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往生论讲记(第1集)

往生论讲记(第1集)

2021-09-06 11:05:17


1994/10/2  美国达拉斯  编号:06-002-0001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昙注节要卷上】

  这个经题也称作“往生净土论”,又称作“往生论”。这个题目当中第一句是经题,《无量寿经》,这部经我们同修都念得很熟,也曾经听过很多遍,这是净宗的第一经,因此题目我们就可以省略了。“优婆提舍”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议论,或者翻作论议,我们简称为论。由这个题目来看,明显的告诉我们,这是《无量寿经》的批注。在古代,这些大菩萨、阿罗汉,有修有证之人,给做的一些批注是决定相应的,也就是说他的批注就是佛的意思,一丝毫错误都没有,这样的批注可以流传后世而不能够更改的,因为他注的是百分之百的可靠,这样的注子才称之为论,就是优婆提舍。论有两种,一种叫释经论,就是解释经文的,依照经文一句一句来解释,像《大智度论》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另外一种叫宗经论,它并不是按着经文一句一句来解释,而是解释全经的大意,这一类的就属于宗经论,像《瑜伽师地?》这一类就属于宗经论。本论,诸位一看就明了,它是属于宗经论,它并没有按照《无量寿经》一品一品、一句一句的来解释,它是跟我们说明全经的要义。

  而它的重点是“愿生”,换句话说,天亲菩萨作这篇论文,最重要的是说明,他读了《无量寿经》之后得到很大的启示,他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教给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萨依照这个方法已经往生了,已经成功了,这一篇文章留给我们后人,做为想在这一生当中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参考数据。因此我们对它非常重视,所以净宗的根本经论三经一论,这一论就是选的这一篇。所以它的宗旨就是愿生。这为什么说“偈”?这篇文章前面是偈颂,总共有二十四首,就像中国的诗歌一样,每一首四句,每一句五个字,属于五言颂,整个是二十四首颂,把《无量寿经》的要义都给我们说明白了,这个非常难得。

  “昙注”,昙是昙鸾法师,他是南北朝时代,是我们净宗的一位大德。但是他没有被后人选为净宗的祖师,也有不少人替他喊冤枉,因为他对于中国净宗的贡献,实在讲绝不亚于任何一位祖师大德,甚至于可以说他对于中国净宗的贡献是最大的,确确实实是第一个人。因为昙鸾法师在年轻的时候身体很衰弱,他的志向很大,,如果身体不好,寿命短促,这个愿望就不能成就。所以他最初他去学道,找道士,跟他学长生、延年益寿,学这些法术。以后遇到菩提流支法师,就向法师请教,他说你们佛门有没有长寿、长生的这种修行方法?法师就告诉他,你要真正想健康长寿,那你应该到佛门来,其他神仙寿命要跟佛比,相差太远太远了!

  于是菩提流支法师就把《观无量寿》介绍给他,他读了之后非常欢喜,依教奉行。他将天亲菩萨《往生论》做了一个批注,这个批注在《往生论》里面可以算是权威的批注。注子很长,现在人喜欢简单,所以我们就节要,节录批注里面重要的这些开示,我们藉这个机会与诸位同修来研究,帮助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论注》有上、下两卷,上卷就是偈颂,下卷是论文,论文是解释偈颂的。这一次我们的时间不长,我们只选讲偈颂这一部分,下一次有机会我们再把卷下论文为大家介绍。现在请看第一段,我们用这个标示找这个文就便利很多了。

  “龙树菩萨云,菩萨求阿毘跋致,有二种道。一难行道,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毘跋致为难。二易行道,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龙树在佛门里面,他是有很高的知名度,中国大乘八个宗派都以他为祖师,所以他是八大宗的共祖;换句话说,中国大乘八大宗都是龙树菩萨传下来的。他曾经说过,菩萨求阿毘跋致,阿毘跋致大家也很熟悉,就是不退转,修行人要不退转,成就就快了。为什么佛说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原因就是退转。实在讲,我们进得少,退得多。不要看别的,想想我今天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这一天当中我念了几句佛号?几次想到佛菩萨?几次想到人我是非、名闻利养、乱七八糟东西?你就晓得了,可见得进很难,退很容易。所以菩萨道之难就难在此地。假如要不退转的话,从初发心到成佛,这个时间很短,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桩事情我们在净宗经典里面看到,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过去也曾经跟诸位详细介绍过,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告诉我们,凡夫从初发心,这个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这是讲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从这个位次开始,我们都不算,我们没到这个功夫。初信位是什么功夫?佛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都断掉了,所以他在断证的功夫上等于小乘的须陀洹,就是初果,等于小乘初果,大乘菩萨是初信位的菩萨。这个我们晓得,这佛常讲三不退,他已经得位不退,他决定不会退转来做凡夫。从这一天开始,要修三个阿僧祇劫。阿僧祇,我们现在所谓的天文数字。从前慈光讲座编的《十四讲》里面把阿僧祇数字为我们说出来,它怎么说法?我们中国人算数是万万为亿,万亿叫兆,用这个做单位,用兆做单位,万万是亿,万亿是兆,多少兆?上面是一千,下面是八个万,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一个阿僧祇。还要乘三倍,三个阿僧祇,这才能成得了佛,这么长的时间,三个阿僧祇,下面那个单位是劫,不是年,是劫。

  这就晓得,菩萨修行生生世世真的是退得多,进得少。这不退转就快了,怎么知道它快?快到什么程度?大家念过《无量寿经》,念过《弥陀经》,阿弥陀佛在西方示现成佛到现在才十劫,你看阿僧祇跟十不能比,才十劫!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成佛了。由此可知,阿弥陀佛成佛的时候,第一劫去往生的,现在成佛了,也不过是十劫。假如这第一劫去往生成佛了,第二劫还没有成佛,西方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人数应该是少数,不是多数。而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诸上善人那个数字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这就是说明了西方世界成佛的人多,多过没成佛的人。由此可知,我们就能推想到,第一劫成佛了,第二劫也成佛了,第三劫往生的成佛了,第四、第五劫去往生都成佛了,阿弥陀佛成佛于现在十劫,第五劫去往生都成佛了,那么西方世界的等觉菩萨,那个数字才占一半,还不是多数。多数应当是第六劫去往生的也成就了,第七劫去往生也成就了。这样我们就恍然大悟,假如要是不退转的话,成佛从初发心修行到佛果,也不过是三劫、四劫,哪里要三个阿僧祇劫?

  诸位明了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为什么菩萨求阿毘跋致。菩萨能求得到吗?许许多多菩萨求这个法门求不到,这是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说的。我们今天遇到了,多少菩萨遇不到,这才知道我们是多么的幸运,这个因缘决定不能错过,错过了就太可惜了。我们这一生遇到,要是错过了,来生,来生不见得遇到,再来生也不见得遇到。彭际清居士讲,遇到这个法门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日,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个阿毘跋致非常重要。也许大家要问我们,你为什么要念佛求生净土?你就可以说,我求生净土就是求阿毘跋致。因为不退转,那成佛就太快太快了。

  可是求阿毘跋致有两种道,第一个是难行道,这个很难,五浊之世,于无佛之时,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你要求不退转太难太难了!这是说明大小乘佛法里面,除净土法门之外,统统都是难行道。易行道,只有念佛求生净土这一门。但以信佛因缘,,为我们推荐净土。《弥陀经》上四番的劝勉我们求生净土,,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是接引众生,相信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赞叹,,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这个佛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得到弥陀四十八愿的威神加持,便得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入大乘正定之聚就是圆证三不退。

  底下一段说,“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特别介绍这一部论的重要,这一部论的宗旨。这就是《无量寿经论》,它是上衍之极致,所以古德赞叹《无量寿经》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了义当中的了义。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善导大师讲,“世尊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菩萨所求的阿毘跋致就是不退,这一部论就是给我们说明不退的方法、不退的道理、不退之所以。

  底下介绍作这一篇论文的人,“婆薮盘头菩萨”,婆薮盘头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天亲,婆薮翻作天,盘头翻作亲。古时候也有翻作世亲的,世界的世,所以世亲跟天亲是一个人。菩萨出生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出生在印度。兄弟三个人,三个人都出家了。他的哥哥是无住菩萨,无住是八地菩萨,实在是了不起,地位比龙树高得多了,龙树是初地,无住菩萨是八地,他的弟弟就是师子觉尊者,这三兄弟都是出家的大菩萨。无住、天亲在印度知名度很高,几乎是无人不知。天亲非常聪明,在那个时候出家,他依小乘的僧团,他造五百部论。以后他的哥哥假装着生病,把他找来,找来之后,跟他讲大乘佛法,他开悟了。

  开悟之后,他非常后悔从前学小乘,所以他说他要忏悔,怎么忏悔?过去讲小乘讲得太多,舌根造了不少罪业,要把自己舌头割掉。他的哥哥就劝他,你何必呢?你过去用舌头说小乘法,现在你再用舌头说大乘法不是很好吗?于是乎他就回过头来修学大乘,又给大乘经造了五百论,五百部,这是其中的一部。所以号称为千部论师。由此可知,天亲菩萨的著作非常丰富,千部论师。他读到《无量寿经》,发现成佛的快捷方式,于是造这个论表明他自己的心愿,决定念佛求生净土。这位菩萨跟他的哥哥,无住、天亲,是法相唯识宗的祖师,他对于大乘的教义十分透彻,所以他读《无量寿经》,他的见解跟别人不一样。这一部论典文字虽然不多,我们要特别重视它,因为它不是普通人作的。他提出来念佛的方法也是妙绝了。我们今天常常讲,我们念佛的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我们的方法不周圆,欠周。把这部《往生论》念了我们就明白了,跟自己平常念佛用功对照对照,我们这个念法跟天亲菩萨的方法一样不一样?为什么他念得很得力,我们念得不得力?

  所以菩萨“服膺如来大悲之教”,这个就是净土三经普度一切众生,这个真是慈悲到了极处。“傍经作愿生偈”,傍经就是依《无量寿经》,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净土的偈颂,二十四首偈颂。“复造长行重释”,后面又有长行文解释它这个偈子,他大概也是怕后人看这个偈子,也许不能够体会他的意思,所以自己再解释。解释的文就称之为论,所以它有偈、有论。“偈以颂经,论以释偈”,这个二十四首偈是赞叹《无量寿经》的,论是解释偈颂的,他这个偈颂里面的目的就是求生净土,就是发愿,以及说明念佛的方法。

  “偈分五念门”,这个就是五念法,天亲菩萨念佛的方法,我们对照对照我们有没有?第一个,“礼拜”,我们有没有做?礼拜,诸位不能看形式,看字面上依文解义,三世佛就喊冤枉。礼拜的意思是恭敬,我们有没有用真诚恭敬心来修?如果心不真实,没有诚敬,这就没有感应。所以礼拜是表真诚恭敬。真诚恭敬是在心里,外表形式上有没有没有关系,内心要真正有恭敬。对佛要敬,对法要敬,法就是三经,现在是五经。法怎么敬法?要念得熟,不熟是不敬;要解其义,你要不懂也不敬;第三个要依教奉行,你没有把它做到也不敬。可见得这个礼拜里面包含的意思很深,不是一看到礼拜,每天对佛像磕几个头,那算什么?对法要敬。第三,对僧要敬,你看《弥陀经》上、《无量寿经》上都跟我们讲念佛、念法、念僧,念是心里头真有,僧是谁?是诸菩萨这些祖师大德们,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像今天介绍的婆薮盘头菩萨,这是僧,他的行谊我们要记住、我们要效法,这是敬僧。所以礼拜,我们在这里面就有欠缺,就没有做到,所以我们念佛没有感应。

  第二,“赞叹”,赞叹就是称名,讲经也是赞叹,劝人念佛也是赞叹,我们口里称名,这属于赞叹。第三,“作愿”,作愿就是发愿,是真正发愿,愿生净土,这个愿是真实的。第四,“观察”,观察就是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心中。由此可知,这个经要不熟,你这个观察就没有了。这正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忆就是心里想,想阿弥陀佛,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些东西在哪里?全都在经典上。常常能想经典上所说的,这就是观察。最后,“回向”。它这个二十四首偈颂就分这五门。我们现在看第一首: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天亲菩萨在释迦像法之中”,,第一个一千年是正法时期,第二个一千年是像法时期,第三个一千年以后是末法时期,。,天亲菩萨距离我们一千七百多年,像法时期。“顺释迦如来经教”,顺是顺从,依教奉行,,他给《无量寿经》作的偈颂就是遵循净宗的教义。“所以愿生。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这个愿是佛法当中第一大愿,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发愿求生净土是大乘法当中第一大愿,再没有一个愿比这个愿更大。为什么?因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刚才说过了,顶多三、四劫你就成佛了,你看这个愿大不大?所有一切大乘法门不能跟它相比,所以这个不是普通的愿。四弘誓愿,那个佛道无上誓愿成,只是个愿心,能不能成还打问号,靠不住。这个往生成佛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这个愿不轻,实实在在是大乘法中的第一愿。因此一定要蒙如来本愿威神的加持,没有如来本愿威神加持很难达到。怎样才能得到佛的本愿加持?我们的愿要真、要实就得到了,现前就能得到,就怕你的愿心不真、不实,这就是前面礼拜第一门里头所说的,我们仔细来看这一首偈颂。

  我们看第五,这个批注,“一心”,他叫着世尊,我一心,一心就是礼拜,由此可知,如果我们还是三心二意,礼拜就没有了。一心一意,这个要紧,专修专弘,一心一意专修专弘,这是礼拜,这是恭敬。我发愿求生净土了,还想涉猎其他的法门,那就错了,诚敬的心就被破坏了。不但你们初学,我有的时候还会遇到有一些自以为是善知识,对我也很恭敬,也很赞叹,说法师,你已经快到开悟的边缘了,你愿不愿意听我说几分钟的法,你就开悟了?我都谢谢他,阿弥陀佛,我不想开悟,只想往生。他说你开悟了会度更多的人。度更多的人也是贪心。我们在此地讲过《观无量寿.上品上生章》,你看善导大师怎样教训我们的,那就说明什么叫一心。不要说是人,阿罗汉、菩萨、地上菩萨、等觉菩萨来劝勉我们,来介绍我们另外一个法门,统统都拒绝,我就一心念阿弥陀佛,念《无量寿经》,求生极乐世界,如如不动。这是“一心,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这叫礼拜,这个叫诚敬。印光大师讲,有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利益就是如来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能不能往生,基础就奠定在这一句话上,我们是不是做到了一心。

  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没错,我们愿是要发,我们今天没有能力普度众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想多学一点法门去度众生,那是大错特错!为什么?因为我们所学的法门都学成了邪知邪见,没人给我们印证。因此我们学法门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学成之后再倒驾慈航,普度众生,这就对了,就没错。现在在这个地方如果是多涉经论,说实在话,不但误自己,也误了别人,误自己那情有可原,活该,误别人那个罪就大了,耽误别人罪太大了。所以我们明了这个事实,懂得这个道理,就应当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一心专修净土,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这就对了。

  “归命尽十方”,归命是归依的意思,归是回头,命是尽形寿、尽生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就是我们归命的对象,无碍光如来就是阿弥陀如来。阿弥陀的意思,佛在《弥陀经》里面为我们介绍的,有无量寿的意思,有无量光的意思,无碍光就是无量光的意思。尽十方无碍光,从这一句里面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个事实,那就是阿弥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总代表,尽十方。所以念一尊阿弥陀佛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统统都念到了,一尊佛都没有漏掉,你才晓得这个佛号的不可思议。所以天亲菩萨学佛那么多年,那样殊胜的成就,为什么一接触到《无量寿经》他就一心归命,这不是容易事情。

  菩萨对中国大乘影响很深。诸位知道,中国八大宗里面,华严宗是中国人非常崇敬的一个学派,华严宗与天亲菩萨的关系就非常密切。天亲菩萨,刚才说过了,他在大乘法里造了五百部论,其中就有《华严经》的论,《华严经十地论》就是他造的。《十地论》传到中国来之后,给中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当时称为地论宗,以后就变成华严宗了,华严宗的前身叫地论宗,就是依天亲菩萨的《十地经论》来修行的。《十地经论》是《华严经》里面的一部分,就是《华严经》的“十地品”,解释“十地品”的。十地是《华严经》里面最中心,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经文。《华严经》与净土宗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诸位读过《无量寿经》的人都知道。所以他虽然是法相唯识宗的大德,到最后还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这个就是“礼拜门,赞叹门”,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这个就是赞叹,我们念出来就是赞叹,而真诚的一心就是恭敬,所以礼拜跟赞叹合在一起。

  末后这一句,“愿生安乐国”这一句就是作愿,就是他发愿。“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也”,他一心归命,为什么?这个归命,我们说浅一点的意思,就是投靠,一心投靠阿弥陀佛,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愿生安乐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在南北朝那个时代,菩提流支将天亲菩萨这部论带到中国,翻成中文,传授给昙鸾法师。昙鸾法师对于教义是有很深入的研究,读到这个论文,看到天亲菩萨修学的态度,深为感动,可以说昙鸾是天亲的私淑弟子。虽然没有见过面,他的的确确传承这个法门,而且是真有成就。后来继承这个法门的有道绰,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的,道绰大师一生专讲《阿弥陀经》,这个《阿弥陀经》是当时称《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也是《阿弥陀经》,这大本,专讲《阿弥陀经》,一生讲了两百多遍,他不讲别的经。真正做到了一心归命,专修专弘。继道绰的就是唐朝的善导大师,所以善导大师修行的方法完全就是用这个五念门,都是依据这个方法来修净土的。善导是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首,下面这一首是说明他作这个偈论这个意思,也就是说明他为什么要作这个偈论。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相应。】

  “我”是菩萨自称,“修多罗”是经典,就是指的《无量寿经》,我依《无量寿经》。“真实功德相”,《无量寿经》为我们说了三个真实,这是诸位都念得很熟,第一个是开化真实之际,第二个是住真实慧,第三个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三个真实都是贯彻全经的,这部《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是这三个真实。“真实功德相”,这个功德相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这功德相是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广度法界无量无边一切众生,得生净土,不退成佛,这是功德相。所以说出自己的愿望,他的愿望就是要求生净土。以偈,偈是体裁,用这个体裁说出他自己的愿望。而这二十四首偈总持全经的大意。“与佛”,,导我们的完全相应。所以这一首说明他自己作偈的用意。

  我们再看昙法师的批注,第七,“论义,与经相应,以入佛法相故,得名优婆提舍”,这是讲批注,这个注子要能称之为论,一定要与佛相应;换句话说,与佛所讲的完全没有差别,这个解释就等于佛自己的解释一样,所以它与经相应。为什么会相应?入佛法相故。这个入就是证入,我们佛门常讲修行证果,入就是证,佛所讲的他确确实实亲自证得。所以他说的跟佛没有两样,这样的解释才可以称之为优婆提舍。“依修多罗”,菩萨造论,作这一篇文章,根据《无量寿经》。“以如来即真实功德相故”,刚才我说过了,两种功德相的大意。“修五念门相应故”,这句非常重要。佛说这个经,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其目的就是接引一切众生往生净土。菩萨造论依据佛在经典上所讲的道理、所讲的原则,把它总归纳出修行的要领,这就是五念门,是天亲菩萨从经典里面归纳出来的。依照这个修行要领去做,你一定能够满愿,求生的愿望你一定可以达到,决定不会落空,这是与导的相应。

  底下这个功德相是昙鸾法师的批注,“功德相有二。一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名不实功德”。昙法师说得好,这是我们要想修真实功德的人要牢牢记在心里的。前面我说过,为什么我们要一心归命,一心一意专修净宗,决定不可以夹杂其他的法门,原因在哪里?因为我们现在的心是有漏心。什么叫有漏的心?就是有烦恼、有习气,心不清净。这种心不顺法性,法性就是真如本性。因此我们所修一切善法,甚至于读诵一切大乘经论,依照一切大乘经论的方法去修行,全是用的有漏心修行,都不是真实功德。为什么?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这个话怎么说?就是不能断烦恼。我说这个大家总容易懂。你修禅也好,修密也好,修什么也好,你能够把是非人我断掉吗?你能把贪瞋痴慢断掉吗?果然有能力断掉,那就是真实功德;如果断不掉,那就是昙鸾法师讲的不实功德。

  所以我不是说一切大乘经典不能修学,不是这个意思,是我们自己本身不够格。要知道这个事实!我们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佛的本愿威神对我们一加持,使我们就得到阿毘跋致,三不退。那个时候我们再修学一切大乘,那是真实功德。问题就在你是不是有漏心,还是无漏的智慧?果然是无漏的智慧,那是真实功德;如果是有漏心的话,修学所有一切大乘法统统是有漏法。自己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不认识自己,不认识别人不要紧,不认识自己那就糟了!要晓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根性。所以他这个里面几句话说得真好,实在是非常重要,把我们真的是一棒打醒。

  第二,“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往生论》,天亲菩萨提出这个五念门,这个五念门真的是天亲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我们没有菩萨智慧清净业,我们依天亲菩萨的那就行。怎样庄严佛事?依照五念门修学就是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果然真依这个法门,我们心清净了,一心了,专念了,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依法性入清净相。“不颠倒,不虚伪,名真实功德”。天亲菩萨苦口婆心教我们,昙鸾法师,乃至于以后的道绰、善导、莲池、蕅益,近代的印光大师,确实是一脉相承。依照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是真正不颠倒、不虚伪,真实功德。从第三首以下,“观彼世界相”以下,总共有二十一首偈是属于观察门。我们看偈颂: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彼”是西方极乐世界,看看它那个世界那个样子。“胜过三界道”,三界道是其他诸佛的国土,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娑婆世界,超过我们娑婆世界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是超越我们三界六道。“此已下,是第四观察门”,从这个以下一共有二十一首偈颂。“分二”,分为两大段。“一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二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第一段就是我们常讲的依报庄严,后面是正报庄严,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二十一首偈颂完全是赞叹西方世界的殊胜。

  “此二句,是第一事”,他赞叹依报庄严,就是世界国土的庄严,总共说了十七桩事。当然庄严实在讲是无量无边,把无量无边的庄严归纳为十七类,这十七类就把西方生活的环境全部都介绍出来。文章实在是好,因为它的文字少,非常精简,里面的含义很周全。这第一事是,“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此清净是总相。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第一桩事是讲依报的总相。西方称为净土,就是那个世界生活环境无一不清净,样样都是清净的。而这个清净是不能破坏、不能污染,这叫真清净。不像我们这个世间,纵然我们桌椅擦得再干净,过两天,它又被灰尘污染了。西方世界既然是不可污染,由此可知,那你不要天天去擦,不要去保养,它不会污染的,它也不会变坏的。

  我们这个世间再清净之相,时间久了它就变坏。像我们这个纸张,你看这个纸张很漂亮、很美,印成书很好看,一百年之后它就变成灰了,它会坏。西方世界东西永远不会坏。这些事我们都在《无量寿经》里面详细说过了。为什么它跟十方诸佛世界不一样?我们这个世界,动物有生老病死,这个生老病死就说明它会坏,它是受污染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乃至于地球,有成住坏空,都是会破坏的、会染污的。什么原因?是一切众生业力所生。我们造善业,依报的环境就好,风调雨顺;造恶业,居住的环境就有许许多多的灾害,火灾、水灾、风灾、地震,这些灾难都来了,从哪里来的?业力所感。现在科学家天天在研究,实在讲真正的原因找不到,他没有找到佛家讲的业力,业力才是真正的原因。

  西方世界为什么那么好?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这个菩萨是谁?你念《无量寿经》就晓得了,法藏菩萨,阿弥陀佛在因地上,没有成佛之前,是菩萨,是他老人家大慈大悲发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从哪来的?从正观来的。正是正确,一点虚假都没有,观是什么?观察。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法藏比丘,他是国王,国王的位子不要了,舍弃了,出家了。今天你们有几位在这剃度出家的,这个出家的事比国王超过太多太多,国王怎么能比?法藏明白这个事情,国王不要了,出家。出家干什么?出家要普度一切众生,所以跟随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如来,老师教导他。不但教导他,而且把十方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展现在他的面前,让他自己去观察。

  于是观察十方诸佛剎土,经上讲的二百一十亿,二百一十亿是表法的数字,不是数目字,是表法的,是表的圆满。一切诸佛剎土他统统见到了,统统看到了,十方世界哪些优点他采取,缺点他改进,这样发愿的。所以说是正观之由生。他这个四十八愿不是凭空在家里想象的,是实实在在,真的我们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个心得,从这里面发生的四十八愿,建造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他这个世界是集一切世界美好的大成,一切世界里面的缺陷他统统改进了,完全没有了,这在一切诸佛剎土它是第一清净,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说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建就是建立的。这是把西方世界清净的原委为我们说出来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这是错误的想法。

  是教育,。真正的学佛必须学,用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年已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友情链接