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的,被西方称之为“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的老子是一位智者。关于他的归隐,自西汉司马迁大作问世,“老子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余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迁与老子相隔四百余年,自然不能彻底了解早已成为传说中的“老子”的真相。于是至汉以后,老子的归隐史无定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老子出关之后究竟去了哪里?
最常见的说法便是由道士王浮写下的《老子化胡经》引出的“老子化胡说”------所谓的“化胡”就是以先进的华夏文明教化野蛮的胡人。按《化胡经》的说法,老子出散关后,经流沙奔印度传教,。试想一个年迈之人,有着聪颖的天资,达练的睿智,对人生和世事都有着深层次的研究和认识,一举一动都极力要求做到道法自然,力图修身、修真、修德、修善和慈、俭,事事不为天下先,怎么可能单人匹牛地翻越了喜马拉雅山,并能使用印度语言开班讲课呢?之所以出现这种“怪力乱神”的鬼话,无非是为了抬高道教地位而贬低,用心实为险恶。对此,众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造出更加荒唐的谎言来反击道士们------他们将“老子化胡”改为老子“化游天竺”,认为老子只是去印度向请教,仅是佛的弟子……佛道双方完全忘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拿着“辈份”问题做文章,大量伪造历史,信口雌黄,一争就是几百年。孰不知,佛与道本质相同,仅是表现形式相异,或和光同尘以明近,或灵光照耀以示远,同样都为拯救众生,却非要分个高下,怎不让人诟笑大方?最终,《老子化胡说》不仅引起民愤,也引起统治者们的强烈反感。元世祖忽必烈下令烧毁《老子化胡经》,不准再刊印,这桩“公案”才告终止。在这里,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一点是,尽管佛道之争历时很长,但一直限于“辩论”和“打笔墨官司”。最后,双方言归于好,“佛道一家”。这是非常文明的作风,也是中国式的文明,不像欧美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间争执总会引发冲突和,造成千年难解的深仇大恨。
其次,经甘肃的地方史研究得出结论,老子出函谷关之后,继续西行,过散关,入甘肃,经游天水、礼县、秦安、甘谷、陇西、渭远、临洮、兰州、积石山、永靖、永登、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后,又回归陇西邑,落户临洮,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最终在临洮东山飞升崖“飞升”。这一研究成果的披露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争议,但最终仍未被肯定。
更有趣的是,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年迈的老子在西行途中被人打劫,导致意外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老子西行到大散关,眼见茫茫沙漠,千里戈壁,以自己年老之躯实难逾越,只得转身返回中原,千里迢迢去了栾川景室山寻迹归隐,从此修身养性并进一步研究伊尹文化。栾川景室山便因老子归隐修炼而被更名为老君山。只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这种半途而废的事是思想者老子的选择吗?
与西去说法完全相反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老子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开东周洛阳后便回归故乡。他的故乡河南鹿邑离孔子的故乡曲阜很近,“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是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明确记载。与以上几种说法相比,这个显得比较真实可靠了许多。
无论有无史证,无论以上推断的逻辑是否合理,骑青牛携紫气的老子依然云山雾罩,不知所终。而那本因他而出现的《老子化胡经》也已在元代就已绝迹了,但凑巧的是,又有人在敦煌卷子中找到了。回顾它曾经引起的那些是非曲折,怎不让人突发思古之幽情,想那老子是怎样的神秘莫测,那老子之道是怎样的玄而又玄,“老子化胡说”带来的冲撞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吕
梁
道
协
相传老子出关时,函谷关守备伊喜见紫气东来,知圣人将至,于是沐浴更衣以待。待老子行至关下,伊喜以留下少许文字作为放老子出关的条件。老子无奈,遂违背“多言数穷、不若守中”“不言之教”的初衷,留下五千个大字,飘然而去。这五千个大字就是光耀古今的《道德经》,至今滋养着国人的智慧。
老子去了哪里?
这位随意五千言,便能千古流传的圣人,西行之后到底去了哪里?便成了旷世之谜。多年来关于老子归处的说法众说纷纭,其中争论较大的猜想便是老子化胡说,即老子出函谷关,到西域(包括天竺)对西域人、天竺人等外国胡人实行教化,释迦摩尼佛也是受老子点化而成就。
老子化胡的故事最初起于东汉。汉桓帝时,襄楷上书提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盼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
三国时,化胡说内容进一步有所发展。《三国志·魏书》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可见《浮屠经》以老子为之师,为《老子化胡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另老子化胡的记载还见于:《后汉书》载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皇朝实录》云:“于阗国,西五百里有毗摩伽蓝,是老子化胡之所建。老子至是白日升天,与群胡辞决曰:我昔游天上,简定人鬼之录,寻当下降。因立此祠焉”;《高士传》曰:“老子化戎俗为浮屠”;
到了西晋惠帝朝(290~306)末年,道佛之争日益加剧,道士祭酒王浮与沙门帛远辩论二教邪正后,遂撮合历史上的老子化胡说,加上自己的引申发挥,创作《老子化胡经》,以证明道在佛先,道教地位应在之上。
所以说历来很多徒们认为《老子化胡经》是西晋道士王浮所作,为道士编造,这一看法并不准确。因为王浮在著《老子化胡经》前也是借鉴了历史上已经有的老子化胡说,这些关于老子化胡说的记载早于《老子化胡经》,甚至比道教的成立时间还要早。更有日本学者柴田宜胜经过大量考证得出结额论,《高僧传》的编者、梁代僧人慧皎,编造了王孚伪作《老子化胡经》的谎言,目的就是否认老子化胡说。
《西游记》中也提到过老子化胡说,老子在谈到金刚琢的好处时说到了此项公案,说:当年化胡为佛都亏得它。老子说这话时,观音菩萨就在现场,她没有反驳,说明是认可了的。虽说这是戏说,可是谁又能肯定这些创作灵感不是来源于无形之道的加持力呢?
在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了佛骨舍利多枚,这些舍利明显不是来源于同一个个体,。这或许可与《老子化胡经》的说法相验证。所以说先祖给了我们留下了很多种的可能,形形色色的线索,至于历史如何,时间总会证明。
我即老子
老子是不是到了西天,,这事儿虽无定论,但认真研究禅宗的一些经典在原则论述方面与老子的道家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说《心经》:“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离空无色,离色无空。”“不增不减、不净不垢”。老子则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常有,欲以观其竅;常无,欲以观其妙”。讲的都是虚无为本、虚无与实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一而二、二而一的状态。
其实以道经所言,老子即是我,我即是老子,“老子为浮图”、“老子为释迦”意思即为“我为浮图”、“我为释迦”,这是与道教思想一脉相承的。对于圣人来说,老子和释迦又有何分别呢?人而有分,实则心分,争来争去,窝里斗啊……
那么老子出关之后究竟去了哪里?
还有传说:经甘肃的地方史研究得出结论:老子出函谷关之后,继续西行,过散关,入甘肃,经游天水、礼县、秦安、甘谷、陇西、渭远、临洮、兰州、积石山、永靖、永登、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后,又回归陇西邑,落户甘肃临洮,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最终在临洮东山飞升崖“飞升”。这一研究成果的披露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争议,但最终仍未被肯定。
与西去说法完全相反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老子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开东周洛阳后便回归故乡。他的故乡河南鹿邑离孔子的故乡曲阜很近,“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是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明确记载。与以上几种说法相比,这个显得比较真实可靠了许多。
无论有无史证,无论以上推断的逻辑是否合理,骑青牛携紫气的老子依然云山雾罩,不知所终。而那本因他而出现的《老子化胡经》也已在元代就已绝迹了,但凑巧的是,又有人在敦煌卷子中找到了。回顾它曾经引起的那些是非曲折,怎不让人突发思古之幽情,想那老子是怎样的神秘莫测,那老子之道是怎样的玄而又玄,“老子化胡说”带来的冲撞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研究老子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
老子晚年在何处修道?老子得道后在何处“飞升”?
有关老子西出函谷关后的踪迹是个“千古之谜”……
1甘肃学者解开历史谜团?
2006年11月22日,在甘肃兰州召开的“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小组讨论会上,张炳玉研究员宣读了,他和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延涛研究员合作完成的《老子在甘肃——试揭一桩千古之谜》的论文,并称他们通过研究揭开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晚年西出函谷关后“莫知所终”的历史谜团。
“根据有关史料、实物和民间祭祀风俗推断,老子出关后在甘肃等地修身传道,最后在甘肃临洮县‘飞升’”。
此言一出,引起在场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大概因为是信史的权威性,似乎对老子‘所终’之研究大都到此就止步了,在此次老子文化国际论坛上,我要试图解答这一谜案。”张炳玉说。
张炳玉认为,老子出函谷关,继续西游,足迹遍布甘肃。
他的行程线路大体是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过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清水、礼县、秦安、甘谷、陇西、渭远、临洮、兰州(皋兰)、广河、积石山、永靖、永登、武威、青海门源、张掖、高台、酒泉(居延海)等地后,回归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今县城东岳麓山)飞升崖“飞升(去世)”。
2老子西出的“关”是“函谷关”还是“散关”?
史学界有关老子西行至何关,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说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这是多数人的观点;
另一说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张炳玉说,老子西行经过函谷关,而真正意义上的“出关”是指散关,理由是:
1,老子对周王朝绝望,决定远离周朝到他国去,如果到了函谷关就算“出关”,并未达到他的“去周”的目的,因为函谷关仍属周朝版图;
2,从历史典籍可知,郦道元在其所著《水经注》里,早已对老子西行出关的“关”锁定为散关;
3,“强老子‘著书’”的关令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陇西(今甘肃临洮)人,秦国大夫,曾作散关令,而非函谷关令。东晋葛洪著《抱朴子》有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这说明老子“至关”著《德》《道》二经的“关”是散关。
3老子为何“西入夷狄”?
《后汉书》记载,老子出关后“西入夷狄”。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官员襄楷给汉桓帝上书中有云:“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老子为何“西入夷狄”?
历史记载,甘肃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发祥地,故有“羲皇故里”之称;也存有大禹治水导流的“流沙”圣迹。
延涛说,崇尚古圣先贤之道的老子西游寻先王之遗迹,访圣贤之有道,这在老子认为的春秋末期“道崩礼坏”时代,“礼失求诸于野”,“西入夷狄”是他寻访“大道”所存的理想所在。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杂居区。春秋时把边境居民统称为夷狄,居住在西北边境的又称西戎或夷狄。
具体所指诸侯国秦的西边是夷狄,是今渭河上游、洮河中下游和湟水一带。
清人王国维著的《秦都邑考》说:“秦人祖先,起源于戎狄”。
自春秋至战国,华夏族的诸侯国也是一直视秦国为戎狄。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 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戎狄”是秦人先祖的领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礼县一带。
张炳玉说,由此推测,老子西游入“夷狄”,到秦陇一带的“夷狄”地区访贤修道是有根据的。
那么,老子“西入夷狄”后,在“夷狄”又做了些什么?
他的最后归宿又在哪里?
4老子“夷狄”修道,临洮飞升?
张炳玉说,老子在散关结识了关令临洮人尹喜,知其是“夷狄”人氏,老子要在人地两生之地西游,很需要当地人做向导。
一向仰慕老子的尹喜,对甘肃人熟地熟,为老子做向导,可以随时向老子学习,于是,尹喜放弃了官位,伴老子西游。
张炳玉认为,老子在散关著下《道德经》后由尹喜相伴西行,这是老子事业的开始。
此时弃“无道”之周而西去的老子找到了他传道德之经的极好机遇和极大空间。
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延涛介绍说,临洮县城东的岳麓山至今还存有“超然台”“说经台”“飞升崖”“文锋塔”(又名“笔锋塔”,相传为老子写经插笔的地方)等遗迹。
《庄子·养生主》记载云:“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延涛说,这说明老子死在秦地陇西古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他在秦地的生前好友失(一作佚)前来吊唁,哭号三声而别。老子在临洮“飞升”后,老子子嗣在此繁衍生息。
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后世天下李氏都称老子为李姓“太上始祖”。
据了解,老子在临洮得道“飞升”后,当地人一直在尊奉老子,东汉以来道教香火在临洮一直旺盛。
如今,仅临洮县城就存有白衣庵、公输庵、西庵、北庵、斗母宫、五瘟殿、太平观、总真观、九华观、万寿观、北极观等数十家全真派道观。
两千多年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老子“飞升”这一天,临洮民间都要举行各种祭拜老子的活动。
老子的后代在临洮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皇帝高官辈出,有名的包括狄道侯李瑶、陇西侯李信、西汉名将李广、唐高宗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等等。
甘肃两位学者研究认为,老子西行落户甘肃之后始有“天下李氏出陇西”,由此可断李氏之一脉,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脉为宗。
眼下,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李氏后裔到甘肃临洮“陇西堂”寻根问祖。
张炳玉、延涛的《老子在甘肃——试揭一桩千古之谜》的论文,在“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研讨会上引起反响,商榷争鸣和赞同附和之声随即而起。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李景源说:“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推断,为老子‘飞升’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必将对弘扬老子文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列仙传》在写到老子时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知有异人来,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老子也知其奇,为著《道德经》五千言,老子至流沙之西,服具盛食,莫知其所终。” 《甘州府志》有记载:“老子骑青牛入流沙,不知所终”。
假如老子骑青牛入流沙是真的,那么流沙在哪儿?
《西游记》里所说的流沙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开都河南岸。 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然而, 焉耆在今新疆境内,恐老子骑牛难以到达。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又有诗云: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假如作者是以流沙与弱水互证,则弱水作为河流解,即黑河(又称额济纳河),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这样,我们能说老子走到了今甘肃境内吗?能说老子出关在河西走廊一带隐居吗?
老子雕像·当代
一切都只能是猜测。若让世人知道所隐处,老子就不是老子了。
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便放弃了周朝图书馆的馆长职务,不在周朝的首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呆着了。他一路向西,出关了。出函谷关是秦国;经秦国再出散关,是散国。
泉州老君石雕老子像
要到秦国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函谷关时在今河南灵宝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另外一种说法是,老子出关为大散关。大散关为周朝散国(即国宝重器散氏盘出生地的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位于今陕西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秦汉时期(前206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
西周:散氏盘-台北故宫的十大镇馆之宝
从地理位置来看,大散关北连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当山川之会处,扼西南西北交通之要道,亦称为崤谷。
史书的记载,仅限于出关,而出哪个关并没有交待清楚(史家一般公认是出函谷)。
今有论者称,根据有关史料、实物和民间祭祀风俗推断,老子出关后在甘肃等地修身传道,最后在甘肃临洮县‘飞升’”。
还有一种说法: 老子当年出关去到了印度,后来到了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的贤圣·闻讯前去向老子求道,后来得老子点化,居然悟道成佛了。这种说法福成以为纯属演绎性质。
其实,老子的隐居处,他自己在《道德经·八十章》交待过了: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yú),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秦是大国,故老子不隐于此;散国是小国。周朝散国的封疆,在大散岭一带。在这里,秦岭山势有所中断,与自甘肃西来的陇山之间形成了一条隘道。古人利用这条隧道,开通了连结巴蜀与关中的陈仓道。这里高山大岭,是理想的隐居之地。所以,老子出关,必经函谷,一路向西,再出散关,入“小国寡民”的散国。
福成认为,这就是老子最后隐居的地方。
附资料:据王国维考证,周朝散国即在散关一带,嘉陵江有一支上源发源于大散岭。这一带是周朝散国的封疆,大散岭故而得名。在这里,秦岭山势有所中断,与自甘肃西来的陇山之间形成了一条隘道。古人利用这条隧道,开通了连结巴蜀与关中的陈仓道。散国留下的最重要的文物是散氏盘。
道教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
不识道,不足以成智者;
不用道,不足以驰骋人生!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声明: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与您共同协商解决!感谢辛苦原创!联系微信号:717690555,投稿请投到邮箱:717690555@qq.com.
本网页所载文章属本公众号编辑综合相关报道及专家观点而编辑整理,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立。
“李氏通讯报道网络部”部长李江武:向李氏宗亲问好!
李氏宗亲全球行联谊汇(公众号):
服务交流(管理员)
微信号717690555
全球李姓研究交流:
投稿信箱7176905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