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影视改编这么受欢迎?
从大范围说是影视行业的泛娱乐化,流量IP的盛行,以及大量资本的涌入。
从直接的经济角度来说,那就是大IP原著背后都有一定的粉丝,知名度大,宣传力度小,从而收视率也就有了保障!
虽然热度上来了,但是剧的收视和口碑却是两极分化严重。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高分的原著作品在影视化之后口碑反而下降?
《择天记》讲述了少年陈长生为了逆天改命,不畏艰险,一路成为强者却又心系天下苍生的励志故事。
深谙网文写作套路。《择天记》更是作者个人风格成熟之后的作品,虽然作品后期一些打斗情节有“注水”之嫌,但整体评分不错,有6.8分。而电视剧的评分却没能及格,只有4.3分。
从剧情上讲,《择》是典型的起点励志正能量主角打怪升级的故事,套路十足。按理说,这类网文有一定的故事套路,进行影视化改编比较容易。可从数据上看,电视剧口碑远不如原著。
《我的前半生》讲述了生活安逸的全职太太子君与丈夫离婚后一切归零,在好友帮助下打破困境,在自我成长中走向人生下一程的故事。
从剧情上讲,也是很受市场欢迎的女性励志题材。但是此剧改编却不容易,一是原著故事背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二是师太的书情节一贯较“散”,进行影视化改编的难度较大。
《择天记》是少年主角不屈服命运,逆天改命的励志故事,同时主角身怀大义,心系天下。可以看得出原著立意较高,而电视剧基本没做太大变动。
但是电视剧也仅仅只是对男主逆天改命这一主线稍作保留,后续改编不仅打乱了整个故事的时间线,使得故事张力不够,以至于到电视剧结尾还在讲原著的第二卷内容。剧情的拖沓,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故事的“励志”主题。
《我的前半生》虽然是女性要独立自强的老戏码,但同样是属于“励志主题”,在内容上却更接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所以编剧也是基于这一点,将原著中故事的发生地从八十年代香港迁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上海。
主角也随之变成了我们熟悉的那种精打细算、对生活精致讲究的“上海女人”。我对编剧适当的“改编”是赞成的,但是剧情上和人设上的接地气,不等于将原著作品的主题“歪”到一个相反的方向上去。
原著里的女性独立自强,任何时候都要讲究体面的观点,在剧里也完全变成了婚姻最大,小三真爱无敌的狗血戏码。我想这也是原著粉最反感的地方。
《择天记》电视剧是由柠萌影业、腾讯影业合作出品的,投资是四个亿。这部历时4个月拍摄的大IP作品,电视剧最终的成果却不尽人意。
我认为观众不买账是有道理的,毕竟我作为粉丝都看不下去。
先来说说这部剧的故事背景是玄幻架空,所以打斗特效的环节必不可少。可是一点开第一季开头,什么叫做不走心……这就是了
导演,这人魔大战的人和魔都有点少吧,群演少一点就算了,后期不能粘贴复制一下吗!这么点人都赶不上我们家村口集会哎……
该是兵荒马乱的皇宫,连个逃窜的太监宫女都没有……更不用说这金闪闪的五毛特效……
还有这部大制作剧就不能请个好一点的武术指导吗,这金钟罩说实话有点串戏啊喂。在原著里金玉律可是个数一数二高手啊,居然连个小刺客都打不过,这逻辑不通呀……
这算是近年来玄幻剧的通病,特效对打,干脆简化到招式都没有,结果特效做的也不及格,综合起来观众的看剧体验就更差了。
《我的前半生》属于现代戏,由新丽投资出品。新丽近年来的参与制作的国产都市剧如《虎妈猫爸》《辣妈正传》等反响都不错。
此次《我的前半生》制作团队不仅在拍摄布景、情节冲突设置等方面都把握得相当精准,而且卡司方面也请来了马伊琍、袁泉、靳东、雷佳音等实力派演员出演,可谓双重保障。
服化道方面确实不错,袁泉扮演的外企高级精英毫无违和感(两人的搭配均有造型团队打理,参考隔壁剧组《欢乐颂2》就显得有些用力过猛)
唯一比较跳脱的是女主罗子君,但这跟编剧改编过大不无关系。所以整体上来说,《我》这部剧在制作方面是能看出诚意的。
剧本改编,可以说是影视化作品改编的核心关键。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曾强调过“结构”是剧本最核心的要素。
一部作品进行影视化必然是需要对原著进行取舍。而如何在原著上取其精华就十分考验编剧的功底了。
《择天记》电视剧在剧情改编上最大的问题是:
第一、因为女主等角色的提前出场导致的整个故事叙事结构被打乱的问题,编剧不仅没有“圆”回去,还顺势将几个不同时间线的故事同时展开,显得剧情主线十分混乱且啰嗦冗余。
第二、作为观众也不是不能理解要给部分角色加戏的行为,但要命的是加的戏份全都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不仅没有强化对角色的塑造,反而显得狗血老套。
比如原著中的秋山君,是一名正真的君子,甚至还带着作者理想化人格的投射,出场不多,但魅力却不比主角低。
小说就是通过七律师兄弟的许多小细节进行侧面烘托,处事光明磊落有君子之风,少年英才也能化身普通人在前线热血杀敌,对女主那也是极为尊重和温柔。
这多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却改成一个整天腻腻歪歪围着女主转的痴汉,后期更是狗血的中计黑化……
编剧还我一个风清朗月的离山大师兄……
亦舒的小说难度改编大是因为结构较为松散,《我的前半生》为了完整的观赏性,电视剧中增加了“贺涵”这一角色作为男主角。在人物背景本土化改编之下,十分接地气。
但问题就在于“太接地气”,编剧估计是想体现女主罗子君离婚前后“脱胎换骨”的气质反差,夸张的表述了前期罗子君的人物性格。这同时也就使得人物角色与原著完全背离。
原著里的子君虽然也是个什么都不会的豪门主妇,但将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条,讲究体面,是一个与小三会面,都能一眼看出对方品位不高的贵太太。电视剧里则变成斤斤计较、把婚姻当做人生全部的市井女性。
当然人物崩塌的也不只是主角一个,还有好闺蜜唐晶。原著里的唐晶是一个极为干练的事业女性,而且十分有分寸感。比如她教导子君要学会独立,不能在结婚时依赖涓生,离婚后依赖自己。所以这样的一个人,绝不会在谈项目的时候去给罗子君查小三。
还有唐晶的分寸感在原著中体现为她能把握好自己和子君关系之间的那个“度”,无论是对离婚后子君的伸以援手,还是对自己感情关系的低调处理。所以你在电视剧里完全无法想象唐晶怎么会让自己的男友去帮助自己的闺蜜!
而原创的“贺涵”在原著中着墨不多,根本与子君没有交集。电视剧却恶俗的改成了两女争一男的戏码。最有争议的也在于“贺涵”这一角色透露出来的思想价值严重违背了师太的原著之“魂”。
举个例子,贺涵总是好为人师,教导唐晶后还教导子君,唐晶更是认为“自己是贺涵一手教出来的”而自豪。且不说师太笔下的女子从不会依附于男人在男人身上找到归属感,仅从电视剧里表现出来女性拎不清,有事就靠男主救场的剧情,就可以感受到剧情隐含的直男气息。
连所谓的励志人生也是在男主的帮助下走出来的,这跟近几年打着“大女主”口号,一有事就大开后宫金手指的玛丽苏电视剧有什么区别……
《择天记》改编问题出在“技巧”上,而《我的前半生》改编则是失掉了原著的“魂”……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影视改编十分不易。而《择天记》和《我的前半生》更像是两种对立,照出了彼此的不足。
《择天记》电视剧把一部世界观弘大,主题格局也大的原著,硬是改成囿于小情爱的偶像剧不说,情节老套无逻辑,说到底还是制作方不相信观众。更不用提剧本主线改动大,人物加戏,情节注水,广告植入,制作粗制滥造等问题。
《我的前半生》很好的克服了原著剧情结构松散的问题,制作上也是花了心思(比如每个角色在服装、住宅上打造的小细节都很符合角色性格),但是在人设和主题立意上跑偏,拘泥于“撕小三”“两女争一男”等狗血感情戏码,本来是重心的女性成长过程却一笔带过。剧中隐含的价值观更是不敢苟同。
那到底有没有改得好的影视作品呢?肯定是有的,先不说太远的经典作品,就拿同时期的《人名的名义》来说,收视口碑双丰收。事实证明,只要你的作品好,观众就会买账。
除此之外,像此前的网剧《刺客列传》、《花间提壶方大厨》虽然都是小成本制作,但是口碑都不错。尤其是后者,豆瓣评分高达8,0,秒杀一众国产剧。
观众是最严格也是最宽容的一群人。你的诚意和态度会体现在作品里,观众是感受作品最直接的一群人,你到底是在捞钱敷衍还是在认真打磨作品,流水的戏台,铁打的观众,谁心里没个谱呢!
我们不能说像《择天记》这样的“大IP+流量明星”的成功模式不如从前有效,因为从剧本、演技到后期制作的精细打磨才是真正的制胜法宝。
文字与影像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媒介,本就各有所长。如果影视改编连原著中最重要的“思想精髓”都丢了,空挂一个原著头衔又有什么意思,倒不如自己原创,肆意发挥。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希望能和影视同行共勉,用热情和心血打磨出真正让观众喜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