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定要认清一点,武术就是武术。即使太极拳这种武术的理法的确是很高级。那它一开始也无法离开武术习练的实操过程。这种实际练习统称为体,而‘推手’在过去则谓之为用。今天我就来说一说太极拳的体用!
练了很长时间的太极拳,为什么却效果不明显?怎么才能效果明显?
© 点击上方音频和链接,可以分别聆听我的音频阐述的上下部!
体练指的就是形。形在太极拳的学习和练习的程当中是极为重要的,绝对不可逾越和轻视。如果形的内容不重要,那么太极拳的架子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太极拳的架子也叫“行功”。就是动起来练功。。
“行功”也叫“盘架子”。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这个“盘”字上。“盘”是盘旋环绕的简称。架子则是指的我们这个人体骨架在诸多要领下产生的整体构架变化。“行功走架”就是将这种变化后的身架于盘旋环绕中进行深化的开发和提升。所以,太极拳是圆形的运动。并且是平、纵、横三种基本圆形的反复交叉的重叠。这也叫做循其理,象其形。理为阴阳相济,形为一圆也。
现在有很多人都爱大谈特谈神,意,气,而且特别的痴迷。颇有不这样练的就不是太极;太极不如此就显得不够神奇。平时练的感觉很好,可在搭手的时候,平日里练的气感,妙意全都势如破竹的稀碎一地!其中的问题就在于好高骛远,没有体练的根基。
所以,体练这步功夫绝对不能等闲视之,也不能认为就是动作模仿的规范好看而已。这步功夫实际是对骨架按照拳理要求的变化,而在整个这样“盘架子”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神,意,气是不可能不去参与的。虽然这个阶段它们更多的是被动的。这层道理谁都否认不了。反过来,神、意、气在体练的过程当中也是逐渐的被得到了强化。
在《敲爻歌》当中有句非常经典的话说的好:“只修命,不修性,此为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同理,只知道外在形体的练拳而不懂得内在神、意、气的运用,这就叫太极操,外家拳。只重视寻觅神、意、气的锻炼而轻视骨架架构的变化,这就犹如沙中盖楼,无本之木,必然是虚而不实,无法真正实用。
我们练太极拳很讲究阴阳。如果把之前的称之为阴或阳,那么推手则必然是其另一面。而谈及推手,怎么说好呢!之所以有这种犹豫是在于推手这个词本身就有问题。在早前按照传统叫法是没有这个词的。“推”这个字的意思和性质用在这里就不对。在过去的古传古法当中,管太极拳的这一步操练形式称之为“盘手”。 其原因有二:
第一,它是“盘架子”的延展。既然架子是圆形的盘旋回环的练法。那么,从拳怎么练就要怎么使,拳怎么使就怎么练的角度而言。“盘手”比“推手”要准确。否则,练和使没有关联性,还练它干什么?所以,两人之间的这种训练延续“盘”的性质和意思,用词很是准确。
第二,古人对于彼此知识,学问,心得,体会的交流探讨也叫做“盘道”。这和太极拳在两个人形式下的你来我往的互相听问的意义一样(不是比较谁厉害)。所以,这种两人之间的练习性质当然用“盘”字更为雅致。
“盘手”在过去只在太极门的师徒之间,师兄弟之间进行。“盘手”不是为了定胜负,论输赢。而是功夫好的一方助着刚涉足懂劲的另一方感受,锻炼“于人懂劲”在尺寸分毫上应该怎么处理。随着熟悉和掌握程度的深入再开始不那么配合,甚至干扰下的练习。这就和球类运动的从无球练习向有球练习的道理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盘手”的要求是必须先能做到粘黏连随四个字。然后才可提及后续的一系列技术发挥。这里有个“粘黏”二字尤须重视,注意。“粘黏”顾名思义,就是如磁吸铁,虫落蛛网——不是通过手拿把攥,生拉硬拽制住对方。而是通过手臂接触的一瞬间就敷住了对方,然后根据对方的力的大小,速度,方向而与其保持同步,在机会相当的瞬间顺中求逆,得其绝佳效果。不通过体的阶段练习,没有形神意气和合为一体是无法做到粘黏连随的。
这种练习手段本来是训练彼此的听、化、发的能力的。也叫做所问要有所答,不能所问无所答。那叫拳打两不知。就意味你根本就无法通过轻灵的接触第一时间就感知到对方的意图,同时还得能感有所应,应变的及时,合理。按我师郑昭明先生所言,盘手练的就是双方的听灵劲的质量。也就是武禹襄总结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太极拳实际是慢练快使的技术与艺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太极拳又岂能打破这个规律呢!
但这个本是一种训练的手段发展到今天却已经演变成了一较功夫高低的形式。虽然,在“盘手”当中的输赢的确能够证明练的质量优劣,但赢而不合太极之理,赢而不用太极之法,那这都赢的没有意义。因为,“盘手”相对而言,无非是相对于单练的一个深入练习过程。
“盘手”不是太极拳的终极。只有“盘手”而没有散手的训练内容,那么,在实战当中根本就无法致用。这就是“盘手”好的人,绝大多数动起手来反而效果全无的原因所在。因为,接手的那一下最难,也最为重要。而推手无论是定步,活步,大捋,烂采花都是两个人在约定俗成的规矩下先接触稳妥了之后的练习。实际动手当中谁又会那么舒舒服服的把手给你呢!
“盘手”是意在没有对抗的情况下感知,熟知对方的变化,以及自身的合理反应。通过这种方式让自身的感应灵敏和反应灵敏得以强化。有无这种强化对于散手的掌握质量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所以,太极散手是建立在太极“盘手”的基础上的,也是必须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这在古传古法当中是整个一个技术体系的完整组成部分。
太极散手是身形步法(手眼身法步)的高级体现。武谚:“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实际说的就是脚下的步法。常言:“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步法学到手,师傅拿不走。”这都是说的步法的重要性。没有“盘手”这个用的训练,单单靠一个“盘架子”这个体无论你练多久,你绝对无法直接就能在“盘手”上把“引进落空合即出”这些原理用得上。同理,没有“盘手”的过程也会影响散手的训练质量。
以上所论谨飨太极拳爱好者们。在当今社会,人的思想境界和身心健康才是重中之重。了解这些旨在帮助大家丰富知识,提高认识,端正三观,颐养性命,可矣!
摄影:阿邙 编辑:英子
非常高兴您的关注与加入,我们的微信号:xuewenyu618
太 / 极 / 的/ 秘 / 密
文宇传媒自媒体
太极修真、太极武学、太极医学、太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