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教练父母》第四章教练父母的第一大法宝--区分,第三四节正名与猴子归属

《教练父母》第四章教练父母的第一大法宝--区分,第三四节正名与猴子归属

2020-10-14 10:05:11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听书

方便、简单,随时随地听!


第三节   正名


很多父母问我:“包老师,你总是说不要管孩子,那孩子做错事也不管吗?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世上没有错的行为、情绪,只有对行为、情绪的想法令自己认为是错的,无法接受。不管孩子并不等于放纵孩子,而是有效的引导孩子。今天太多的父母,不是在管孩子,而是既不清楚教育的目标,又任由自己的习性、情绪、错误的判断来指责、束缚孩子。不管孩子是在这个基础上讲的。有效的引导是指明确教育的方向,是唤醒孩子内在的智慧、德性,进而呈现孩子圆满俱足的天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如何有效的引导孩子呢? 在接受的基础上,有效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是指在相信孩子是圆满俱足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的目标来看待孩子的行为、情绪,从而进行有效引导。正名的三个层级:


正名的第一个层级: 看到人事物的圆满本质管教时,父母往往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习惯经验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命名,而有效的引导则根据需要正名: 事情总是有其两面性,有白就有黑,有美就有丑,有坏就有好。大部分人面对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件物时,往往会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从不好的那方面来命名,如看到5岁的宝贝不愿意主动分享玩具,就很有可能一个命名---自私。当认为是自私时,父母往往会指责孩子,给孩子加上负面标签,父母本身也处在焦虑、担心的状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5岁的孩子恰恰是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时期,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是他认知我与世界关系的最佳时机。当父母们看到这点时,还会认为自己的孩子自私吗?


一位十四岁女孩的母亲,曾焦虑的问我:“我孩子特自私怎么办?”我问:“她怎么自私了? ”母亲说: “她总不肯把自己的书借给别人看,我一说她,她就说别人把我的书弄坏了怎么办。”我笑着说:“你女儿多爱惜书呀,她把自己的书保护得多好!”这位母亲很智慧,听我一说,笑了:“就是,我怎么以前就没这样想过呢。”她的那份焦虑当下就没有了。从那以后,再与女儿谈给他人借书时,她都真诚地肯定女儿对自己书的爱惜。女儿也很开心,开始慢慢愿意把书借给他人了。有的父母着到孩子不收拾自己的物品,就又给了一个命名---懒。不收拾自己的物品真得就是懒吗?首先,有没有一种可能,你看到的未收拾,恰恰是孩子自身认为已经收拾好或者最好的呈现呢? 有没有你辛苦苦帮孩子收拾好房间,他却说:“你怎么把我的房间弄乱了,我的东西都找不到”的时候? 因为你内在的整齐与孩子内在的整齐标准不一样。其次,懒是真得吗? 变子只是不收拾房间而己,他在其他方面有没有很积极乐意去做的行为呢? 可却习惯性将一个行为等同了这个人。最后,懒有什么不好?我小时就很懒,不愿意多写一个字,于是为了少写字,我就自己创造了很多记笔记和符号,结果我的笔记很简洁,我也很容易记住。懒的背后往往有创造的特质,当看到这个特质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 “不收拾也很好呀,证明你喜欢创造更简洁有效的方法,你想创造的是什么?”从而引导孩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当孩子和父母都是以一种创造的、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所谓的课题时,才是真正的教育! 又如一位父亲面对孩子晨起先玩再穿衣服,从曾经的命名是“磨蹭”到新的正名“快乐的自主生活”,然后感觉全然不同,回家发现也有了更多的智慧,孩子的速度也提升了....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被自己的这些命名所困扰着,痛苦不堪,可当我们重新来看这些人事物,根据需要来正名时,我们发现立刻轻松很多,正如在教练父母课堂中,当这些父母们给孩子的一系列曾经认为的不好行为重新正名后,发现自己轻松快乐了,面对孩子的行为也从容很多,接纳了更多,方法似乎也多了。


那这种正名是不是“巧言令色”呢?有一天,我带我的儿子精豆和外甥乐乐出去玩(精豆比乐乐大三个月)。在公交车上,由于较挤,乐乐站在里面,儿子站在门口。公交车的门是透明的。走了约半站路,乐乐可能发现站在里面不如站在门口舒服,就也来到门口。他让精豆给他让位置,儿子不让。于是乐乐开始踢精豆,精豆不还手,也不让。乐乐看我没吭气,就开始推精豆,精豆还手了。结果乐乐更生气,小手上去就把精豆挖烂了,小脸上清晰的呈现出五道血印子。回到家,姐姐问时,乐乐说:“我是看哥哥站在门口,太危险了,想让他离开,他不听,我才挖他得。”这不是正名,是“巧言今色”。巧言令色是想借某种说法掩盖真实情况,逃避责任; 正名是看到更多可能性,在高能量状态下去面对课题,负责任; 巧言令色是合理化自己行为,把矛头指向他人,正名是看到自己和对方内在圆满特性,精进行为。


正名的第二个层级:透过看对方,来觉察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名符其实,言行一致我们生活在各类关系中,在不同的关系中,呈现着不同的名份,我们与父母在一起时。是儿女的名; 与爱人在一起时,我们是丈夫或妻子的名,与孩子在一起时,我们是父母的名。


《 大学》中讲“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即,做为领导这个名,其核心是仁爱,是合一; 做为下属这个名,其核心是要尊敬领导: 做为儿女这个名,其核心是要孝顺父母长辈; 做为父母这个名,其核心是要慈爱; 做为朋友这个名,其核心是要有信用。信受奉行。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做到这些,自然就是一个真正的人,自然就能拥有人格魅力,获得他人的尊敬,享受幸福的生活。正如《中庸》所说“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重要的是,面对这些名相,我们是否守住了呢?身教大于言教,要培养一个正直的,有能量的,孝顺的孩子,回过头来问问自己,我们是吗?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是怎样的,父母就是怎样的。所以,当父母给孩子正名时,恰恰是在给自己正名,提醒自己做为妻子,是否贤惠、敬爱自己的丈夫? 做为丈夫,是否做到丈夫的责任,给到家庭以庇护? 做为儿女、儿媳、女婿,我们守住这个名了吗?我们的行为与这个名相符吗? 守住了,我们就自然开心快乐,自在轻松。所以,我常说,教育其实最简单,你想让孩子怎么样,自己就怎么做到,就好了。记住,是在守住名的基础上做到。


正名的第三个层级: 如何能守住名呢? 六祖慧能说: 凡夫见二,智者了达。正名归根结底正的是我们这颗心,我们是否完全相信我们的心是真善美的,我们是否完全相信我们那颗清清明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纯然天生、圆满惧足的心呢?当我们完全相信我们这颗本自清净的心时。我们自然就做到了,正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心正了,世界就正了。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三个故事,请父母们觉察,何为接受、正名、有容才有易。


我家宝贝三岁上的幼儿园,没有初入幼儿园的综合症,每大很开心,我看到的是这样。好景不长,一学期结束,他的老师忧心忡忡地建议我们夫妻: “这孩子性格太内向,不爱说话,动作慢,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与其他小朋友玩,好动,不与老师交流.....你们要注意,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我怀疑他有自闭症的倾向。”我不知如果你是父母,听到这样的话,你有何感受? 我听完,我完全能感受到老师的负责任,我感谢完老师,回去和爱人商量,决定给孩子转个幼儿园。因为老师所说的上述评判,我们知道那只是老师的惯性评判而己,而所说的所有具体表现,在我和爱人看来都是宝贝那完美特质的一部分.也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必然旅程,只不过与其他孩子相比,不太一样而己。我们给孩子转了个虽然离家有点远,但教育理念和思想与我们比较一致的幼儿园。老师只是告诉我们孩子的行为,而不贴任何标签。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可老师却很喜欢他,说他有礼貌,上课时虽然经常是爬在地上的,可你一问,他什么都知道; 说他很自由,也很独立,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说他很善良,也很有正义感.....到现在,他可以安安静静地听课,回家主动快乐完成作业,自己的物品自己收拾好....


在我结婚三年时,迎来了我婚姻的三年之痒。和爱人的关系一度很差。好在和爱人都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所以没有直接离婚了事。在这个过程中,彼此学习,彼此成长。当然,面对家庭的不和谐,爱人的应酬也越来越多,常常半夜三更才回家,甚至喝得醉醺醺的,我在家里当然也很不好受。刚开始抱怨,后来不抱怨了,开始冷漠。随着自身的成长,开始带着爱来看自己和爱人。又一个晚上,爱人回到家已经凌晨1点多了,一看就是喝了很多酒。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扶持着他睡下。自己也睡着了。可睡着睡着,突然感觉很不舒服,睁眼开灯,发现爱人吐了,不仅吐了,还吐了我一身,我的头发上也全是,枕头被子上也全是,爱人自己还睡得很死。可是当时看他那样,也没气可生,便起来先把他收拾干净,扶到另一间卧室休息,再把自己、床铺收拾干净。再睡下,都半夜四点多了。清晨起来,爱人看到我和他挤在小床上,问我怎么睡这里来了。我便笑着把昨晚的事当作故事一样讲给他听。爱人没有吭气。只是从那天开始至今,爱人再没有醉酒晚归过。


一位初一女生的母亲优心忡忡地来找我。因为她发现,女儿迷上了穿越小说,不仅影响了女儿的学习成绩,而且她很担心,穿越小说里那些色情的、虚幻的东西会腐蚀孩子的心灵。而且她不止一次听到女儿说希望自己能死了,好穿越到另一个时空。这也是我们很多为人父母者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看穿越或玄幻小说的原因。当面对孩子看小说这个行为,如果我们给予的是影响学习、对孩子的心灵成长不好、那是无聊的无意义的这类命名时,我们是无法接受的,于是与孩子之间的拉锯战也就展开了。当我们开始正名,看到孩子看这些小说,看到的是孩子有梦想,有对未知世界的探讨,有对人际关系的思考等时。我们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就知道了如何来引导孩子。正如这位女孩。我和她一起来探讨穿越小说。问她喜欢穿越小说的什么?喜欢的主人公的特质有哪些? 最令她感动的是什么?等等。通过这样的探讨,她开始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她对优美的词很感兴趣,于是陪着她一起读《宋词》,慢慢她喜欢上了《宋词》,又引导她读《诗经》。一路走来,这个女孩现在上高二了,在我见过的孩子中,是为数不多的读过大量经典的孩子,包括背通《道德经》、《大学》、《中庸》,读叔本华、读尼采。这一切,都是她自发的。


通过这三个故事,以及以上所述,各位父母是否已经明确,没有不可接受的行为,当父母们面对所发生的一切,都先接受,然后正心,正名,改变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往往结果超出我们的想象。



第三节   猴子归属


 比尔翁肯(BiII Oncken) 曾发明一个有趣的理论---「背上的猴子」。他所谓的「猴子」,是指「下一个动作」。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形: 在走道上碰到一位部属,他说:「我能不能和您谈一谈? 我碰到了一个问题。」于是你便站在走道上专心听他细述问题的来龙去脉,一站便是半个小时,既耽搁了原先你要做的事,也发现所获得的信息只够让你决定要介入此事,但并不足以做出任何决策。于是你说:「我现在没时间和你讨论,让我考虑一下,回头再找你谈。」在这样的案例中,猴子原本在部属的背上,谈话时彼此考虑,猴子的两脚就分别搭在两人背上,当你表示要考虑一下再谈时,猴子便移转到你背上。你接下了部属的角色,而部属则变成了监督者,他会隔三差五的跑来问你:「那件事办得怎样了?」如果你的解决方式他不满意,他会强迫你去做这件原本他该做的事。当你一旦接收部属所该看养的猴子,他们就会以为是你自己要这些猴子的,因此,你收的愈多,他们给的就愈多。于是你饱受堆积如山、永远处理不完的问题所困扰,甚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猴子,努力将一些不该摆在第一位的事情做得更有效率,平白让自己的成效打了折扣。翁肯提出的猴子管理法则,目的在于帮助经理人确定已由适当人选在适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我把这个概念借用到教育中来,猴子是指课题拥有者。谁有了负面情绪,谁就拥有课题。谁拥有课题,猴子就归谁所有。如果谁都没有负面情绪,那就属于没有猴子。


做下面的练习,来区分一下猴子归谁拥有。

1、豆豆告诉你,他很担心这次考试会失败。

2、乐乐说她不喜欢您的某个朋友。

3、豆豆常将客厅弄得乱七八糟,并留给您清理,您因此很生气。

4、在学钢琴的乐乐请您听听她弹奏的乐曲。

5、因豆豆未按时回家,因此你很焦虑。

6、乐乐在打预防针时,哭了起来。

7、豆豆常很晚起床,导致不能按时上学,并要求你给他打车钱。

8、乐乐暑期在家,不知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因此闷闷不乐。

9、每次送豆豆去幼儿园时,孩子就会哭泣。

10、乐乐和你开玩笑,说你这么老了,做美容也没用了。

11、豆豆怕黑,都上小学了,还要和你睡一张床。

12、在晚饭期间,一起讨论在学校别人发生的一些事。


第1题、第2题第6题、第8题、第9题猴子归孩子所有; 第3题、第5题猴子归父母所有;第4题、第10题、第12题,如果过程中双方没有情绪,就属于无猴区; 第7题、第11题,如果父母面对这种情况没有负面情绪升起,猴子就只归孩子所有,如果父母有了负面情绪,猴子就不仅属于孩子,也归父母所有。


各位,你是如何来区分的呢? 是否有所觉察,我们会很容易把第3题认为猴子是孩子所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习惯关注的是事情,而不是情绪。而猴子归谁所有,关键是看谁拥有情绪。我们常说“通情达理”,只有当情被看到了,被认同了,事情才会有转机。所以,再次强调,区分猴子归谁所有的标准是看谁拥有情绪!


之所以要区分猴子归谁所有,第一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猴子是什么,不再把对方的猴子强背到自己身上,这样彼此就轻松了。有对父母来参加教练父母的课程,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养这个孩子,我们都快累死了。”原来这对父母的女儿上初二了,从上初一开始,全家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也几乎没在凌晨1点前睡过觉。母亲说女儿有洁癖,每天晚上,十一点左右,写作业的女儿会说两个字“准备”,这位母亲就赶紧去消毒自家的洗脸池,父亲去热水,因为女儿要洗头了。这位母亲很爱自己的孩子,她说: “孩子要天天洗头,我们家就跟洗头房似的,到处都是干毛巾,因为她洗完头,头发不干不能睡,用吹风机对她头不好,我们就用干毛巾给她擦干。她有洁癖,每天必须洗头,必须要把洗脸池给她消毒干净,否则她就不洗。她从不洗碗,她吃过的碗她都嫌脏。我都这样两年了,看着她也很辛苦,可她成绩怎么就不好呢?”


听完她的诉说,我请他们区分,女儿要洗头是谁的猴子? 他们回答是女儿的猴子,我说,“那就明白了,谁的猴子谁负责处理。所以,回去郑重的告诉女儿,洗不洗头是你的事,如何洗也是你的事,我们不再干涉你。”夫妻俩不敢苟向,害怕他们这样回去女儿跟他们闹,不学习怎么办。我笑着问: “你是养孩子呢还是在侍候皇后呢? 你是在培养机器还是在养育孩子呢? 你的女儿这样,长大了谁敢娶她?”夫妻俩不吭气了。过了几天,母亲高兴地跟我说: “我们按照你说得做了,我真得没想到,女儿没跟我闹。”过了两个月,再次见到母亲,问她,她很开心:“现在轻松多了,我到时间我就睡了,她也不天天洗头了。如果洗也是她自己准备。而且她还可以自己在家呆了,可以自己热饭,自己也会把碗洗了。最重要的是,她不动不动就朝我发火了。”


第二是当猴子归属清楚了,父母就学会不再替代孩子成长,孩子也学会了为自己负责。有对父母带着高三的儿子来找我,原因是孩子不想上学了。在第二章“教练父母的六大误区中"有一个误区是“误把替代当帮助”,替代就是父母背了孩子的猴子。而帮助就是父母支持孩子去解决孩子自己的猴子。我们都已知道,当父母替代孩子去承担责任时,无论是行为替代,还是情绪替代,孩子都是无法真正成长的。正如在《教练父母》的课程中,一位母亲在写不接受的行为时,写了这样一条: 孩子洗澡不搓背。她分享几乎每周都会因为这个与孩子争吵。我问地,“孩子多大了?”答: “高二”。我接着问:“男还是女孩”,答:“男孩”。我看着她,说“一个高二的男生了.你还要管他洗澡搓不搓背,这个孩子能有力量吗,能目信吗?”请名位父母想想,这个孩子能自信吗?这完全是孩子可以自己掌控的事情,却被母亲牢牢抓住,表面上是搓不搓背而发生争执。实际上孩子在不断地向妈妈提出,“我长大了,我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我要独立! 


第三,众所周知,任何一件事情,归属性越简单,即当猴子的归属性越简单,那么处理起来就越容易。当猴子只单纯归孩子所有时,在沟通中只需处理孩子的情绪,进而探讨事件,达成目标。这就比猴子既归孩子所有,又被父母所有时要容易轻松得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互动分为有猴区和无猴区。在有猴区又分为孩子拥有猴子区、父母拥有猴子区、父母和孩子皆拥有猴子区。


我们把沟通分为太阳式沟通、明矾式沟通、太极式沟通、自然交流。当猴子归孩子所有时,在沟通中使用太阳式沟通:当猴子归父母所有时,在沟通中使用明矾式沟通; 当猴子在父母又归孩子所有时,在沟通中使用太极式沟酒; 当父母和孩子都没有情绪时,即属于无猴区,可以自然交流。如在上述的练习中,第1题豆豆担心这次考试会失败,这时如果做父母的没有升起负面情绪,如担心、着急等,那豆豆有了担心,猴子就在豆豆这里,那么父母只需使用太阳式沟通,给到孩子一份支持和陪伴,就能够很好的支持到豆豆。而如果父母因此升起了情绪,那猴子就不仅在孩子那里,还在父母这里了。那么父母就必须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来面对豆豆的情绪。需要运用太极式沟通。这样就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很多时候,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父母们很容易把无猴区的事件拉入到有猴区内。因此,在无猴区,各位父母需要注意的是,记住之前所讲的“接受”,不要把无猴区的事情带入有猴区。有一位母亲和孩子在看电视,电视节目是讲少年犯的。当母亲对孩子说“你好好看看可不要做犯法的事“。一句话就从无猴区进入到了有猴区。当父母能经常带着全然的欣赏来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很多所谓的“猴子”就不会产生了。即便是在有猴区,都会因为这份全然的欣赏接纳而进入无猴区。


往期精彩推荐

耶鲁大学校长: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的知识与技能

孩子每一个坏习惯和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灵性觉醒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比游戏更可怕的是,中国孩子根本就没有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

白岩松: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6个小故事,洞穿人心!

每个人都是语言的「魔法师」,掌握着改变命运的钥匙。

让你瞬间魅力倍增的4种方法

1-14岁孩子的成长密码(请对号入座)

德国强大的真正逻辑是, 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心理学家19年追踪—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马云:让孩子玩,不然30年后他们将找不到工作!

道德经动画完整版+朗读版, 值得收藏!

成长,就是抛弃曾经的视角,褪去胆怯,鸟瞰不一样的世界

脑洞大开,原来零到十维是这样的

蔡志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把它做到极致,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愿每位父母都来大声朗读《父母觉醒语》,奇迹将发生!



长按关注,让爱传出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