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修真筑基】道家真气运行法的修炼法门!

【修真筑基】道家真气运行法的修炼法门!

2020-06-08 07:15:12


点上方绿标收听本文主播语音版 

一、基本内容

1
练功姿式

以平坐式为主,凳椅面上可加软垫,要求凳椅坐面与小腿等高;臀部的1/2—1/3坐于凳面,两足平行,足底着地,并与小腿垂直,小腿与大腿垂直,大腿与上身垂直;两膝间距两拳宽,两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两肩松垂,含胸拔背,头顶如悬,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口目轻闭,两眼内视,耳听呼吸。若惯于盘坐者,盘坐亦可。当修习纯熟后,则站、卧、坐、行皆可。

2
呼吸与意念

本疗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练功初期,意念只须注意呼气,尽量做到深、长、细、匀,而吸气时则任其自然,勿须任何意念。随着练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须作适当调整。

3
收功

每次练功结束前,先放松意念,手掌相对摩擦至热,如洗面状摩面部数周,使精神恢复常态后,慢慢起身活动即可。

二、练功方法

1
呼气注意心窝部

练功准备就绪,即微合双眼,先注视鼻尖片刻,接着闭目内视心窝部,耳听呼吸,勿使有声。意念随每次呼气自喉部下达心窝部,尽可能逐渐放慢、放长,每次呼气的时间,以每分钟呼8—12次为宜。呼气时任其自然,无念无识。练功时若有杂念,要用数息法制之:只须数呼气之数,从1—10,再回头从1—10,反复进行,杂念平息,即不必数息。本步练功时间每日3次,每次20分钟。尽可能固定每日练功时间,易于形成条件反射。


若不能固定时间者,则每日早、中、晚3次不可缺。练功约3—5日,便自觉心窝部有沉重感,至10日左右心窝部有温热感,即告第一步完成,为第二步奠定了基础。炼本步期间,无练功基础者,可能出现头昏,腰酸背痛,呼吸不自然,舌抵上腭不习惯等,这些是初练时的生疏现象,只要坚持按要求去练,便会逐渐纯熟,各种不自然现象渐会消失。在练本步过程中,一般脾胃虚寒、食欲欠佳、精神不振者,可渐增食欲,精神日振。

2
意息相随丹田趋

当第一步功法练至每次呼气自觉心窝部发热时,即可意息相随,于每次呼气时,以意引心窝之热气流逐渐向下延伸,一步步趋向丹田(小腹内)。但必须注意轻松自然,不可过分用意和操之过急。如此每日练功3次,每次半小时左右,约10天左右,即可于每次呼气时出现一股热流下达丹田的感觉。此时可出现小腹中汩汩有声,矢气增多,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者渐趋正常。

3
调息凝神守丹田

接上步,当每次呼气皆有热流下沉丹田,丹田温暖发热后,即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即意守丹田,不必过分注意呼气。每日练功3次,每次40分钟左右。本步锻炼时间约需40天左右,即可感到丹田内形成一个“气团”。随着功夫的积累,气团逐渐增大,小腹充实饱满有力,有时会出现阴部作痒,会阴跳动,肾区及四肢发热等,这些现象或感觉可因人而异。一般患有失眠、、月经不调、二便异常者渐可明显好转。

4
通督勿忘复勿助

接上步,当丹田真气充实到一定的程度,即会沿脊柱上行。此时,意念须随之上行而不为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勿忘);当其止于某处不复上行,甚或有所退下时,也不要用意向上导引(勿助)。因为上行之快慢完全取决于丹田中真气充实的程度,丹田越充实,上行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反之则上行中止,甚或倒退。当上行至脑后“玉枕关”,屡屡欲上难通过时,可用内视头顶法,一般即可冲过玉枕关。本步是关键的一步。每日练功次数可适当增加至4—5次,每次需1小时左右。


一般在一周之内,气流即可冲过“玉枕关”。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快者一下子就可通过,力量也很猛;其次者须数次;慢者需数天;个别人可因特殊情况而久久难以通过。练本步过程中,可出现项背强急,头如紧箍等情况,是冲关通督之前兆,不可疑虑放松;通关后(尾闾、夹脊、玉枕)自然轻松愉快。


通关后呼气时热流直下丹田,吸气时热流沿脊而上过头顶至口腔,形成任督循环(即“小周天”)。至此境界,凡患有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性欲低下、月经不调、心悸气短、精神恍惚等病证者,皆可明显改善,长期坚持可望康复。无病者亦可致身轻体捷,精力充沛。

5
元神蓄力育生机

任督循环形成后,一般仍意守下丹田,同时其他经脉也可相继开通。如头顶出现动力,可改守上丹田(脑中),可以灵活掌握。练功时间仍每日3次,每次一小时左右。此期间,会出现头皮奇痒,舌尖颤麻,全身如有电流乱窜,皮肤麻痒如有蚁爬,眉心、鼻梁紧张,环头拘紧等反应,亦因人而异,不必害怕,也不要追求,约一月后各种动象渐会自然平息。此后各种慢性病皆可明显好转或痊愈。


三、注意事项

1

练本法须在静室内,明暗强度适宜,空气流通清新,又不可直接当风。

2

凡大饥、大饱、大怒、大惊等情志不宁时,不宜勉强练功,须待心情平静后再练。

3

练功时间内应昼避开一切干扰。凡天气剧变、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之时,暂勿练功。若练功中有意外干扰(如突然声响、有人急叫或闯进练功室内等),则不必惊慌,须慢慢放松意念。临时收功后再慢慢起坐应付,待恢复平静后再补练。

4

用本法者平时须注意清心寡欲,心平气和,劳逸适度,饮食清淡,忌食辛燥、腥、粘腻之物。

5

用本法者,尚未通关之前,须戒绝房事,以免影响进程。通关后亦须有所节制,保持精力充沛。

四、临床应用

本功法适用于各种慢性病症的治疗,经近年临床验证,取得一定疗效者有:慢性鼻炎、感冒、咽喉炎、支气管炎、食管炎、胃炎、溃疡病、胃下垂、肝炎、肝硬化、胆结石、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粘连、肾炎、、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性欲低下、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癔病、焦虑、高血压、冠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等。无病者亦可修练本法以养生保健。



延伸悦读:▼ 

驳斥!道教仙道不能摆脱六道轮回之说!


先必须明确,道教大罗金仙不落轮回,道教的仙道并非的天人道。

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脱三界六道,首先,我们要确认一点:什么是仙?一些人经常说“道家是所说的“外道”,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是一个谬误。


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仙”的概念,只是将中国所说的仙,与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罗门教观念里的诸天混淆起来。

1仙不等于古印度外道,这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


古印度的外道修士虽然长寿且有一些神通,但是却并非如仙家这样超然物外,依然有生死,显然这比不上仙家境界,而且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过死后生天——注意,死后生天是弃人身而得天身,依靠的是业力福报,而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两者天差地别。古代翻译的高僧为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外道修士翻译为“仙人”,却不想误导了大批人,将道家仙人与印度修士混淆在一起,实在可叹。


2仙不等于印度诸天


道家说五道轮回,大略等同佛家六道:神道(天与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神道本身,是五道之一环,诸如地祗鬼神,大多有职司所在,受天律束缚,虽有威福,有罪则贬,其情形与佛家所说天人、阿修罗的处境一样。然而,所谓仙家,不论是先天后天的尊神仙真,要么是大道化身,要么是得道真人,早已达到庄子所说逍遥游的境地,不受外在的限制,更不用说业力了。


因此,更与神道无关。道教咒语,役使神道乃是常事,却并不敢烦劳仙人,也正是这个道理。虽然有些僧人说“仙家终落空亡”,,显然是一句妄言。若仙为业力所拘而不得超脱三界,仙道亦不足贵也!



3为什么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仙人不能脱离生死轮回?


其实,原因在于道家仙真神圣给予人们的形象,比如朝元图里所描绘的诸天神道与大罗仙真云集朝礼玉帝的情形,就使人们片面地以为道家仙真之间仍然有人间的阶级,大罗圣境就是天上的朝廷,然后很自然地把关于帝释天的见解直接嫁接到道教的大罗天三清境上。


其实,错了!首先,玉皇天尊不是帝释天,《高上玉皇经》中明确地写道玉皇大帝本是光严妙乐国太子,因为怜悯众生,出家修道,先证仙道,再证金仙(也就是佛家四圣果中的佛果),号清静自然觉王如来,最后才修至玉皇果位。


如果说佛家的佛果是早已超脱六道的,那么玉皇自然也已经超脱六道。事实上,玉皇也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一个神灵的领袖与三界的主宰,而是依据大道运行而燮理这个世界的大圣者。最重要的是,无论玉皇,还是大多数现帝君相、神王相、天将相、宰官相、天人相乃至神道相的道家仙真,都早已经超脱轮回,他们这样出现在人前乃是为了更好地接引救度世间有情众生,而显化的表象,就像观世音菩萨的男身女相是一个道理。所以,道家的大罗金仙早已不落轮回,事实上,修到地仙果位以上就可以说与阿罗汉一般,没有堕落轮回之虞。


4后世的道经里总在提魔


《玉皇经》:"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可见魔也是存于天界的。


《》:“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首,侍卫我轩。”


《雷祖宝诰》:“以清净心而宏大愿,以智慧力而伏诸魔。”


《灵官咒》:“仰启神威豁落将,都天纠察大灵官。火车三五大雷公,受命三清降鬼崇。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绿靴风带护身形,双目火睛耀天地。顷刻三天朝上帝,须臾九地救生灵。银牙凤嘴将三千,虎首貔貅兵百万。走火行风前后卫,穿山破石捉妖精。祈晴祷雨济世问,附体圆光通事意。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义群魔。飞腾云雾遍虚空,号令雷霆轰霹雳。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我今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等道教经文中多次提到魔。


从《玉皇经》:“微妙解脱,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遍诸天,极妙乐土,及诸大地,一切福处,六道一切众生,闻是香者,普蒙开度。所谓天道、人道、魔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若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闻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消除,转增天福。若诸人道,王臣兆庶,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人天,长寿之乐。身或灭度,乃得脱壳尸解之道。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若诸地狱道,一切罪魂,或有能闻是此香者,离地狱苦,得净土乐。


若诸饿鬼道,一切饿鬼等,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饱满,无饥渴恼。若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闻是此香者,脱畜生苦,得智慧乐。”可见《玉皇经》成书较晚,但道教已形成本土特色的六道。早期的道教没有成魔之说,但有凶神恶刹之说。凶神恶刹被后世称之为“魔”。



5之"仙"与道教之"仙"的区别


的“仙”与道教的“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的“仙”其实是指修行的人,主要是指之前印度各种派别的修行者。而道教的“仙”,其实是修行之后所得到的果位,是指成道的天仙、神仙等。道教的“仙”真实含义,其实与的佛、菩萨、罗汉相对应。读和道教的典要弄懂这两个概念,更不要因此认为的果位就比道教高。


同样的,道教的“龙”与的“龙”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道教的“龙”是最高级别的神兽,而原始,特别是古代印度的“龙”,其实就是“蛇”。


传入中国后,的“龙”才开始中国化,我们中国人才把的“龙”变成中国的“龙”。总之,和道教的许多概念,虽然文字相同,其实含义完全不同,这是我等修行之人务必要搞清楚的。不能人云亦云,以免自误误人。


的仙人,指的是外道苦修的人,包括婆罗门教,耆那教的修行者,而这些修行者未必都是以长寿为主要特征。相反,他们大多是以苦行和博学闻名。


至于龙,就不提了。像郭沫若把Phoneix定位成凤凰的事迹,实际是个大笑话。依据这种翻译逻辑,我们可以称呼火鸡为鸾鸟了。


至于道教的仙人果位的问题,应该看看《太平经》。一般道教宗教方面的仙人地位分级,都不出太平经的范围。


道教仙人的境界、地位,有以境界分的,比如太清九仙、上清九真、玉清九圣。


有以官位分的,比如太上、帝君、神王、仙王、真人、道士等等。


有以修行层次分的,比如天、地、人、鬼。


有以修行方法分的,比如洞房、黄庭、消魔等等。


6翻译的问题


比如的“性”和中国的“性”, 的“天”和中国的“天”, 的“仙”和中国的“仙”,的“道”和中国的“道”, 的“龙”和中国的“龙” 等等都不是一个含义。但是很多徒却分不清,混淆在一起,进而贬低中华文化,这是非常可惜的。


自古道: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传入中土,融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元素,其中也包括道家的文化元素。因此,在中国,不仅是佛和道,加上儒家文化,合称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名寺和禅宗祖庭,少林寺那著名的“三教合一图”即是很好的明证。足见至少在当时,佛道互相尊重和融合是连佛门也能欣然接受和标榜的事实。所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佛道本无高下之分,你颂“阿弥陀佛”可通西方极乐世界,我念“太乙救苦天尊”同样能达东方长乐世界。


用西方人的话来说,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高僧和高道之间从无纷争,互相尊重,互有来往。只是底下一些不明真正的佛道为何物的人或出于门户之见、或出于一己私利在那里争来争去。中国自古道佛发展各领风骚,既有弘道的《封神榜》,也有诵佛的《西游记》,毕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总归是多元的、丰富的。只是到了清代,因皇族笃信藏传,同时惧怕汉族人民以道相聚来反抗满清,大力打压以汉文化为核心的道教,致使道教在近代趋于衰落。


学佛者都应记住这样一个史实,之所以在发源地印度衰亡,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门户之见,致使印度教获得了放手发展教徒的大好时机;而之所以在中国兴盛,也正是得益于中华文化博大的包容性。故而传入我国并逐渐成熟后,才出现了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的和谐局面。


宇宙大道,生生不灭,道佛同样是在探索和穷尽宇宙真理。随着中华复兴之路的延伸,道教及其文化的复苏和兴盛乃是大势所趋,而道佛相融、互相尊重,共同为和谐世界和人类大同而努力,更是人心所向。



延伸阅读:

【观影参禅】《达摩祖师传》,反复看、能开悟!法布施、积功德!

【生命探索】活着的唯一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生命维度

【宇宙探秘】超人类的高级智慧存在吗?宇宙中的超级文明

【科学探索】研究称:冥想打坐,可帮助治疗很多不治之症

【未解之谜】念力的秘密中的秘密(想修行者必知)

【宇宙探秘】连接宇宙的能量,破解改变命运的最原始密码

【健康养生】揭开人类疾病的真正根源,让你远离亚健康与负面情绪

【推荐阅读】中国修真人士“元吾氏”揭秘外星人、灵界、宇宙的秘密

【因果不虚】震惊:科学家发现了天堂、地狱(经开天眼师父验证)

【观照自己】觉醒与觉察,每个人的新生从这里开始……

:科学与佛法,谈世界和人生的真相

【禅秘要法】《达摩禅经》“安那般那”数息法门的具体修持法

【生命秘密】松果体与第三只眼、天目、全视之眼的秘密

【福慧密旨】科学首次透解“命运学说”,运气好不好看完就知道!

【佛法智慧】《大念住经》 说:这是唯一的道路!

【以戒为师】教你漏尽通,修成无需睡觉的纯阳之体

【抗癌有道】抗癌、防癌原来真的这么简单啊(附相关问答)


有境界就关注 | 够品味才分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