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也是教育真经,一本师道尊严的教化录。
教师节之际,来看看西游记中的师生之道,对凡尘的教育也有启示。
《西游记》开篇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开辟鸿蒙,超越混沌,靠的恰恰是启蒙与教育。
《易经》之《序卦》有言:“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特之稚也。”蒙昧未开的状态,需要教育的启发,因此《易经》专门有一个《蒙》卦象征教育过程。《西游记》中教育之道与《蒙》卦也有诸多相契合之处。
1、悟空:只看到我大闹天宫,别忘我拜师的“志心朝礼”
悟空不只是那只天不怕地不怕、动辄砸碎凌霄宝殿的猴子,其实他对于师道尊严,比谁都虔诚。
为了学得仙术,放弃花果山猴王的尊荣,扎个木筏,不计生死,开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东胜神洲飘过两重大海,到达南赡部洲,见到老师,如是介绍:“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甚至还有人考证,其路线大致切合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唐僧取经的则是路上那条丝绸之路,合起来便是今日之“。”悟空飘海与唐僧西行,为的都是拜师求学,何等漫长而虔诚。可叹当下童生,对于送上门的老师与知识,又是何等淡漠?
《蒙》卦“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利贞。”其意言,并非是我有求于孩童,而是他们有求于我,教育才开始。古代拜师,“但闻来学,未尝往教。”这不是摆谱,而是起码的师道尊严。更重要的是,童蒙去求教老师,是因为自己心中有了困惑,这样才有学习的主动性。牛不喝水,按不得牛头低。
猴王是因有了死亡的恐惧与困惑,他想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于是萌发拜师之志,哪怕万水千山。孔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理一也。
路上悟空听见樵夫唱曲有点禅意的歌,都恭敬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 足见其拜师如渴之情。
终于到了斜月三星洞,见到师傅菩提老祖。美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
志心朝礼,便是道教科仪中说的“志心皈命礼”。皈身皈神皈命,是道教最高的顶礼仪式,足见悟空何等虔诚。
这可是未来的齐天大圣,见了玉帝只是“唱个大诺”绝不可能下跪的齐天大圣。但他见到老师,下跪了,而且是“磕头无数”,“倒身下拜”,毫无片刻犹豫。在西天路上平顶山一回中,悟空变成小妖去见老九尾狐,因为小妖身份,得先拜这老妖,悟空急得痛哭不已。他盘点自己一生,止拜了三四个人:三星洞拜师傅,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拜唐僧。算起来,这些人都是他的老师,或者老师的老师。
菩提老祖问他姓什么。猴王道,我无性,是石里长的。祖师见他走路如猢狲,以形取姓氏,教他姓‘孙’,并取法名叫做孙悟空。书中更有诗赞曰:“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名”之为义,大矣在哉。许慎《说文解字》训”名”为:“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可见,故以口自名”。人在黑夜中互相看不见,需要借助声音自报名号来识别。“名”,表达了从幽冥到光明的华丽转身,开辟鸿蒙。
老祖是悟空的命名者,让他从无性到有了名号。
因为老师是文明的启蒙者,是暗夜的传灯者,带人从蒙昧走向光明。
这是悟空师徒的初相见,菩提祖师和蔼可亲,知无不言。
《蒙》卦:“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利贞。”当遇到疑惑,首次向老师请教,老师会耐心回答。
菩提是一个成功的老师,懂得因材施教。悟空是猴王,喜欢腾挪跳跃,便教他几乎量身定做的“筋斗云”与七十二变。
悟空对那些“‘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这也不学,那也不学”,祖师发怒,手持戒尺,打他三下,撇下大众而去,众人皆惊惧。悟空悟到,祖师打他三下者,乃是教他三更时分,秘处传他真道。
这是化用六组拜师五祖弘忍之典故。《坛经》:“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主张明心见性,拈花微笑,心心相印。真正的师生之道,也在于这种妙心会意,师生相契。
孙悟空听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遇到这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学生,菩提当然愿意倾囊相授。
2、八戒:只知我贪吃好色,别忘我尊师的知礼温情
八戒代表“食色性也”的欲望人生。悟空也骂八戒:“似你这个重色轻生,见利忘义的馕糟”,但若真只把他看成贪吃好色之徒,则是大大冤枉我八戒兄了。比如对老师,八戒就是恭敬感恩、通晓礼数的。
八戒在高老庄与悟空打斗,他如是介绍自己生平:
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
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劝我回心莫堕凡,伤生造下无边孽。
……
有缘立地拜为师,指示天关并地阙。得传九转大还丹,工夫昼夜无时辍。
八戒根慧笨拙,但幸得仙师教化,打破了“混沌迷心熬日月”的蒙昧状态,走上了修仙悟道之路。《易经》蒙卦:“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刑,并非刑罚,而是通“型”,是制造陶器用的坯模,代表规范与标准。有了良师模范的引导,才能脱离桎梏之苦。虽然不知这位仙家的名字,但听得出,八戒一直是感戴师恩的。
悟空在三大白骨精之际被赶走,八戒当上了大哥。在宝象国中,八戒卖弄神通,算是被国王拜为讨妖大元帅,一时风光无两。国王命九嫔妃子整瓶取来御酒,亲自满斟,奉与八戒送行。八戒虽是粗鲁,也有斯文重礼的时候。他对三藏唱个大喏道:“师父,这酒本该从你饮起,但君王赐我,不敢违背,让老猪先吃了,助助兴头,好捉妖怪。”那呆子一饮而干,再斟一爵,递与师父。对师傅执礼甚恭。
在玉华州,悟空等收了三个王子做徒弟。悟空三兄弟都不约而同先将此事禀告师傅,礼敬唐僧,“谨禀过我师,庶好传授”。徒孙敬了师爷的礼,方再行师徒拜师礼。我等今天在大学里招了弟子,也习惯跟自己导师汇报一声,“老师,你今年又多几个徒孙,”也是此理。
这段拜师文字写得很传神:
行者转下身来,对唐僧行礼道:“告尊师,恕弟子之罪。自当年在两界山蒙师父大德救脱弟子,秉教沙门,一向西来,虽不曾重报师恩,却也曾渡水登山,竭尽心力。今来佛国之乡,幸遇贤王三子,投拜我等,欲学武艺。彼既为我等之徒弟,即为我师之徒孙也。谨禀过我师,庶好传授。”三藏十分大喜。八戒、沙僧见行者行礼,也那转身朝三藏磕头道:“师父,我等愚鲁,拙口钝腮,不会说话,望师父高坐法位,也让我两个各招个徒弟耍耍,也是西方路上之忆念。”三藏俱欣然允之。
——《西游记》第八十八回《禅到玉华施法会心猿木母授门人》
悟空回忆了唐僧点化他脱罪的往事,发自肺腑。八戒的话,质朴诚拙,我更喜欢。招个徒弟“是西方路上之忆念。”忆念,一个极为温情的词。想那漫漫西行,寂寂黄沙,路过此地本是匆匆过客,但天涯回首处,犹有一份师徒情可资回忆,实在是寂寞人生中的温暖慰藉。我等身为师者,每年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说实在的,如龙应台那《目送》,“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终生所求者,也不过是有一份忆念罢了。
【浪子海松话西游】
品鉴西游故事,探寻法政智慧;解密历史背景,感悟人性精神。千古奇书《西游记》,被称为"史上最强IP”,猎奇可谈神论鬼,悟道可修圣成仙,浅出可怡情把玩,深入可明心见性。浪子海松,湖大教员,以法科为业,却痴迷神话,趣说西游,力图呈现神话背后的法政洞察与人性考量。
*本文为凤凰国学独家专栏“浪子海松话西游”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