘姥姥进大观园,里面谈到人生命运的无常和悲天悯人的意义,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到贾府以走亲戚名义乞讨,走进大观园看得眼花撩乱如入仙境,刘姥姥带着板儿去拜见王熙凤时看到王熙凤的大女儿巧姐,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小男孩,一个金枝玉叶的千金小姐,谁会想到十多年后贾府败落被抄家后,狠心的舅舅要把巧儿卖到换点银子,结果是板儿报恩救出了巧儿。王熙凤见到刘姥姥和板儿时可怜老奶奶带着孙子饿了大半天走来讨生活,周济了二十两银子,对于刘姥姥一家可是救命和起本作小生意的本钱,临走还可怜一老一小又给了一串铜钱作路费,这种人情的温暖对于王熙凤那时是举手之劳,不求回报的,她也没想到后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王熙凤去世后还是刘姥姥和板儿救了她最爱的女儿还娶了巧姐,我想这就是曹雪芹心里悲天悯人的力量!
甄士隐经了这许多人生起伏,有一天突然又看见跛足道士来了,口里唱一首《好了歌》(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主题曲):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说:“你唱什么?我只听见‘好’‘了’、‘好’‘了’两个字。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甄士隐一听《好了歌》就醒悟了。他就说:我来做个注解。这个人也有慧根的,解注得很好: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五年前看了一部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面通过少年派的眼睛讲到各种宗教和人看世界的不同方式,少年派小时候在印度接触到、基督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每种宗教他都很好奇,他的母亲比较包容儿子,父亲则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你什么都信的话也就是什么都不信.....最后少年派漂流上岸后以两种不同的眼光来回顾了漂流的苦难。第一个故事里在他给来访的记者叙述那段童年往事里把人动物化,如他的母亲化作受伤的斑马,野蛮的厨师变成了凶狠的狼,而他自己的内心深处幻变成一只猛虎,这只猛虎在船上开始没有出场,而是斑马被豺狼咬死后,猛虎才跳出来咬死了豺狼,喻示着内心深处野性被激活了如猛虎跳出来。到了岛上,猛虎头也不回地走入热带雨林里,没有回头看少年派一眼,而少年派还依依不舍目送猛虎走远,实际是少年派对内心世界的独白,对逝去永不再返的少年时光的留恋......后来李安又给出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并让观众自己选择喜欢哪个版本,也就是喜欢那种内心世界,李安一定是深读过红楼梦,也运用了曹雪芹的世界观。
曹雪芹写红楼梦,他也是客观地给出不同的世界观让读者自己去看,去选择。曹雪芹写完这本书,自己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