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在事相里头修真心、修真如.顺境、逆境都是成就道业的环境

在事相里头修真心、修真如.顺境、逆境都是成就道业的环境

2020-12-31 15:40:12

  我们再看末后的这一段,「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本经全显极乐」,《华严》是以普贤菩萨十愿「导引凡圣」,凡是六道,圣是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两个字代表十法界,引导十法界的众生「同归极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诚当真讲,真正是有凭有据,不是假的。《华严》到最后,不修十大愿王求生净土,他很难成就,太难了!他依普贤十愿求生净土,他太容易了,个个都有大成就。什么大成就?证到法身菩萨是大成就。出离六道轮回是小成就,出离十法界这才叫大成就,大小乘也从这里分的,小乘只超越六道,大乘超越十法界。

  海贤老和尚教给我们,他教的什么?任何一个人,男女老少、贤愚不肖,不管是什么样的根性,一句阿弥陀佛圆成佛道。他证得的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彻悟之后为我们表法,把《华严》、《般若》、《无量寿经》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他每天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那叫随缘;心里面一句阿弥陀佛从来没有断,那叫妙用。贤首国师教我们修行方法里面四德,「随缘妙用」,表法是第二句,「威仪有则」,行住坐卧不失威仪,做到尽善尽美。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全是一句佛号,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真正妙极了,真正难得。他能成就,我们怎么不能成就?他示现的一个农民,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虽然剃度出家,师父只教他一句话,「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他念到往生,这一句佛号念了九十二年。有几多人能活到九十二岁?他念这句佛号念了九十二年。

  证得念佛三昧,我估计他在四十前后,也就是说得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跟禅宗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是同等的境界,跟教下的大开圆解都是同等的境界,这个境界里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真正得大自在。虽然证得,不说;虽然不说,他露了,显露了,显露在哪里?显露在生活上,显露在穿衣吃饭,显露在农耕,显露在接待宾客,跟大众相处。光盘上讲的这句话应该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跟老和尚接触的人,没有一个人不喜欢他,他非常和蔼可亲,一点架子都没有,一丝毫傲慢的心态都没有。孔子一生的德行,他的学生赞叹老师有五德,一般人没做到的夫子做到了,这五德是温良恭俭让。老师温和,你跟他接触,你感到很舒服、很快乐。老师善良,对待一切人事物没有丝毫恶意,你得罪他,他不在乎,他没放在心上。在他面前说错话、做错事情,他不会责怪,为什么?他知道你为什么会做事不妥当,他晓得,他会教你,他不会责怪你。

  节俭,海贤老和尚节省,非常俭省。从这些小地方你就能看到爱惜物力,晚上不需要灯明的时候不开电灯,睡觉睡得很早。一般起来也很早,通常是三点钟起床,有时候一点、二点起来了,起来烧香、拜佛、念佛、绕佛,这是他的功课,一生没有改变。往生这天晚上,他敲着引磬念佛,平常没有敲引磬的。念了一夜,没人知道,大家也没在意。第二天早晨,他们道场也是三点钟起床做早课,早课做完之后,看到老和尚房间里还有灯亮着,这奇怪,老和尚节省,怎么还浪费电?习惯上,睡觉的时候他一定熄灯,灯为什么亮的?进到房间里看,老和尚往生了,走了。灯也是表法,老和尚虽然走了,你看灯没有熄,佛光普照。他不是把灯熄掉走,灯开着走的。里头都有表法的意思在,你要会看,老和尚点点滴滴为什么。

  贤首国师《还源观》上的四德,末后两句,「柔和质直」,这是教我们做人的态度。质直是真心,里头要用真心,外面要用柔和,跟人家接触人家生欢喜心。老和尚一生,没有人看到他发脾气过,不会发脾气,不会以傲慢的心态待人接物,谦虚、忍让,非常了不起。你欺负他、得罪他,他原谅你,他没放在心上。活在这个世间,一生辛辛苦苦,「代众生苦」,做出一个好样子来。做人应该像他这样,自己的业障消干净了,自己修行的功德圆满成就了。处处学。一天看三遍,看上三百遍,你的欢喜心生出来了,为什么?愈看愈有味道,把这个里头的奥秘看出来了。遍数少了看不出来,为什么?你有烦恼,你有业障障碍了,老和尚表法的义趣你不能觉察。遍数看多了心定了,清净心现出来你就看出门道了,看出门道,法喜充满,你就会跟他学习。像他这样子处事待人接物,在这种乱世不造罪业,不跟人结怨,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这是真正导引众生同归极乐。

  我们看念老批注,「本经《积功累德品》谓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念老把这句经文的意思给我们说出来了,「故知极乐依正清净庄严」从哪来?「皆真实慧之所流现」。真实慧在哪里?在自性里头,自性本具的真实智慧。《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记住,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皆有,大家统统有,跟如来、跟阿弥陀佛同样的真实智慧、真实的德能、真实的相好,自性本具。在没有障碍的时候,也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这三大类的烦恼统统没有,没有障碍,自性真实智慧就流露出来。流现,现就是现前,流现的是什么?像极乐世界那样的清净庄严,无论是依报、是正报,正报是极乐世界的居民,依报是极乐世界的环境,都是清净庄严,美好到极处。

  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眼前,去处不远。为什么?极乐世界是法性土,法性遍一切处、遍一切时。一切时、一切处它无所不在,就是我们看不见,我们没想到。为什么?我们根本就没有想阿弥陀佛,每天想的是拉拉杂杂的事情,错了。海贤法师常常见极乐世界,常常见阿弥陀佛,为什么?他心里没杂念,他把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早就放下了。所以他随缘里头得大自在,随缘里面流露出来是智慧,他没有烦恼。世出世间一切法他完全通达明了,只是不说。别人问他,他的口头禅就是天机不可泄露,所以我不能告诉你。妙,真妙!事情过后仔细想想,他是露了一点,可惜我们看了、听了没有体会到。真正慈悲到极处。那我们现前的这个世界,皆是虚妄烦恼习气之所流现,我们就明白了。

  下面,「如《往生论》所谓,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三种庄严,天亲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给我们做的报告,提供给我们做参考,他所见到的、他所听到的,真的,不是假的。第一种,极乐世界环境的美好,他说了十七种庄严,环境。三种,第一种环境。第二种,老师,阿弥陀佛,说了八种庄严,这八种庄严我们这个世间一种都找不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八种具足。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找一个好老师,到哪里去找?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去找阿弥陀佛,就没错。第三种,极乐世界的同伴、同学都是菩萨,都是法身菩萨,不是普通菩萨,这同学太好了。

  极乐世界的环境,是究竟圆满的六和僧团。为什么?人与人没有对立的,人与人没有分别,当然更没有执着,这是究竟圆满的僧团。佛提出来,阿弥陀佛的理想、愿望,在极乐世界完全实现了。那我们要知道,我心里还有个讨厌的人,我很不喜欢这个人,你念佛能不能往生净土?不能。为什么?你这种心态,到极乐世界还喜欢这个、讨厌那个,你把六和僧团扰乱了。阿弥陀佛把关很详细,你还这个习气没有改掉、没有断掉,他不会接你去。那要怎样?海贤给我们表法,老法师从早到晚,见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一个不欢喜。他怎么学的?没有一个是他讨厌的,他没有,对任何人事物一团和气,满面笑容。外面同修居士多了,找老和尚照相,你看他说的,很主动的随喜,大家来。个人照,好;两个人照,好;一家人照全家福,好,没有一样不好。从来没有拒绝人,所以大家喜欢他,他有耐心,他不怕累,一百多岁的人。这是什么?表法给我们看,教我们学习的。你看录像里头都录到了,从县城里面来了些信徒,到来佛寺去看他,他在送客的时候,送到门口看到门口柿子树上柿子结了很多,他就搬了个梯子爬树,去摘柿子,摘了一篮子,我们看到了这个镜头,摘了一篮子,摘下来之后分给大家。一百一十二岁,别人都担心,都怕他跌下来怎么办,他告诉大家没事没事,我在念佛。大家看到老和尚长寿健康,这样的慈悲,亲自上树摘柿子。年轻人都不敢爬上去,他爬得那么高,我们在镜头上看到,满满摘了一篮子。所以极乐世界的同参道友好,极乐世界绝对找不到一个互相毁谤的,真正是和合僧团,这是我们特别要向他学习的。

  三种庄严就是环境、老师、同学,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在极乐世界,显现在外面是真实智慧,每个人的自身是无为法身。我们常说法身大士,法身的条件是见性,禅宗里面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叫法身菩萨。三贤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没见性,叫权教菩萨。权对实说的,不是真实的,为什么?这些菩萨真实智慧没有现前,没有开悟,没有明心见性,他们所住在的还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有烦恼可断,有菩提可证。如果是法身菩萨,那是无为的,不生不灭,无烦恼可断,无菩提可证,不一样。「故知妙土庄严即是清净法身,无二无别」。往生到极乐世界,自自然然跟环境融成一片,环境是自性变现的,自己身体也是自性变现的,回归自性了。老师,阿弥陀佛也是自性变现的,同学,无量无边的诸大菩萨,还是自性变现的。于是究竟圆满回归自性,一个性德,叫一法句,除自性之外无二无别。这些句子我们要细心去玩味,其味无穷,这叫法味。入到这个境界,欢喜心生起来了,叫法喜充满。你对于此界他方,一切理事、性相、因果完全通达明了,所以在生活当中能得法喜,能度众生,能扶持别人,能帮助别人。现在这个社会需要菩萨。

  下面引经中《寿乐无极品》里面一段经文,这段经文最重要的意思,要我们回归自然,自然是最好的,不要有造作,不要有意思。「一旦」,一旦是豁然开悟了,通达明白了,彻底明白了,这宇宙现象是什么?「自然中自然相」,自自然然。佛眼、菩萨法眼看十法界众生,他看的什么?自然中自然相。四圣法界是分别染净变现的,六道轮回是执着善恶变现的,你看有因有果,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根本是法性,人皆有之,物皆有之,所以人跟物是一体。仁民爱物,对人要仁慈,对一切万物跟对人一样。「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转变就是我们讲随缘;参回,我们今天讲的包容、接纳,有这个意思在。心量要大,我们的本心,我们原本的心量,大乘教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自然的。每个人的心量都是一样大,都是跟法界虚空一样大,甚至于比法界虚空还要大。这《楞严经》上的比喻,把法界虚空比作一片云彩,把自性比作太虚空,云彩在太虚空里面,不在外面,虚空法界在自性里面不在外头,你看自性多大。本来的心量,为什么变得这么小,不能够接纳别人,不能够包容别人,这什么原因?迷了。觉悟了他跟佛一样,迷了的时候就变成众生,愈迷得深愈可怜。所以佛称众生为可怜悯者,他真可怜,从一真法界迷了到十法界,从十法界迷了到六道轮回,六道轮回迷了到三恶道,这不能不晓得。「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七宝、万物都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自性所变现的一切物,它没有离开自性,从体上讲是七宝,从相上讲是万物,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了解事实真相,一切万物样样都可爱,你不会在里面起分别。迷了就有分别、就有执着,悟了没有分别执着。

  「经云一旦开明」,开是开悟,明是明白,一旦,不定什么时候,豁然开悟了、明白了。「其所开明者,当人之自心也」,开明什么?自己的真心现前,不是别的。什么叫真心?不附带烦恼的就是真心。我们现在用的心是真心,但是真心里头掺杂着烦恼,这烦恼变成染污了。真心没有染污,真心没有动摇,就是没有分别,真心是不动的。所以人怎么可能没有恒心?恒心是真心,一生不改变。常常变化的是妄心,妄心有生有灭,真心不生不灭。我们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真心用习惯了,自自然然跟实报土的法身菩萨相应。妄心是什么?分别、执着,执着里头坚固执着,绝不能随顺别人的。最坚固的执着就是地狱,饿鬼的执着比地狱要稍微开放一些,畜生的执着比饿鬼又开放一些,愈往上面去慢慢远离执着。贵在自己有自知之明,自己要认识,要搞清楚、要搞明白。一切法不离自性,换句话说,一切法一定要自己负责任,千万不要怪别人,怪到别人都是罪过。自己要能给自己做主宰,不被境界所转,这叫功夫,不被环境干扰叫功夫。社会为什么这么乱?灾难为什么这么多?步调太快了,快到我们自己的性德追不上,跟它脱节了,那个麻烦就来了。我们跟伦理道德因果、圣贤佛菩萨教诲脱节了,那前途是什么?三途有分,你决定到三途去了,三途里面第一个选择的就是地狱。是你自投罗网,你自己要去的,没有人叫你。

  所以下面说,「七宝与万物,佛之国土也。由自一心,而现妙土,由心回转,以成世界,是故事事无碍,圆明具德」。这就说明了《华严经》上十玄门,最后讲到究竟是事事无碍。圆是圆满,明是光明,具足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是我们真心现的,我们自己本有。佛有的我们全有,为什么不要成佛?「故经云」,佛在本经上面说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者,真如实相之本际」。讲得太清楚、太明白了,都是劝导我们回归自性、回归极乐。回归极乐有什么好处?回归极乐之后,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你有能力教化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你有能力帮助他们回头,个个都圆成佛道。不往生净土我们做不到,没有这个能力。而且净宗之取得,智慧德能,非常容易、非常快速、非常稳当,真有把握。遇到了,疏忽了,这一生没有能往生,就太可惜了!贤公老和尚常常教人,教了九十二年,就是劝人老实念佛,一直念下去,其他的都是假的。假的要放下,不要认真、不要执着。

  下面说「故知所显现者,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我们今天相处,人事环境,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世间人所感叹的。学佛的人不如是,为什么?一切事相,尤其是人事,磨炼我们的功夫,你不经过这个磨炼,你怎么知道自己有功夫?骂你不生气;打你,没有放在心上,这心多坦然。光盘上为我们显示的老和尚,收电费的大概作弊了,收得太过分,太多了,老和尚说,这个月的电费跟上个月比较,怎么会差这么多?要得太多了。收电费的小伙子打他两耳光,老和尚一句话不说,乖乖的把钱拿给他,他走了。旁边的人看到都看不惯,年轻人,老和尚一百多岁了。要把他抓回来找他评理,老和尚说算了,忍一忍。忍辱波罗蜜,你能不能忍?辛辛苦苦种的玉米,村子里有人来偷玉米,被老和尚看到了。这个偷的人看到老和尚呆了,不知道怎么办,老和尚劝他:不要慌,慢慢的,拣大的摘。偷玉米的这个人,以后每见到老和尚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修行,就在这些地方修行,离开生活到哪里去修!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修行就在生活上,什么都能忍,什么都能耐,修忍耐。要把上所说的统统落在生活当中,叫真修行。落在工作上,老和尚的工作是农耕,你看他农耕多认真、多负责任。他的收成好,养活多少人?报告里头说成千上万,得他老人家自己耕种这些粮食、蔬菜、水果,周济贫穷。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统统做到。

  所以当相即道,即事而真,在事相里头修真心、修真如。顺境、逆境都是成就道业的环境,善缘、恶缘也是帮助你成就道业的,就看你用的是什么心,用的是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造六道轮回业;离妄想分别执着,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常常要记住,「不放在心上」,就这么一句话。一切善恶境缘都不放在心上,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选择,这就叫自然,愈是自然愈好。不要自己有意思在里头,自己有意思就造业了,自己没有意思那就是智慧。

  「一一无非真如、实相」,这个一一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待人接物,离开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你就看到真如实相。「亦即一一无非自心。是故超情离见,圆具十玄」,圆满具足十玄门。十玄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修十玄就是修《华严》,修十玄就是修净土。「《华严》之独胜」,超胜,其他经里头佛没有说的,就在十玄。「今本经亦具,足证本经不异《华严》」,所以古人称《无量寿经》叫中本《华严》,有道理。「《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本经全显净宗,导引凡圣,同归极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真正有根据,这部经跟《华严》是一不是二。「又据《要解》判小本曰: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这几句话说得好,蕅益大师说的,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头讲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藏是讲的五脏六腑,髓是讲的骨髓,人身体里头最重要的部分。、最精华的部分,皆不出于此,《无量寿经》全具足了。不但《无量寿经》上具足了,小本《阿弥陀经》也具足了。「且极乐不离华藏世界,弥陀即是毘卢遮那,故判本经为圆教,谁曰不宜」。《华严》是圆教,这个经跟《华严》完全是一致的,所以《弥陀经》、《无量寿经》跟《华严》、《法华》同一个级别,在大乘里头至高无上。

  「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别相。若是圆人」,圆顿根性的人,「则法法俱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是差别中之平等相」。这是真的,这是要我们自己去证得。入这个境界,恭喜你,你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就是教下所说的大开圆解,你就是净土宗所说的理一心不乱。我们在这上用心,对了;把这个疏忽了,别的地方去用心,错了。该用心的地方要用心,该放下的要彻底放下,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斤斤计较。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