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金丹道的崛起!

金丹道的崛起!

2021-03-10 07:27:32


金丹道的崛起!



 何谓锺吕金丹道?即道教宣称为仙人的锺离杜权.吕洞宾所倡导的内丹修炼术。何谓内丹?简单的说,即将人体比作炉鼎,以体内之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认为可使精.气.神凝为圣胎,圣胎可以离开躯体而为身外之身,永世长存。这个所谓圣胎,或称神丹,或称为内丹。宋翁葆光《悟真篇注序》布一段解释∶夫炼金丹大药,先明天地未判之前,混沌无名之始气,立为丹基。次辨真阴真阳,同类无情之物,各重八两,立为炉鼎。假此炉鼎之真气,施设法象,运动周星,诱此先天之始气,不越半个时辰,结成一粒,附在鼎中,大如黍米,此名金丹也。取金丹一粒,吞归五内,擒伏一身之精气,犹猫捕鼠,如鸇搦鸟,不能飞走矣。然后运以阴阳之真气,谓之阴符阳火,养育精气,化成金液之质,忽尾闾有物,直冲夹脊双关,历历有声,逆上泥丸,触上颚,颗颗降入口中,形如雀卵,馨香甘味美,此名金液还丹也。徐徐咽下丹田,结为圣胎,十月胎圆火足,即脱胎沐浴,化为纯阳之躯,无饥渴寒暑之患,刀兵虎兕之不能伤,而为陆地神仙。


隋代之前,道教本来没有内丹之说,只有胎息.导引.行气.存想等内养方术。隋文帝开皇年间,罗浮山道士青霞子苏元朗,托言曾学茅山,得大茅真君秘旨,撰《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及《旨道篇》,倡导内丹之道,自此道教始兴起内丹道。以后便把葛洪所倡导的金丹相对而称外丹。内丹道在唐代已有相当大的影响,此类道书,纷纷出现,如至一真人崔希范著《入药镜》.张元德《丹论诀旨心鉴》.陶植《陶真人内丹赋》.羊参 微《元阳子金液集》.刘知古《日月玄枢篇》.还阳子《大还丹金虎白龙论》.吴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董师元《龙虎元旨》等。至唐末五代,内丹道(道教称金丹道)已经盛行圯来,出现有锺离权的《灵宝毕法》.锺离权据《参同契》而作的《云房卅九章》,吕洞宾缘 之作《沁园春》.《霜天晓角》及《窑头脱空》等歌,华阳施肩吾作《锺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彭晓作《还丹内象金钥匙》,陈抟的《无极图》,均阐发内丹之道。唐末五代倡导内丹道的最著名人物 是锺离权与吕洞宾,至今道教全真派(重内丹修炼的教派)仍尊锺离权与吕洞宾为祖师。锺.吕的名字在道教信徙中虽然人人皆知,而且伪托其名的道书也很多,可是在比较正式的史籍上,有关他们的记载却没有,或者极少。


按锺离权,道教又称汉锺离,字云房,为五代隐士,传说为八仙之一。说他于终南山石壁间得《灵宝经》,遂悟道。又传说唐末五代的吕洞宾曾遇之于长安,锺授吕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据宋郑樵《通志》第六十七卷道家修养类著录有锺离权授吕公《灵宝毕法》十卷。道教传说锺离权是汉代人,纯属有意神化,《宋史.陈抟传》中有简短记载∶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馀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岳阳风土记》说他是唐代山西礼部尚书吕渭之孙。《雅言系述.吕洞宾传》谓∶关右咸通初,举进士不第。值巢贼为梗,携家眷隐居终南山学老子之法。又宋人吴曾收录的岳州石刻《吕洞宾自传》云∶吾乃京兆人。唐末,累举进士不第,因游华山,遇锺离,传授金丹大药之道。道教关于吕洞宾的传说很多,尊为仙人,称纯阳祖师或纯阳帝君。从施肩吾《锺吕传道集》看,锺离权与吕洞宾确是改金丹与黄白烧炼之术为内丹的关键人物,是他们建立了内丹道的系统理论与方法。


这样,内丹道便是由隋代青霞子苏元朗首开其说,继而刘知古.崔希范.锺离权.吕洞宾.施肩吾.彭晓.陈抟等发明道要,以诱进学之士;然而,在当时尚未将其火候度法,温养指归加以说破。到北宋张伯端著《悟真篇》阐明其道后,则内丹道便更为盛行,成为道教徙认为最犬奥妙.最隐密的修仙之法。隋唐时期,烧炼金丹.黄白之道颇盛,帝王.官僚.富贵者,不少人热衷此道,幻求长生。据赵翼《廿二札记》卷十九《唐诸帝多饵丹药条》记唐太宗.宪宗.敬宗.武宗.宣宗皆服丹药中毒致死;臣下如杜伏威.李道古.李抱真皆服食中毒致死。宋李季可《松窗百说》谓太学士李千受方士柳贲药,服之下血死。又唐代归登.李虚白.孟简俱以服食而毙。《旧唐书》揭示了金丹的毒害,如《旧唐书.宪宗本记》∶十四年十一月丁酉.上服方士柳泌金丹药。起居舍人裴潾上表切谏,以金石含酷烈之性,加烧炼则火毒难制。上自服药不佳,数不视朝,人情恟惧。庚子,上崩于大明宫之中和殿,享年四十三,时以暴崩,,史氏讳而不书。《旧唐书.穆宗本记》∶泌于台州为上炼神丹,上服之,日加躁渴,遽弃万国。《旧唐书.武宗本记》∶重方士,颇服食修摄,亲受法籙,至是药躁,喜怒失常。疾既笃,旬日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请见不许,中外莫知安否,人情危惧,是月廿三日崩。


五代时,蜀何光远《鉴诫录》谓,后梁太祖朱晃服方山道士庞九经所进金丹,眉发立坠.头背生痛。南唐史虚白之仲子所撰《钓矶立谈》谓,南唐烈祖服金石药,患疽致死。见于史籍记载的服丹毙命者便有如此之多,至于死于服丹之一般迷信者,自然就更多了。长生之道,固然令人神往,可是在服丹者一个一个死去的客观事实面前,人们即使再麻木不仁,也不能不有所疑惧了。否则《旧唐书.宪宗本记》中起居舍人裴潾也就不会说金石含酷烈之性,加烧炼则火毒难制。若金丹已成,且令方士自服,一年观其效用,则可进御也。可见金丹道术的风行时期,也正是人们经过实践而逐渐认清其毒害的时期,同时也是术士们另觅求仙之术的时期。富贵者为贪恋享受,幻想获长生之道,方术士为谋取富贵者或诱引信众,亦必另觅蹊径,这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在以为服丹后移金属不朽之质于肉体,同样毕天不朽的幻想破灭之后,便逐渐转向在自身小天地中效法自然,另行这作所谓长生久视之术。况且这种术.说,古已有之,如胎息.导引.行气等,内丹道不过是在此基础上更向神秘之仙道发展而已。


另一情况是隋唐时烧炼黄白之术盛行,有些术士名为炼外丹以求登仙长生,实际却在烧炼金银,即假金银,以谋财利。如《太平广记》卷四百引宋戴君孚《广异记》中便说∶隋末有道者居太白山炼丹砂,合成大还丹,化赤铜为黄金。这些药金银乃伪物,在社会流行便成一害。因此,外丹术亦被人视为欺人之术,加以鄙弃。以上讲的是外丹的弊害的客观情况,从而促使方术士不得不改弦更张,另谋要道。可是由外丹向内丹转变是否有其内在的根据呢?我以为从教义上讲是有其内在根据的。我们知道道教的所谓存思.静功.气法.丹道等,都以天人一体为其基本理论依据,因此其具体理论都是以模拟自然立论的。用在丹道来说,便是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的说法。道教在这方面常援用道家一些理论以为依据。如《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如《庄子》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造化。《淮南子.精神训》更是认为人体的生理机构与性情都是天地的形象与自然变化相契合等∶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贤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    道教也相信人体是一个小天地,与自然是相类相通的。比如《太平经》中就说∶相去远,应之近,天人一体,可不慎哉?又如《阴符经》说∶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情。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与丹道修丹天地造化同途的理论有密切关系的是《周易》,道教目的为丹经之祖的东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除了假借《周易》的系统词语,对天人关系的思想也是有所吸取的,如∶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这些理论,均体现在《周易参同契》中。这些主张效法自然的理论,以后都是丹道模拟自然的理论根据。由于认为天地自然形象.变化与人体生理机构的形态.性情是相似.相应.相关的关系,故进而认为宇宙为大天地,人体则为一小天地,人体是自然天地的缩小体。因此在外丹弊害及受禅宗影响,道教静功逐渐神秘化的情况下,模拟自然的外丹理论也就必然转变为模拟自然的生理模构和生理变化现象。道教炼师咸称内丹发《道德经》与《周易参同契》之奥秘。


总之隋唐出现的内丹,成了后世道教神仙术中最神秘的内容,成为道教丹鼎派教义的核心。迨及宋元,缘参同炉火而言内丹者日盛,甚而斥服食胎息为小道,金石符咒为旁门,黄白烧炼为邢术。惟以性命双修,为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至诀。故研究道教,不可以不注意内丹的发展与影响。



·END·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道教丹道订阅号

微信号:dandaocn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