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道,首重行动 ---《南宗经典》课闻道有感

道,首重行动 ---《南宗经典》课闻道有感

2018-04-04 19:08:00

      仙经云:非经不可以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解悟真文,得明正法。等待了三年之久的《南宗经典》课程终于开课了,由张院长亲自传授,我们深感机缘来之不易。当打起十二精神,洗耳恭听。此时小道的内心的感受是,想起了《悟真篇》中一句话,“大药不求争得遇?遇之不炼是愚痴!”

     在《悟真篇》序中,提出了修命的两种类别,一为易遇而难成的,如炼气、服光、存想、持符咒、辟谷、服外丹等。第二种乃炼金液还丹,则难遇而易成,故能听闻南宗经典,实乃三生有幸也!那么,南宗经典有哪些呢?小道在此简单介绍一下,南宗的主要经典有:刘海蟾《至真诀》、、《金丹四百字》、《青华秘文》 、石杏林《还源篇》、薛道光《复命篇》、陈楠《翠虚篇》、白玉蟾《海琼集》等。这些尽泄天机之书啊,希望大家能用心去读读,最好能背下来。正所谓: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

   现在网络时代这些经典都很容易从网上下载获取,但是要想读懂、弄透这些经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得明师指点方能入门。对此,张院长开示我们:“道,首重行动。经典中的每句话,都对应一个行动。”所以光看,不行动,不去修,那当然会读不懂了。行动,是学道的特点。今有缘能聆听张院长的开示,并传授了学道学经典的行动指南口诀。现将行动指南公布如下。望有心人,细细深思其中道理,并依此而行之。

行动指南口诀如下:

访仙访道访明师

求法求道求口诀

悟真悟道悟妙道

修真修德修大丹

守心守神守真元

成道成妙成真人

了道

一、访仙访道访明师,求法求道求口诀

      古时,秘法讲究口耳相授,不立文字,三口不言,六耳不听。故有黄帝虽贵为九五之尊,仍需二次问道于广成子,方获秘诀。一代诗人李白也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之寻仙访道的理想追求。既在道门要想求得秘诀,就要学会几样基本常态化的修学的好习惯“虚心求教、亲近大德、逢人便求法,遇事先低头,有疑必责己,得善谢天地。”


二、修身为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中提出这样一个思想:即想弘扬大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乡。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和家乡。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中庸》说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德经》也有阐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当代的道教大德张礼矩炼师临终提示八字真言:“别-走-邪-道,好-好-修-行。《悟真篇》第一首诗中,便强调了修身为本的重要性: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

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贪利禄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

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人身是难得的,光景容易变迁,罔测短修,安逃业报?所以,我们当珍惜时光,以修身为本,求大道出迷途,方为人中真丈夫!

 三、知行合一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在悟真篇中有这样一句话:“须知大隐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静孤?”南宗功法特点是以事炼心,。需下十二分功夫,方才有得。正如张院长开示的那样:“你不要害怕在正常的日常的平常的生活场景中修炼妙道,而且还要将自己的修真行为努力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去,与平常生活之事和为一体!

四、学修并进

     如何做到学修并进呢?张院长给我们开了六味药方。对症下药,即能药到病除。

1.除恶习,勤除恶习,斩断恶习。小道对此有些个人的体悟:要除恶习,当参照戒律,或功过格,条条细对,痛下手段,斩绝恶根。恶根不除,轮回难出。

2.调整心态,虚心涵泳,切记体察。小道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日常事物,来时时觉知、省察自己的内心。合道之心则保持之,违道之心速除之。深参悟违道之心从何而来,从源头根除。治心如何?心以心治,天清地宁!

3.找准方向,莫入宝山空手回。我们身处南宗祖庭,即闻悟真大道,当勤而行之。方不负学校载培之苦心。

4.力争做上士,莫堕中下人。力做上士,发大愿。宏发愿力,方能成道。正如《悟真篇》所言“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太上玄门早课中的三皈依所云:“学最上乘,不落邪见。”也是此理。

5.常怀济世利人利天下之心,常行济世利人利天下之事。道德经有云:“天道无亲,常无善人。”我们多做济世利人之善,三千功满,是为道基!



撰文:乙未科学员 王理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