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2017年,看过这些年来看小说最多的一年。
做这个年终盘点,仅凭记忆以及之前零散做的一些读书笔记,选了16本书,也只是自己的口味和侧重。文中评介,只是简写了自己阅读后的直观感受,并非书评。列位看官莫要介意。
所谓问题,总是在回顾时涌现。盘点时,赫然发现一个问题,这16本书基本上都跟死亡有关。心悸之余,我也不由得掂量了一下这个共同点背后的心里暗示。
还有别的问题。比如我看的主要是短篇小说集,或者篇幅不大的中篇。长篇小说,却读的不多。倒也不是丧失了读长篇的能力,而是耐力不够,再加上新书层出不穷,容易分散注意力和连贯性。一本书往往一口气看出百十页,但再次捧起,却是很少。
另外,还有一点遗憾,就是年初曾经制定了一些重读经典的计划,什么重读托斯陀耶夫斯基啊,重读契诃夫啊,重读石黑一雄啊,都没有坚持下来。
在现在这样一个与手机谋眼的时代,加之工作家事繁多,坚持二字,真是读书人一个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了。希望接下来的2018年,我能坚持住坚持。
闲话不说,先是7本中文小说。排名不分先后,以阅读时间为序。
—— 积木书 ——
赵松 著
上河卓远·河南大学出版社
读赵松兄这本小说集之前,其实里面收录的一些作品已经陆续读过了。从《抚顺故事集》开始,就特别喜欢赵松兄的文字,而且对他故事里的人事物都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
这本《积木书》是赵松兄的文体实验,里面的作品虽然很多模糊了故事背景,甚至连人物说明也淡化了,却仍能从一段段情绪、思考、感受、体验中找到共鸣,比如他用女妖和死亡来描述的失眠症……
—— 冰下的人 ——
侯磊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未了解其人,只读过其书时,完全想象不到侯磊兄是一个80后,甚至觉得他连70后都不是,而是岁数更大一点的人。因为从他的故事里,读出的是一股八十年代的味道。
后来,看电影《八月》的时候想明白了,中国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起码前五年)其实社会的样子和人的状态相差并不大,后来的巨变,那都是后话。这本《冰下之人》是今年阅读的惊喜,开篇就把我惊到了:在什刹海的冰面上,“十六子”听到冰下面好像有人在敲冰……
——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
林奕含 著
游击文化
这本书年初就是大热,后来因为作者林奕含悲剧的离世,更成为话题之作。请去台湾的朋友带回这本书时,坦白讲我是有猎奇心理的,然而在读过之后,才意识到华语文坛就此失去了一位难得的文学天才。
且不论这本小说的敏感题材,只看她细腻敏感堪称高级的文字,会很自然地想到张爱玲,比如“他的沉默像颗宝石衬在刚刚吵闹的红绸缎里”,又比如“冷风像一个从不信中医的人在遍尝西医疗法而无效之后去给针灸了满脸”,这些句子不仅写得趣味盎然即视感十足,而且也透着历经沧桑只剩无奈的智慧与苍老,而她生命结束时才刚26岁啊。
,,甚至擦掉我自己。是的,”还有什么能比未等绽放的花瓣枯萎才华满盈的生命夭折,更教人伤心的呢?
—— 好人宋没用 ——
任晓雯 著
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同样讲的是一个女人从生到死的一生,任晓雯笔下的“宋没用”比林奕含塑造的“房思琪”年代跨度要大得多,历史背景更宏大,人物命运也更浮沉多舛。
读《好人宋没用》,行文虽多是短句,读时却极流畅,几十页几十页的一气读落下去。短句多,口语感也强,有时开口念出,读者由第二视角变成了第一视角,变成了记录者兼说书人——任晓雯,把一个悲惨世界,把一个个苦人儿娓娓道来:活得太腻,等死的日子又太长……
很喜欢晓雯不从主观出发,不渲染不煽情也不臆测故事里的人物,不写他们的思想活动,自始至终,就是淡淡地在讲述。
—— 羊齿 ——
刘大任 著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越来越喜欢刘大任的文字,这可能跟我的岁数与心境变化有关吧。这本大任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多年前就出了台版,如今迟读,并无滞后之感,而心态理解上却更严丝合缝,可见阅读是需要对的时间。
大任先生虽一直强调自己的小说并非自传,从他的书中却总能窥视到一些他与家人相处的生活样貌,这也是我最喜欢读的部分。
书中有一篇《重金属》,讲的是一对父子驾车出行,从开始彼此冷漠无语,到后来通过听彼此喜爱的音乐,从而敞开心扉,填平代沟。如何与未成年的孩子沟通,这是每个家长都要面对的课题,刘大任给出的答案是:“我必须走出我的世界,他必须走出他的世界;我必须走进他的世界,他必须走进我的世界。”
—— 蜂巢 ——
刘洋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去年国内的科幻小说佳作不少,看过好几本,其中要特别推荐一下刘洋的短篇小说集《蜂巢》。照理说,时间是看不到的,可刘洋却给我们刻画了时间的样子。不仅如此,我们还看到了宇宙的样子。
书中一篇《穴居人》证明了这位凝聚态物理学在读博士,在刘慈欣、郝景芳之后,写出了中国科幻小说的新高度。这部作品既是让人惊叹的“时间简史”,也写尽了人类、地球乃至宇宙的“一生”。即便拿到世界范围内,称之为科幻精品也绝不为过。
—— 早上九点叫醒我 ——
阿乙 著
译林出版社
年底收到阿乙兄的新作《早上九点叫醒我》,很是欣喜。印象里,读过阿乙兄的多是中短篇,今次读长篇,分量变了,配方变了,味道还是不变的酸爽,比如猝然的死亡,漫长的葬礼,比如荒谬的故事,反差的人物……
当然,从这本长篇里也可以说读出了一个不一样的阿乙,比如大量意识流写法的运用,比如愈发密集直至倾泻的语言,读那位絮絮叨叨产生大量独白的飞眼,我想问的是,这位爷是我认识的那个飞眼么?嘻嘻……
歇歇眼睛,两曲听罢。下面聊聊翻译小说,精读泛读了不少,想拿出来跟大家分享的有9本。同样排名不分先后,以阅读时间为序。
—— 试刊号 ——
[意] 翁贝托·埃科
上海译文出版社
魏怡 译
读这本《试刊号》时,才发现埃老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埃老的小说,总也离不开阴谋和死亡,当然还有典故和趣味,还有书籍和报刊。这本篇幅不大的小说,是埃科最后一本小说,是从事一生纸媒的他给纸媒唱的一曲情歌,也是一首挽歌。
让我感动的是,即便当时已行至人生尽头,埃老还在热心为纸媒出谋划策,试图通过文本的实验,给纸媒指出一条未来可行之路。只不过,我们最终看到的,仍是一位调查记者的意外死亡。
—— 多拉·布吕代 ——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著
黄荭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是莫迪亚诺的粉丝,因此,别跟说他写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不是失踪,就是寻觅,我就是喜欢跟着他的文字一起寻觅。
这本《多拉·布吕代》只有130页(莫迪亚诺作品的篇幅标配),但几万字仍构建出了一座关于记忆的巨大的迷宫。只是寥寥几句,便能打通各段时间,连接不同空间,若说“小说蒙太奇手法的第一剪辑师”这个名号,一定非他莫属了。因翻阅到1941年报纸上一则寻人启事,莫迪亚诺创作了这本《多拉·布吕代》,他说,“消失的记忆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会重新浮现,这需要耐心。”这话其实适用于每一个正在失忆的我们。
—— 巴格达警报 ——
[阿尔及利亚] 雅斯米纳·卡黛哈 著
陈姿颖 译
理想国·学林出版社
我们的阅读倾向,其实多是自己的经历、思想以及生活周遭的反映。现实里关注什么,有人会选择在书本里避开,但大多人会用阅读对之进行延展,通过了解,力图得到现实中不得其解的答案。
这几年读了一些关于中东的书,开始多为非虚构的历史学、社会学著作,后来也读虚构的小说。其实,虚构的人物和故事,并非不能解答混乱的现实。去年就读过卡黛哈的《哀伤的墙》,,令人震撼,而这本《巴格达警报》则更从仇恨和冲突的源头探究,一个大学生是怎么一步步变成了复仇的“”,他又是怎么从坚定转为怀疑,这绝不是一个个例。
—— 我的天才女友 ——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著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陈英 译
萨拉·沃特斯的“维多利亚三部曲”和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今年已出三种),是今年外国文学作品的亮点,然而,不知为何(其中定有原因),前者我始终没有开读,而后者到现在也只是上半年读了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
有点像莫迪亚诺作品的扩写版,《我的天才女友》主题也是在寻找过去,或者说在过去中寻找,寻找那些失踪于历史迷雾中的人、事以及谜。比如可怕的,怪兽一样的堂·阿奇勒被离奇暗杀——“他的脖子、下颚和锁骨中间挨了一刀。血从他脖子上喷出来,喷到了挂在墙上的一口铜锅上。那口锅很亮,血像墨汁一样洒在上面,流下来的时候,形成一道道不是很规则的黑线。”
—— 地下铁道 ——
[美] 科尔森·怀特黑德
康慨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堪称“黑富帅”的怀特黑德,通过这本书绝不止想写废奴运动中一段个人逃亡史。短短十页的第一章,通过阿贾里、梅布尔、科拉祖孙三代的遭遇,近百年的黑奴史便被勾勒出来——“从遭到绑架的那天夜里开始,她(阿贾里)一直被人估价了再估价,每天都在更多的责骂下醒来。知道自己的价值,你就知道自己在等级次序中的位置。”
事实上,这部小说描述的“地下铁道”,是美国废奴运动时期万千黑奴由南向北奔向自由的逃亡路线,而怀特黑德匠心独具地真在这个路线中虚构了一个由隧道、铁轨、地下车站、蒸气机车组成的“地下铁路系统”。此外,作者着墨更多的,还有一个又一个襄助黑奴藏匿行踪、逃脱追捕的英雄,他们在历史上是真真实实存在的。我只是意外,作者怎么没把约翰·布朗写进来。
—— 温柔之歌 ——
[法] 蕾拉·斯利玛尼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袁筱一 译
这本书的作者蕾拉·斯利玛尼是法国文坛当红女作家,颜值很高,小说销量也很高,本书的法文版(2016年推出)不但荣获龚古尔奖,更是狂销60万册。世界范围内,目前已有23种不同翻译版。这些数字在法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是现象级的。
《温柔之歌》中文版推出前两个月,国内发生了杭州保姆纵火案,相比美女作者,这个由头更能引发我的阅读欲。并非我生拉硬拽,书中的保姆杀婴案与现实里的保姆纵火案(也造成了三个未成年儿童丧生),犯罪者的动机竟然如出一辙,人性何以如此扭曲和黑暗?本书作者给出的答案是犯罪者自身的心理问题,以及目前全世界蔓延的“孤岛性人格”,受害婴儿的父母,同样也是这种“病症”的患者。
—— 严密监视的列车 ——
[捷克]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著
徐伟珠 译
花城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蓝色东欧”系列今年又推出了几本新作,其中最让我关注的就是这本赫拉巴尔的小说集《严密监视的列车》。很多年前,还是简装DVD的时代,就看过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同名电影,直抵视觉终端的电影已经够直接的了吧,但片中还是留下了很多隐喻,当然,还有捷克人擅长的黑色幽默。
读这本书中收录的小说原著,发现文字的隐喻比电影更多,但却更容易理解。比如站长逐一掐死自己精心饲养的鸽子,站长夫人用一把钝刀子杀兔子和鹅,她用刀来回拉鹅的脖子,这个行为其实是二战末期德国人对占领地失控的隐喻,缓缓流动的文字比直给的镜头更有诠释力。而对于主人公米洛什开始的不举以及后来的雄起,也交代得更加自然和赫拉巴尔式荒诞。另外,书中的另一篇《中老年舞蹈班》也特别棒。
—— 拉威尔 ——
[法]让·艾什诺兹 著
余中先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 时间的噪音 ——
[英] 朱利安·巴恩斯 著
严蓓雯 译
译林出版社
2017年即将结束的几天内,前后脚读了上面两本书,感觉是可以合在一起说的,因为这两本书主人公的身份非常相似,艾什诺兹的《拉威尔》书如其名,讲的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故事,而朱利安·巴恩斯的《时间的噪音》主人公则是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这两本书也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都在写1937年。
1937年12月28日,因五年前一场车祸头部受伤造成偏瘫的拉威尔,脑手术无效,在医院去世,享年62岁。而在1937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列宁格勒某处公寓楼里,30出头的肖斯塔科维奇带着一个小行李箱,在电梯门前等待着。内务部的人总是在午夜来抓人,与其穿着睡衣狼狈地被从床上拽起抓走,肖斯塔科维奇宁愿收拾妥当,等着被捕。这之后,他一夜又一夜地守在电梯门前。他是一生都等着被抓走,被枪决的人。
小开本的《拉威尔》只有100页,5万字,却讲了他最后十年的人生。看似一些事迹的交代,其实从艾什诺兹消极冷淡的笔法上,已经能看到这位不顾自己健康的音乐大师正步向死亡,而到了最后的15页,车祸,瘫痪,手术,死亡,好像一部乐曲的终章,终于“理所当然”地奏响:
依靠徒手操作,人们锯开了他的颅骨,把右额盖取了下来,然后又横向地打开了硬脑膜以检查里面究竟怎么了。人们遇到了一个左侧稍微有些衰弱但基本还算正常的脑子,没有特别软化的现象,尽管脑回已被水肿分隔开,当然还不算太萎缩。没有找到任何肿瘤……
艾什诺兹惜字如金,到了这时却巨细无漏犹如手术报告一样平静到甚至有些冷酷地写着手术过程,读这些文字,我仿佛也在拉威尔的手术台前,亲眼目睹着大师死亡的全过程。这是一种旁观,也是一种体验,体验着的死亡的感受,感受着人类共通的恐惧与无奈。我想,这个结局和感受也许是艾什诺兹通过此书要达成的最大目的吧。
《时间的噪音》的结构更是独到。巴恩斯用肖斯塔科维奇每晚在公寓电梯门前等着被捕的行为,穿插讲述了这位音乐大师的一生。众所周知,他当然没有在1937年被枪决,而是继续活了38年,直到1975年才因病去世,享年69岁,比拉威尔还长寿7岁。1942年3月5日,在古比雪夫“文化宫殿”的礼堂,不朽的“肖七”由隆莫斯德指挥,莫斯科国立剧场管弦乐团演奏,乐曲通过电台转播被当时的苏联军民乃至国外的听众听到,4个月后,该曲在纽约公演。这是肖斯塔科维奇人生的高光时刻,然而关于“肖七”,巴恩斯并没有怎么写到。他最感兴趣的,仍是强权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对强权妥协之后,艺术还能否保持尊严。关于这些,我就不多写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书来读。
在这本书的最后,巴恩斯也如艾什诺兹写拉威尔一样,描绘了肖斯塔科维奇临终的景象,当然,还有巴恩斯式的“结案陈词”:
所以说,他活得太长了,长得足以让自己沮丧。艺术家常常如此:要么屈服于虚荣,认为自己比实际的更伟大;要么屈服于失望。如今他常常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迟钝而平庸的艺术家。年轻时的自我怀疑,根本不能和年老时的自我怀疑相比。而这,可能就是他们最终的胜利。不是杀死他,而是让他活着,通过让他活着,他们杀死了他。
很显然,巴恩斯是为肖斯塔科维奇代言了。就像在《福罗拜的鹦鹉》中,他为福罗拜代言。而对于肖氏,巴恩斯最终的定义是:“他向当局妥协,最终保住了他的家人,保住了他的音乐,他把所有勇气都给了音乐,在现实生活中,他就只剩下怯懦。但在我看来,他就是英雄。”巴恩斯还为本书点题:“什么能对抗时间的噪音?只有我们自己内心的音乐。”在年尾读到这些话,还是能对未来鼓起一些希望和勇气的。
文章最后,送上一首拉威尔的《死公主的孔雀舞曲》,个中滋味,自己体会吧。
点击下方二维码,关注蓝领笑笑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