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
某明星出轨某歌手的新闻
一直在微博热搜上居高不下
曾经的甜蜜夫妻
恩爱家庭
此刻看起来无比讽刺
人们都在愤怒着
对这个浮躁的社会失望着
因为
大家突然觉得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爱
婚姻也不过是一张废纸
然而
我要告诉大家
不是这样的
因为就在我们生活的中国
我看到了
一对现实版的郭靖和黄蓉
他们在北大一见钟情
但是因为工作
不得不相距2000多公里
分离了整整23年
然而
他们却从来没有一天
想过要分开
23年后
丈夫放弃自己的事业
和妻子相守在大漠敦煌
就在那里
他们用高科技
为中国守住了1700年的文化遗产
01
1958年,20岁的樊锦诗从上海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
这个出生在北平,生长在上海的江南姑娘,离开了有保姆照顾的家,大学生活闹出了不少笑话。
长于河北农村,担任考古学专业生活委员的彭金章,注意到了这个总是很马虎的姑娘,开始默默关心起这位同学。
年少时的樊锦诗
大学时的樊锦诗,最喜欢去的就是学校的图书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彭金章变得总是比她早到,然后在身边给她留一个位子。
渐渐地,两个人就有了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那个时候,不是没有人追求樊锦诗,虽出身优越,但樊锦诗身上没有一点娇气,也最不喜欢甜言蜜语。
憨厚老实,细致入微的彭金章不一样,樊锦诗看到了这个男孩子真诚的心,打心底里相信这个人。
校园里青涩的爱情,就这样在未名湖畔生根发芽。
同样热爱考古学,两个人总有聊不完的话,想象着未来要做一对神雕侠侣,一起为考古学贡献余生。
1962年,樊锦诗得到了一个到敦煌实习的机会,和另外3名同学一起,在那里,她被眼前的敦煌艺术彻底震撼了。
然而,同样震撼的,还有这里的生存环境,没水没电,气候干燥,黄沙满天飞,就是那个时候的莫高窟。
从小衣食无忧,被照顾的无微不至的樊锦诗哪里经历过这样艰苦的生活。
体弱多病,水土不服的她,终于坚持到了实习结束,想着,再也不要来这个鬼地方了,毕竟城市里,还有她的恋人彭金章啊。
但她没想到,这一次敦煌之行,彻底影响了两人的一生。
02
1963年,樊锦诗和彭金章毕业了,两人都面临着毕业分配的问题。
彭金章被分配到了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则打算让樊锦诗留校。
没想到这个时候,敦煌写信来和北大要人,名单上就有到敦煌实习过的樊锦诗。
樊锦诗的父亲听说后,立马给学校写了一封信,有好的选择,谁愿意自己的女儿到这么艰苦的地方去呢。
但樊锦诗选择把信扣了下来,并没有转交给学校,也没有接下学校抛出的橄榄枝,最终,她决定去敦煌。
在学校,樊锦诗曾和同学们一起宣过誓: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志愿。服从分配,也成了她和彭金章心照不宣的默契。
但两人也约定,就在敦煌待三年,等她把敦煌的壁画、彩塑看个遍,就奔向武汉,两人结婚成家。
毕业就分离两地,两人开始了书信传情的日子,中间彭金章去敦煌探望樊锦诗,看着眼前的心爱之人,在黄沙的摧残下,早就没了曾经的清秀模样,满是心疼。
好不容易熬过了三年,眼看两人约定的日子就要来了,这时,。
工作调动没了希望,两人的约定,无法实现了。
樊锦诗和彭金章在敦煌
1967年,有了20天探亲假的樊锦诗,终于来到了武汉,在武大简陋的宿舍里,和彭金章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随后,一个又回到了敦煌大漠,一个留下了珞珈山下,从此,两人便又是长达19年的分离。
回到敦煌的樊锦诗全身心投入到了莫高窟的工作当中,在武汉的彭金章,看到这所学校考古学的一片空白,也一心投入到筹建工作。
在那个处处需要发展的时代,他们没有时间儿女情长。
03
结婚一年后,樊锦诗有了孩子,敦煌条件艰苦,本来打算到武汉生产的她,生产前也一直忙的脱不开身。
孩子早产了,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的她,就在布满烟尘的简陋病房里生下了他们的大儿子。
接到电报的彭金章,挑着鸡蛋、婴儿用品赶紧出发去敦煌,等他到时,孩子已经出生一个星期了。
小小的婴儿,就包在樊锦诗的破棉袄里,一件能穿的衣服都没有。
满心愧疚的彭金章,还是没待到孩子满月,就被武汉一催再催的电报召了回去。
休完产假的樊锦诗,也开始了把孩子捆在身上工作的日子。
但随着孩子越长越大,慢慢无法再带在身上,她就把孩子捆好,留在家里,下班的第一时间,就是赶紧去看孩子还在不在。
每天提心吊胆,意外还是发生了,一天下班回家,看到儿子从床上掉下来,正坐在炉子旁大哭,满脸都是煤渣,自责不称职的樊锦诗,终于哭了。
终于,她还是狠心把儿子送到了丈夫的老家河北农村,交给丈夫的姐姐抚养。
一个人,思念着丈夫和孩子,继续敦煌的工作。
大儿子长到5岁时,她又有了第二个孩子,和丈夫商量后,他们把大儿子送到了武汉,把二儿子换到了河北,樊锦诗依然无法尽一个母亲的责任。
等到二儿子也到了该读书的年纪,樊锦诗终于把二儿子接到了自己身边,享受了一段母慈子孝的时光,但看到儿子的教育并不能跟上,不得已,又只能把孩子送到爸爸在的大城市。
在敦煌,樊锦诗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果,开始被人们称为“敦煌女儿”,但对丈夫彭金章,对两个孩子,她却愧疚不已。
彭金章呢,一边在自己的夏商周考古事业有所成就,一边一个人照顾着两个调皮儿子,毫无怨言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放在当下,面临分居两地,面临独自照顾孩子的心酸,又有多少对夫妻能做到这般呢?
04
分离久了,也需要团聚啊。
两个人想起年轻时的约定,觉得是时候想想团聚的事情了。
但一个对敦煌有了深厚的感情,要做的事还有太多太多,离不开!
一个也在武汉有了自己的新天地,夏商周的世界同样魅力十足,也离不开!
周围人看到他们这样,也不淡定了,开始纷纷出手。
一边,武汉大学派人前往敦煌要人三次,希望敦煌放樊锦诗到武大工作。
敦煌也以礼相待,同样到武大要人三次,希望武大能把彭金章调到敦煌。
最终两方互不相让,以“不欢而散”收场。
到了1986年,领导终于批准,愿意放樊锦诗离开了,但樊锦诗自己却犹豫了。
看着这个自己付出了整个青春的地方,这是经历了千年建设起的古文明博物馆啊,现在的它正不同程度的经历着病害,自己又怎么能现在就离开。
“倘若敦煌毁了,那我便是历史的罪人。”
“既然如此,看来我得过去跟你腻在敦煌了。”
这一年,樊锦诗没有离开敦煌,又是已经年近50的彭金章,放弃了武汉大学的一切,奔赴敦煌。
从武汉调到敦煌后,彭金章放弃了自己的商周考古事业,重拾的是跟自己原来完全没有关系的考古方向,这对一个男人来讲,是多么大的事业牺牲!
但他从来没有过怨言,“人家说她是敦煌的女儿,那我就是敦煌的女婿。”
05
一家人终于团聚,留守敦煌,一起为历史遗产贡献余生,这对神雕侠侣终于算完成了曾经的约定。
来到敦煌的彭金章,从零开始建立事业,在这里,他发现莫高窟的北区竟还未进行过科学的考古发掘。
于是,彭金章站了出来,在他的领队和主持下,对北区洞窟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考古挖掘,使莫高窟现存洞窟数量从400多个增加到700多个,为世界瞩目。
丈夫改了行,也做出成绩来,这样的结果多少让樊锦诗从心里替为自己放弃了很多的丈夫感到高兴。
而她自己,也开启了人生的新阶段。
1998年,60岁的樊锦诗成为第三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开始了从考古业务人员到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行业能手的转变。
在她刚上任没多久,随着莫高窟越来越受人瞩目,游客蜂拥而至,面对关注,樊锦诗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壁画的保护问题,人的呼吸,会对壁画造成伤害的啊!
想到惊艳千年的艺术瑰宝可能就此毁于一旦,樊锦诗坐立难安。
于是,他们赶紧坐下来研究解决办法,最终决定控制入洞人数,每天不能超过三千人。
那时,莫高窟在国内首创了“旅游预约制”,很多人都不理解,说樊锦诗有钱不赚,特傻。
然而这样治标不治本啊,别人千里迢迢而来,就是想一睹敦煌的美丽和震撼,该如何既满足人们的心愿,又能保护壁画呢?
机缘巧合之下,樊锦诗想到了现代技术,于是,她决定做敦煌电影。
十年时间,《梦幻佛宫》出炉了,电影放置在洞外,一样能让人感受莫高窟洞内的千年惊变之美。
反响初见成效,这个小老太太又做起了敦煌的数字化保护。
2016年,网站“数字敦煌” 上线。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在电脑的方寸之间欣赏到30个经典洞窟,4430㎡的壁画。
全景漫游的网页,形态各异的雕像,繁复神秘的线条,清晰无比,比实地参观的感觉还要真切!
樊锦诗在为敦煌做这一切的时候,彭金章就在一旁全力支持着她,做好她的左右手。
这位敦煌女儿,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却从不爱接受采访,说的最多的话也是,“我的故事很简单,不要写我,多写点敦煌。”
但在去年,她却出现在了央视的《朗读者》节目里。
董卿在节目里说出了被拒绝了好多次,樊院长终于接受了邀请的原因:“樊院长的爱人喜欢看我们这个节目。”
樊锦诗在一旁点头:“他在电视里看见,可能高兴。”
大概是圆满了吧,节目播出没几个月,2017年7月29日,彭金章去世了。
遵其生前遗愿,敦煌研究院对各界均未发讣告,一切从简。
无声的来,无声的走,最难过的,应该是她了吧。
敦煌研究院内,彭金章与以妻子樊锦诗为原型的雕塑合影
从青春年少到满头白发,彭金章曾用三句话形容的爱情:相恋在未名湖,相爱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
短短18个字,概括了他们共同走过的58年。
而这58年,他们不仅守住了两人的爱情,还守住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敦煌。没有辜负彼此,更没有辜负使命。
樊锦诗和她的“青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着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尤其,是在看着网络上那些这个出轨了,那个离婚了的消息。
但其实,不管是曾经还是现在,总有人在坚守着,爱一个人,做一件事。
只是那些人,从来不会出现在热搜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