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两年,在线教育火遍全球,这其中,K12领域的在线教育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让信息更加对称的O2O产品,我为什么不看好?
在线平台目前最看重的指标是用户数和活跃度,需要的是高频消费,而用户到平台选老师,如果老师满意,基本上就不再有替换需求,也就不再会有再上平台的动力。如果老师频繁不满意导致用户不得不多次寻找老师,又说明平台对老师的质量或者师生匹配做得不够好,完全不能解决用户问题,这样,用户考虑的可能是换平台,而不是再给机会多次找老师。所以,从业务逻辑上来说,目前K12领域的O2O是无法形成完整业务逻辑的闭环。
互联网领域,流量是永恒的主题。目前的O2O机构,一般逻辑是通过大量吸引老师注册,通过老师的影响力带动第一批的学生用户到平台注册,让后形成有效的循环,最终带动用户和老师的良性增长。看起来确实很美,可现实很残酷。现实情况是,老师甚至是机构注册O2O平台,更看重的是平台的招生能力,教师个人脱离机构,到平台上谋生,看重的当然是经济效益,脱离了机构,如果平台不能提供有效的生源补充,让一个老师承担过去一个机构不同部门的职责,对老师的挑战相当巨大,具有这种能力的老师,也根本就不在乎平台不平台了...。而帮助老师招生,必然需要通过巨大的流量来支撑,教育行业的流量价格一直都不低,如果投入高额的流量成本帮助老师转化,平台或许需要转变为另一种个形式的机构存在。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家长对好老师的持续需求和市场上好老师稀缺的矛盾,价格并不是第一敏感要素,对于这些平台来说,转型为教师的培训筛选机构,前景或许更光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